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病变:
津液病变 注: 在气与血、津液的关系中,气占有主导、统帅 地位。故当它们之间发生病变时,治疗都以治气为 先、为重。 津亏气少 气病 津伤气耗 气随液脱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二者同属于阴,均属液态物质,均有滋润 和营养作用。 补充血液 渗入脉内 血 脉 津 血中水液 渗出脉外 补充津液 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津血同源”: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 微,而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故言津血同 源。
走息道司呼吸—推动肺的呼吸。凡语言、 声音、呼吸强弱均与其有关 功 能 贯心脉行血气—注入心脉,助心行血,凡 气血之运行与其有关(虚里搏动) 助人视、听、言、动等机能—为运动之气
结合脏腑,宗气实乃心肺之气。
(三)营气(荣气、营阴、营血) 营:营养、营运,是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 气。 ●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是其中柔 和且富有营养的部分。 行于脉中,贯五脏络六腑。
(二)血对气的关系 “血为气之母”,母——基础
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 生成与功能提供养料 ,血盛而气旺 血为气为母
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行而 到达全身
病变: 血病
气 逆 气病 气 脱 气 滞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从阴阳属性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
(一)气对津液的关系 气能生津—是津液生成与输布的 物质基础和动力 水化于气
第二节 一、血的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作用的液态物 质。其色红,其味腥、咸,其性凝结。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的生成
●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
血的物质基础 水谷精微——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物质 营气——血液的组成部分 精髓——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津液——化生为血、不断补充血量
天 下 降 地 气 上 升 气
相互 (气交) 交汇
万物 至尊 人 具高度发展的意识和思维 至贵
应四时知万物
结论:人与自然万物,皆为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 的产物。故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新陈代谢 维 持 生 命 活 动
气化作用
物质与能量转化 产生感觉 精气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情志活动
升——升其清阳, 降——降其浊阴
出——吐故、散布,入——纳新、潜藏
(二)气的运动对人体生命的意义 ●是生命存在的依据 升降出入有序——生命活动正常 气的功能活动 升降出入无序——生命活动障碍 升降出入停止——生命活动告终
●气的升降出入是通过各脏腑不同的功能活 动表现出来的,具体落实到脏腑之气上。 注:并非每一脏腑必须具备气的升降出入 四种运动形式,而是各侧重。 ●气的升与降,出与入的关系: 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制约、 相互为用——以达到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
行于脉外,散布全身 外——皮肤之中、筋骨、 分肉之间 内——至胸、腹、脏腑等处 无所不至
●主要功能
功能
保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人身屏障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阳气的温煦 作用 调控汗孔开合、有规律启闭——调节人 体水液代谢与体温
结合脏腑,卫气与肺、脾、肾关系密 切。
营气与卫气的比较: 同源异名 “合则为一,分则为二”
(三)防御作用
气, 护卫肌肤、抵御外邪(人体正气) ——人体的抗病能力
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未病) 防御
正邪交争,驱邪外出(已病)
(四) 固摄作用 气, 对血、津液、精液等液态物质具有控 制统摄作用,以防其无故流失。 固摄血液,不使外溢(气能摄血) 固摄 固摄汗液 (气能摄津) 固摄精液、尿液 (气能摄精) 与之相反的是散、泄、脱。
营养滋润
因此,血液就成为神的物质基础。 古有“神为血气之情”之说。
四、血液的循行 ●循行方向及脉管的作用 血行方向: 血液运行在心肺与脉构成的循环系统中, 呈现出离心性和向心性的大致循行方向,如 环无端、周而复始。 脉的作用: 血行脉中
组织器官概念——相对密闭的管道,聚血 于内(奇恒之腑之一)

功能的概念——脉气可推动和固摄血行
其中以水谷精微与精髓为主。
●与血液生成相关的脏腑
可概括为:统帅于心、藏受于肝、生 化于脾、宣布于肺、施泄于肾。 故临床治疗血液疾患,也要从整体入 手。
三、
血的生理功能
内注于五脏六腑
●营养全身脏腑组织 血、赖心肺之气作用, 循脉道内、环流不息
外濡形体组织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喜怒悲思恐 血养五脏——五脏藏神 神魂魄意志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重点: 1、掌握人体气的基本概念、生和 功能。 3、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输布、 排泄及功能 。 4、掌握精、神的基本概念、功能。
第一节

一、气的概念 气作为医学概念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 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一)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人是天地形气阴阳相感的产物
气的物质性与功能性,二者之间是辩证统 一的。 本节所讨论的气,主要指后者!
——
狭义
二、气的生成
先天 — 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藏之于肾, 借三焦通达于全身
生成
水谷精气 — 赖脾胃功能所化生
后天
吸入清气 — 赖肺气的功能所吸入 鉴于此,得出结论: 肺为气之主 脾(胃)为气之源 肾为气之根 (诸气之统帅) (诸气之源泉) (诸气之根本)
气对津液 气能行津—是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 气行则水行 气能摄津—控制津液的排泄,使体内 津液维持一定量
联系到脏腑:
气之生津——与脾有关 气之行津——与脾、肺、肾、肝有关 气之摄津——与肺、心、肾有关
病变:
气病
津液亏少 津液病变 水液停留 津液不固
治疗:
益气生津、水肿行气、补气固津等。
(二)津液对气的关系 津能生气—津液在肾阳蒸腾下,化为气, 津液对气 升腾布于脏腑(滋养) 津能载气—为气的载体,气依附于津而存在
三、津液的功能
体表:滋润皮肤、温养肌肉 体内:滋养脏腑 滋润营养 孔窍:滋润口、目、鼻等 关节:滑利关节 骨髓:充养骨髓、脑髓
化生血液——渗入脉中,补充血液
功能 调节阴阳 夏:汗多尿少 维持机体体液调节、
冬:尿多汗少 汗
排泄废物
阴阳平衡
尿
四、津与液的区别 津液虽统称,但有一定区别

性 状 清轻稀薄,流动性大 分 布 散于皮肤、肌肉、 孔窍,并渗入于脉 滋润肌肉、充养皮肤 属 阳
1、中医誉之为人身“三宝”,以精充、气足、 神全是健康长寿的保证。 2、对于中医养生、防病、治病具有重大的临床 意义。 3、临床具体运用: 气:养气、调气——气贵充盛、贵流通 精:惜精、固精——精贵盈满、贵固密 神:治神、静神——神贵清静、贵内守
三、气的功能 ( 一)、推动作用 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元气、宗气)
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 激发 元气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动
血液的生成、运行——宗气 推动 (动力)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二)温煦作用
气,具有气化生热、温暖的作用(人体阳 气) ——机体热量的来源。其作用是通过激发 和推动脏腑组织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来 实现的。 温煦 维持人体的体温 激发人体生理活动 温运气血津液的运行 阳气的熏蒸、 温暖、推动
五、气的分类 (一)元气(原气、真元之气) 元——开始、最初;原——原始 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 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成与分布
生成
源于先天——根于肾,由先天之精化生
长于后天——赖水谷精气以养 元气发源于肾,借三焦为通路沿经络系统敷布全 身。
构成人体的本源——决定生命存亡 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规律 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的生理活动
产生: 转化 转化 变化 津液 汗、尿;饮食物 残渣 粪便 排泄: ※ 水道通利 水液通行 贮尿、排尿 古有“气化水行”之说 ※ 粪便的排泄 注:上述化生与转化,实乃脏腑之气活动的具体 体现。
四、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 谓之“气机”——气的机能活动 (机——枢机、枢要、关键) (一)气的运动形式
以升降出入四个字概括气的运动形式
●血行与五脏的关系 以心、肺、肝、脾四脏关系尤为密切 血液循环是脏腑功能合作完成的。
●保证血行正常的两种力量(相反相成)
推动力——血液循环的动力 血行
固摄力——保障血液不外溢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内含: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和正常的分 泌液(唾、胃、肠之液,涕、泪等)。机体 内,除血之外,其他正常的液体都属津液范 畴。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营养物 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主要功能
结合脏腑,元气实乃肾气。
(二)宗气(大气、动气)
宗:汇总 ●生成与分布
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生成 水谷精气 相结合,为后天之气
宗气聚于胸中 贯注于心肺
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经肺 作用,散布于胸中(上气海) 向下——赖肺之肃降而蓄于丹田(下气海) 注入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
●主要功能

重浊粘稠,流动性小 灌注于关节、 孔窍和脑髓等处 滑利关节、濡养孔窍、 补益脑髓 属 阴
作 用
属 性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液的关系可概括为: 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补充 同源 同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 动的基本物质 生理功能不同 异名 分布部位不同 所属脏腑不同 病变表现不同 结论:因为同源,决定了它们之间可分不 可离的关系。
有形之血生 于无形之气
运血者即是气 气行则血行
气能摄血——气对血的统摄作用,使其行于脉中不外溢
联系到脏腑:
气之生血——与脾肾有关 气之行血——与心、肺、肝有关 气之统血——与脾、肝、脉有关
病变:
气病 血病 血 血 血 出 虚 瘀 逆 血
治疗:
益气生血、行气活血、补气行血、补气摄血 等——血病治气,气血同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