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论气与血的关系血与气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以及肾中精气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宰下,二者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关系,特别是在生成、运行、输布等方面关系密切。
血与气之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个方面。
一、气与血之关系《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亦云:“中焦受气之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明代龚延贤《寿世保元·卷一·血气论》云:“人生之初,具此阴阳,则亦具此血气。
所以得全性命者,气与血也,血气者,乃人身之根本乎……盖气者,血之帅也。
”中医学中的“气”与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精气”学说一脉相承,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
而《黄帝内经》则阐明了气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和脏腑生理活动功能的本质:一是指单纯的物质,即构成人体结构形态的精微物质,如“在天为气”,“气合而有形”,“水谷之气”等;二是侧重于机体功用,为脏腑和经脉之气的“心气”、“肺气”、“脾气”、“肝气”、“肾气”、“胃气”和“经气”等。
“血”是指在心气推动下循行于脉道中的赤色液体。
气与血是人体最宝贵的物质,人身充满了气血。
气与血之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其中包含着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方面的意义。
在病理变化上主要有气虚血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气虚血痪、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表现。
1、气能生血《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灵枢·痈疽》亦云:“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骨,而渗孙络,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气能生血血能生气》云:“所谓气生血者,即西医所谓化学中事也。
人身有一种气,其性情功力能鼓动人身之血,由一丝一缕,化至十百千万,气之力止,而后血之数止焉。
常见人之少气者,及因病伤气者,面色络色必淡,未尝有失血之症也,以其气力已怯,不能鼓化血汁耳!此一种气,即荣气也,发源于心,取资于脾胃,故曰心生血,脾统血。
非心脾之体能生血、统血也,以其脏气之化力能如此也。
”张璐《张氏医通·诸血门》云:“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近代陆晋笙《景景室医稿杂存》云:“其气所化,宗气、营、卫,分而为三。
由是化津、化液、化精、化血,精复化气,以奉养生身。
”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生成的动力。
血生成的来源,主要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产生的营气与津液,经过气及气化这样一个生理过程而成为血;其次,脏腑之气可以化生为血。
从摄入的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而气的运动变化又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
气的运动变化能力旺盛,化生血的功能亦强;气的运动变化能力减弱,则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化生血的功能亦弱。
故有“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气旺则血生,气虚则血衰”之谓。
此外,由于血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使精化为血液,则有赖于气的作用。
临床所见,在正常情况下,如脾气旺盛健运,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心血和肝血充盈,表现于外则面色红润,两目视野清晰;若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则化血无源,而导致心血虚或肝血虚,表现于外则面色不华,两目无神,视物昏花,气短乏力,心悸等。
基于以上理论,在治疗方面,则有“补血应兼补气,补血应兼理气”;“血虚从气论治,血脱从气论治”等治则。
血虚证从气论治,主要是补气与理气两大方面。
补血应兼补气,是因为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气为阳,血为阴,阳生阴长,补阳则能助阴;二是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能载血,气能运血,气旺则血足,气行则血行。
故治疗血虚证,除养血补血外,养心气,健脾气,疏肝气,补肾气也十分重要。
“补血应兼理气”,是因为补血之品多滋腻碍胃,特别对脾胃虚弱者,更有影响,服用滋补药后,常可引起食少纳滞,腹胀便稀等症状,故而补血同时,应注意理气和胃。
可在补血方中,酌加陈皮、木香、砂仁等醒脾和胃理气之品,以防滋腻碍胃。
2、气能行血《灵枢·经脉》云:“手少阴气厥,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唐代王冰注《素问·五脏生成》云:“气行乃血流。
”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吐血》云:“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
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
”“阴阳水火气血论”项下亦云:“运血者,即是气。
”气能行血,是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循行的动力。
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
气对血的这种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和肝气的疏泄上。
气生成于血中而固护于血外,血在脉中流行,实赖于气之率领和推动。
故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故有“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滞”;“气滞则血瘀,气逆则血乱”之谓。
临证所见,气的功能障碍,如气虚或气滞、气逆,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或见血瘀、血涌于上等。
若心气虚,心阳不振,鼓动无力,可出现心血瘀阻,左胸刺痛;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可引起肝经血瘀,两胁刺痛,甚或症瘕积聚,或妇女经闭腹痛;若肝气上逆,则血随气涌,而见面目红赤,头晕头胀等。
因此,治疗血瘀证时不仅要采用活血化痛之法,更应辨其不同病因,而分别配用补气、行气、破气、降逆等药物,或补气活血,或理气活血。
以达治本之目的,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3、气能摄血《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飨泄。
”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治血证必须调气》云:“盖血随气行,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乱溢。
”清代唐容川《血证论·用药宜忌论》云:“降其肺气,顺其肾气,纳其肾气,气下则血下,血止而气亦平复。
”张乃修《张幸青医案》云:“血所以丽气,气所以统血,非血不足以丽气也,营血所到之处,则气无不丽焉;非气不足以统血也,卫气所到之处,则血无不统焉。
气为血帅故也。
”气能摄血,是指气对血的统摄作用。
气生成于血中,而固护于外。
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正常循环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其中以脾气的统摄为主,肝气的藏血辅助,共同完成这一生理过程。
脾气为血运行上下之总枢,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肤,所谓居中央而畅四方,血即随之运行不息。
脾气能升、能举,固摄有形之血不致下陷;肝气疏泄,调节血液流量之分配,保证血流的动态平衡,亦有利于藏摄血液不致上逆。
气之乖逆,可使血液不循常道,则有脱陷妄行之虞。
故有“气迫则血走,气逆则血乱”;“气虚则血脱,气充则血止”之谓。
临证所见,如脾气虚不能摄血,则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可见出血之候,故治疗时必须采用补气摄血之法,方能达到止血之目的。
若大量失血,酿成气随血脱之危候者,其治疗重点是“血脱者固气”的固气与补血法。
由于气能生血行血,又能摄血;气足则血得生养,气旺则出血得止,气行通畅则血行无碍,有利于生血与固脱,故血脱证治气尤为重要,当急用大剂独参汤(《十药神书》)补气摄血,以气充而血止。
二、血与气之关系《灵枢·营卫生会》云:“营行脉中。
”指营气存在于血脉之中。
宋代杨士壕《仁斋直指附遗方论·总论》云:“病出于血,调其气犹可以导达病源。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论半身不遂在左属血在右属气》云:“人之气血,周流于身,气如素餐,血如波澜,气为血行,血为气配,阴阳相维,循环无端……夫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
血与气原相维,而何有左右之分……果属血虚,亦当补气,以气有生血之功;果属气虚,亦当养血,以血有和气之力。
”清代张乃修《张幸青医案》云:“血所以丽气,气所以统血,非血不足以丽气也,营血所到之处,则气无不丽焉。
”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一·气血原本》云:“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
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
午半阴生,阴生则降,则为肺金。
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
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
肝木即肾水之己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
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
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
”血之与气,一阳一阴,互生互化,相互维系。
血与气之关系,可概括为“血为气之母”,其中包含着血能化气,血能载气,血气并重三方面的意义。
在病理变化上主要有血虚则气虚、血脱则气散,血瘀则气滞等表现。
1、血能化气《灵枢·营卫生会》云:“营气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
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素问·调经论》云:“气之所并为血虚,学之所并为气虚。
”元代滑寿《难经本义》云:“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
”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诸血门》云:“血之在身,有阴有阳……阴者,居于经络,专守脏腑,滋养神气。
”陈士铎《石室秘录·敛治法》云:“血乃有形之物,气为无形之化,有形不能速生,而无形实能先得,况有形之物,必从无形中生之。
气无形,始能生血有形之物,补气正所以补血,生气正所以生血也。
”血能化气,亦称血能养气。
是指血能够充养人体之气,使气保持旺盛。
人体之中,气属阳,无形主动,主温煦;血属阴,有形主静,主濡养。
气中有血,血中有气,阴阳互根,互生互化。
血之所以能够化气,一方面是气附于血而存在,而血之循环流布周身,能够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以维持气的正常生理功能;另一方面,与气生成有关的肺、脾、肾等脏,也需要得到血的滋养,才能不断地化生人体之气。
所以,气离不开血的营养,只有血液充盈,气得以养,才能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气血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反之,血气不和,气血阴阳平衡失调,则会出现各种疾病。
故有“血足则气旺,血盛则气盛”;“血虚则气衰,血脱气亦脱”之谓。
临证所见,如久病血虚的患者,多伴有气虚之表现,故在治疗时常补血益气之品同用,以期气血双补,阴阳并调。
若妇人因气虚所致的月经量少或经闭,在治疗时除补气之外,多加用补血之品,以血盛气充,病体得康。
2、血能载气《素问·调经论》云:“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
”清代吴澄《不居集·血症例方》云:“血者气之守,气者血之卫,相偶而不相离者也,”唐容川《血证论·阴阳火气血论》云:“守气者即是血。
”亦云:“载气者,血也。
”在其《本草问答·论降气药》中亦云:“血为气所宅,旋复代赭石汤止噫气者,正是行血以降其气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气能生血血能藏气》云:“所谓血藏气者,气之性情剽悍滑疾,行而不止,散而不聚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