组胚重点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清晰可见。
4.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5.软骨:由软骨组织和周围的软骨膜构成。
6.软骨组织:主要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7.软骨陷窝:包埋在软骨基质中的软骨细胞所在的腔隙。
8.软骨囊:软骨陷窝周边具有强嗜碱性的软骨基质。
9.骨陷窝:细胞体所在的腔隙。
10.骨小管:突起所在的腔隙。
11.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与明带交界处。
12.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13.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组成。
14.眼球壁:由外至内依次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15.心瓣膜: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
16.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他们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进入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进入另一处淋巴组织。
17.激素: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
18.旁分泌: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
19.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形状不一。
20.肝板: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
21.胆小管:是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
22.窦周隙:是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
23.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
24.肺小叶:由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
25.皮质迷路:位于髓放线之间的肾皮质。
26.肾小叶:由一条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组成。
27.肾叶:由一个肾椎体和相连的皮质组成。
28.肾柱:位于肾椎体之间的皮质部分。
29.髓袢:近直小管、细段和远直小管三者构成的U型结构。
30.滤过屏障:又称滤过膜,是血液从血管滤过到肾小囊腔所经过的结构,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构成。
31.精子发生: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
32.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
33.黄体:排卵后,残留于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连同卵泡膜向卵泡腔塌陷,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发育成一个体积较大又富有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
34.受精:指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35.植入:又称着床,指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一)上皮组织1.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面。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其内皮主要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其他部分分布在肺泡和肾小囊中。
(2)单层立方上皮:其主要分布于肾小管中。
(3)单层柱状上皮:其主要分布在胃、肠、胆囊和子宫中。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主要分布在呼吸道中。
(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分为角化和未角化。
角化的分布于皮肤表皮,未角化的分布于口腔、食道和阴道中。
(6)复层柱状上皮:其主要分布在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7)变移上皮:其主要分布于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中。
2.上皮细胞的侧面的细胞连接主要分为四种:(1)紧密连接:又称封闭连接,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2)黏合带:又称中间连接,具有黏着作用和具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3)桥粒:起固定和支持作用;(4)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
3.上皮细胞的基底面(1)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功能:具有支持、连接、固着作用,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2)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褶,主要见于肾小管;功能: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3)半桥粒: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为桥粒结构的一半;功能: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二)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1.疏松结缔组织其特点是及功能:细胞种类较多,纤维数量较少,排列稀疏,血管丰富;具有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等功能。
2.细胞组成: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和白细胞。
①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常附着于胶原纤维上。
a.活跃时,细胞较大,多突起;细胞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细胞质较丰富,呈嗜碱性。
电镜下,丰富粗面内质网、发达高尔基复合体,这类细胞是持续型蛋白质分泌细胞;功能:其分泌物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和无定形基质;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调节各细胞的增殖和功能。
b.静止状态时,称‘纤维细胞’,细胞较小呈长梭形;细胞核小而细长,着色深;细胞质少,呈嗜酸性。
电镜下,细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功能:创伤情况下,纤维细胞逆转没成纤维细胞,并分裂、增殖,移向受损部位,产生细胞外基质,形成瘢痕组织,修复创伤。
(P21,22)②巨噬细胞: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免疫细胞,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改变,胞质丰富,多称嗜酸性。
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褶皱、微绒毛和少数球形隆起。
在疏松结缔组织内又称“组织细胞”,具有‘趋化性’;功能:吞噬作用(特异性、非特异性);抗原呈递作用;分泌功能。
③浆细胞:又称效应B细胞,主要分布于脾、淋巴结及消化管、呼吸道等黏膜的淋巴组织内及慢性炎症部位,而在一般结缔组织内很少。
细胞核圆,且偏向一侧。
电镜下,细胞质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细胞核旁浅染区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功能: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抗体能和抗原结合,能抑制或是杀灭细菌和病毒,促进巨噬细胞对抗原特异性吞噬。
④肥大细胞:源于骨髓的嗜碱性粒细胞祖细胞,经血液循环迁移到全身的结缔组织内,分化成熟后可生存数月。
功能:是免疫系统中首先与病原体接触的哨兵,能够释放多种物质启动针对病原体的炎症反应(组胺,白三烯)。
且分泌肝素具有凝血功能。
⑤脂肪细胞:功能:合成、储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⑥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⑦白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纤维1.纤维主要分为三种: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
(三)血液1.血液的组成:由45%血细胞和55%血浆构成。
2.血细胞的组成: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
3.白细胞①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分叶核一般为2-5叶。
杆状核和2叶核增多时称核左移,表示机体受到严重细菌感染。
4-5叶核增多时称核右移,表明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
②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
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
③嗜酸性粒细胞:核多为两叶。
④单核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
⑤淋巴细胞(主要的免疫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产生于胸腺)、骨髓依赖细胞(B细胞,产生于骨髓)、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产生于骨髓)。
(四)软骨和骨1.软骨是由软骨膜和软骨组织构成。
2.软骨的类型及划分的依据: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
根据细胞间质中纤维成分的不同而划分。
3.骨组织的细胞:分为4种,包括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
4.骨干:主要由骨密质构成,内侧有少量松质骨形成的骨小梁。
有环骨板、哈弗斯系统(骨单位)和间骨板。
(五)肌组织1.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
2.骨骼肌纤维(光镜):成长圆柱状,一条肌纤维上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核,且核成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
每条肌原纤维上有明暗相同的带。
(明带I带,暗带A带)3.骨骼肌纤维(电镜):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粗肌丝位于肌节中部,两端游离,中央借M 线固定,细肌丝位于肌节两侧,一段附着于Z线,另一端申于粗肌丝直接。
且横切面一根粗肌丝周围有六根系细肌丝,一根细肌丝周围有三根粗肌丝。
4.心肌纤维(光镜):成短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
连接处染色较深称之为润盘。
多数的心肌纤维有一个核,少数有双核。
核成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
5.平滑肌纤维(光镜):成长梭形,细胞中央有一个杆状或是椭圆形的核常成扭曲状。
胞质嗜酸性,无横纹。
(六)神经组织1.神经元的组成:神经元是由胞体、树突、轴突构成。
(胞体由细胞质、细胞膜、细胞核构成,细胞质其特征结构为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2.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3.化学性突出的组成:电镜下,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这三部分组成。
(七)眼和耳1.眼:由眼球壁、眼内容物、眼附属器组成。
2.眼球壁:由外至内依次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由角膜、巩膜、角膜缘、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组成。
3.耳:由内耳、中耳、外耳构成。
4.内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
其中包括耳蜗、膜蜗管及螺旋器,前庭、膜前庭及位觉斑,半规管、膜半规管及壶腹嵴构成。
(八)循环系统1.心壁:主要由心肌构成,从内向外分为心内膜(由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心外膜(心包的脏层,为浆膜)三层,还有心瓣膜(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
2.动脉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
3.动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①动脉的管壁从内向外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以中动脉的3层结构最明显;内膜又分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中膜含平滑肌或弹性膜;外膜为结缔组织,有营养血管。
②大动脉内膜较厚,内弹性膜多层;中膜主要为40~70层弹性膜,弹性膜之间有弹性纤维、环行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其功能是维持血液流动的连续性。
③中动脉内膜的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纤维组成;外弹性膜较明显;其功能是调节器官的血流量。
④小动脉中膜由数层平滑肌纤维构成;较大的小动脉也可见内弹性膜;主要功能是调节器官与组织的血流量,并形成外周阻力,参与正常血压的维持。
⑤微动脉无内、外弹性膜,中膜含1~2层平滑肌纤维,各膜较薄;是控制微循环的总闸门,调节各组织血流量。
4.毛细血管的分类:①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封闭了细胞间隙;基膜完整;胞质中有大量吞饮小泡(质膜小泡)。
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外分泌腺、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处。
②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基膜完整,但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极薄,有孔,孔上有隔膜覆盖;内皮窗孔易化了血管内外中、小分子物质交换。
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
③血窦:也称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隙大;内皮细胞可有窗孔,易化了大分子物质和血细胞出入血血管;基膜可有可无,或不连续。
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九)皮肤1.表皮:表皮细胞主要分为两大类,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