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精选5篇)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发学生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理解*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听三国演义主题曲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的确,乱世出英豪。
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
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
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
(板书课题)二、背景简介1、提问:《孙权劝学》这篇*选自《资治通鉴》,有谁能谈一谈有关《资治通鉴》的知识吗?(指名介绍)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明确作家、作品三、一读-----读通课文1、读准字音请一生明确读音,全班齐读。
2、请一生试着朗读课文。
3、听课文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4、全班齐读。
四、二读-----读懂课文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己解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3、提出疑难字词,全班互助解决。
4、出示重点词句,指名翻译。
5、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五、三读-----读出语气和感情1、孙权的谈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语气肯定,语重心长,现身说教。
(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2、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提问: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明确:鲁肃:惊讶、赞叹。
吕蒙:自豪、自得。
(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读)3、教师顺势抛出问题: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吕蒙、鲁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点评、肯定。
4、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5、全班齐读。
六、延伸拓展:学了这篇*,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七、结束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
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板书设计:孙权劝学孙权→劝→吕蒙←赞←鲁肃(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关爱部下虚心接受意见爱才好学勤学、刻苦敬才善劝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篇2)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激情昂扬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品味*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出示两个时间:1949年10月1日20XX年8月8日看到这两个数字,同学们知道这两天里有什么事情发生吗?这是两个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日子。
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有一个令我们耻辱的日子:1931.9.18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好多东北人流亡在外。
下面请大家看几张图片,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在《松花江上》音乐背景下,幻灯片显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
)谁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日本侵略者太残忍了,我们不能忘怀这段历史;当时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主要是由于政府的__,经济的落后;我们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 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家乡、故土。
九一八事变十年后,流亡在外的东北人当中,有个名叫端木蕻良的作家,他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二、走进作者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三、检查预习炽痛(chì)嗥鸣(háo)怪诞(dàn)亘古(gèn)谰语(lán)默契(qì)污__(huì)蚱蜢(měng)田垄(lǒng)斑斓(lán)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这些字词都认识吗?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别的字词不会读的吗?四、感知探究(一)整体感知作者发出的誓言1、听誓言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作者,也掌握了生字,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朗读来触摸*的语言,希望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要明确作者面对十年未归的土地,发出怎样的誓言。
2、品誓言透过这些文字,我相信大家肯定被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所感染了。
尤其是他发出的铮铮誓言,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同学们,“誓言”这个词怎么理解呢?(宣誓时说的话。
在比较庄重的场合许下的诺言。
)我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誓言,比如少先队入队仪式上,大家肯定面对队旗宣誓过,这就是誓言。
通俗一点,当你作业未能按时完成时,也曾对老师许下过诺言,保证以后一定不会出现类似情况了。
此时,你的语气一般都比较……(坚定) 那*中作者发出的誓言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3、读誓言同学们找的很好。
读这些语句时,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呢?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必须)先指名读,然后一起用坚定的语气朗读作者发出的铮铮誓言。
(二)讨论探究任何人都认为自己的家乡是最美丽的。
那么,端木蕻良的家乡是怎样的一片土地呢?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第1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的景物的句子。
用“这是的土地”说一句话。
美丽的土地。
文中写到了白桦林……富饶的土地。
文中写到了高粱、豆粒、煤块。
生机勃勃的土地。
文中写到了山雕、鹿群、马儿在跑着。
这的确是一片让人难忘的土地,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景物呢?是不是可以删除其中的一些?不可以,这些景物都是这片黑土地上独有的。
这些景物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
一连串的景物描写,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呢?(自豪的。
)学生齐声朗读。
除了这些语句描写家乡的景物外,文中还有别的地方描写家乡的景物吗?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
(在春天……多么丰饶。
)也用“的一片土地”来概括一下,并说出理由。
美丽的土地。
*写了春天的景色,如土壤、河流、原野等等。
丰饶的土地。
*写到了秋天“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稻禾的香气,碾着新谷的场院等等。
朗读这些语句时,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喜悦的。
)这些都是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作者的记忆中除了这些景物描写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活动呢?(文中写到了曾经在故乡的土地上印下脚印,说明了作者那时在故乡土地上的劳动。
还写到了捉蚱蜢。
)不管是景物描写,还是曾经的劳动,都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分角色朗读(活动、春天、秋天)一定要读出喜悦的感情通过文本的朗读,我们了解了关东原野那片美丽、丰饶的土地,就是这片土地,被日本侵略者疯狂虐杀。
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端木蕻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来进一步感受到作者那颗诚挚的爱国之情。
(二)总结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了自己深沉的爱国热情五、品读赏析文中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六、延伸拓展近代以来,除了端木蕻良这样爱国爱家的人大有人在,他们为了国家的富强统一而抛头颅、洒热血。
我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首诗,题目是《我爱这土地》。
这是诗人艾青在1938年面对日本侵略者对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肆意践踏的时候写的。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希望同学们今天在学过这篇课文后能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努力学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九一八”已成为过去,它是中国历的耻辱。
同学们,作为年轻的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强大则国家强大”,请大家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七、布置作业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
字数不限。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篇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字、词的积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2.培养热爱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读、悟、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第9课时)一、情境导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板书:黄河颂光未然二、反复朗读,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
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生答: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黄河?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三、朗读交流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
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3、全班齐读诗歌。
教师时时提醒学生: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
朗读技巧的指导不多过细,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
老师视情况适当的范读。
以下几点供参考: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