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5篇
阅读一: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①之柜②,薰以桂椒③,缀以珠玉,饰以玫瑰④,辑⑤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⑥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⑦珠也。
——《韩非子》【注释】
①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②柜:盒子。
③桂椒(jiāo):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
④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
⑤辑(jí):通“缉”⑥椟(dú):盒子。
⑦鬻(yù):卖。
知识卡片
韩非和《韩非子》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王(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被尊称为韩非子或韩子。
著有《韩非子》一书,该书共包括五十五篇,十万余字,著作中有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韩非子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阅读训练
1.《韩非子》是____时期的____(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为木兰之柜()(2)此可谓善卖椟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4“. 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战国韩非
2.做善于
3.(1)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他的珠宝。
(2)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
4.买了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古文今译
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他的珠宝。
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将盒子熏香,用珠宝美玉点缀它,又用翡翠装饰它。
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
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匣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啊!
阅读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忘持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宁信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字义。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
2.
(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阅读四: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于是
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
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
练。
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
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阅读五: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字义。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为: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说:
(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好:
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
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
(1)替,给
(2)通“悦”,愉快,高兴
(3)喜欢,喜爱
2.滥竽充数
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