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仡佬族文化

仡佬族文化

仡佬族文化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也是贵州的土著民族,它有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仡佬族的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

从不同角度反映仡佬族的社会历史、生产生活。

《开天辟地》、《洪水朝天》、《竹王传说》等神话与西南诸民族同类神话大同小异。

这些神话是原始初民对宇宙和人类社会认识的世代传袭。

的有传说中描述了仡佬族与汉族、彝族交往的故事,从中反映出仡佬族与汉族、彝族在历史上的密切关系。

有关歌颂仡佬族人民聪明智慧、勤劳勇敢,揭露统治阶级奸诈、凶残的故事亦在民间普遍流传。

诗歌仡佬族在秦汉以后,逐渐与其他民族杂居,民族民间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传入的影响,但仍保留着古老的民族特色。

并在各民族长期发展、共同创造中,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仡佬族的诗歌有古歌、苦歌、打闹歌、哭嫁歌、情歌、山歌等类型。

打闹歌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至今流传于仡佬族人民中的一种民间曲艺。

于薅苞谷草时表演。

表演通常两个人,也有多人表演的。

他们大多是由薅草主人请来的职业艺人。

其乐器有大锣、小鼓。

表演时一人敲锣,一人打鼓。

唱腔高昂激越,朴实粗犷,类似民间号子。

唱词六七十年以前用仡佬语,现已用汉语方言,质朴优美。

演唱者每唱首完一段,用锣鼓过门,一张一驰,别有风趣。

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轮唱、对唱等。

有的还在唱段与唱段之间,加上朗诵式的说白,说唱相间。

“打闹歌”的内容广泛,曲目众多,每个民间艺人大多能唱千段以上,而且曲目还在不断增多。

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五类:开场白;演唱薅草程序;歌颂古代英雄豪杰文人武士,讲述本民族的变迁发展;编讲神话、传说和创作的新故事;传播科学知识等。

此外,演唱者还可以即兴抒发自己的情感上。

按照劳动进度的快慢和质量的好坏,编唱新的歌词。

打闹歌的不少曲目,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感人,语言幽默含蓄,溶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在群众中流传甚广。

仪式歌:随民间风俗和礼仪的出现而产生,仅在特定的场合演唱,一般无伴奏。

在民间有口头流传和文字相授,早已形成基本模式。

在流传的过程中有新内容加入。

因地域关系,县境各地,虽词内容有大同小异之处。

仪式歌有婚礼歌、哭嫁歌、哭丧歌、立房上梁歌、钉门歌等。

其中以哭嫁歌较为常见。

而居住在市南茅坝镇哑塘民族点的仡佬族人民中,风行着一种仡佬语和汉语混合演唱的民歌。

这种民歌,或以仡佬语为基调,嵌入少量的汉语词句;或以汉语为基调,杂入少量的仡佬语词句。

仡佬语、汉语大体相等的民歌,由较为少见。

由于仡佬族从来没有文字,自古以来仡佬族人民都用汉语记录民歌。

开始时只用汉字用记录民歌的音符,后来才逐渐发展为译意的。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内容、形式、音韵等的限制和需要,以及两族人语言、文化不断交融等原因,便逐渐形成两种语言交错运用,相互夹杂的民歌,并作为一种特别的艺术形式保留了下来。

戏曲傩戏:由原始的巫术活动演变而来。

务川傩戏,代有传人多为老君教派,属民间傩系列。

既有宗教思想的成份,与傩祭关系密切,也融合了民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成份,傩戏在县境内相当普遍,以涪洋、大坪、镇南、青坪、镇江、石潮、蕉坝等乡最为突出。

演出内容包括表现生产劳动、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范畴,并移植、改编其他剧种剧目。

表演分脸子戏(戴木雕脸壳)和粉子戏(戏剧化装)或者兼有。

演出时有帮腔和锣鼓等打击乐器,有的也加入唢呐、胡琴伴奏。

必要时还放鞭炮,以烟雾烘托气氛。

每“泼”傩戏有一法师(掌坛师),余为门徒和配角,少则5-7人,多则十数人不等。

主要道具有戏装、脸子、兵器、供案等。

演出时间,旧时一般半堂为7天,全堂为半月,也曾有多到1月或更长时间的。

傩戏演出不择场地,室之大小内外皆可。

多为白天念经,夜晚唱戏。

如单独以念经做法事为内容的活动,谓之为“杠神”,时间1-2天。

傩戏的传统剧目,主要有《龙三女》《罗通扫北》《赵氏孤儿》等。

高台戏:以搭简易高台演出而得名。

演员身着戏装,化装上台。

有的用丝竹打击乐器伴奏,有的无伴奏。

内容有文戏武戏,又分正戏与小戏(小调)。

正戏剧目较多,包括朝代戏、贺戏、花戏、扫台、打加官、孝戏等。

主要剧目有《秦香莲》《双连帕》等。

青坪、泥高、镇江、喻家等乡都有自己的戏班,每“泼”在15人以内。

板凳戏:别名辅陈戏。

是一种不用戏台,不化装,也不戴脸壳,只需围桌而坐便能开唱的民间娱乐形式。

由“吹官先生”(唢呐队成员)兼任。

分角色演唱,配以帮腔,但无动作表演。

演唱时不加入伴奏,唱一折(段)吹打一折(段),有时一句结束也加入吹打。

剧目与高台戏大体相同,只唱腔各异。

有文戏武戏之分,但武戏亦文唱。

舞蹈踩堂舞,又叫踩台舞,是居住在我市茅坝镇哑塘等地的仡佬族人民的一种丧葬仪式,尤以哑塘仡佬民族点一带最为盛行。

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

因系在灵堂前跳舞,灵堂又通常设在堂屋中,故名为踩堂舞。

踩堂舞的舞者均为男性,三人为一组,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一人舞丝刀,边舞边唱挽歌。

其歌词多传述死者生平事迹,右足落地稍重。

舞蹈的时间,一般在1小时以上,有多至4、5个小时的。

踩堂舞最初是坟台前跳、唱,因受地形限制,才改在堂屋中进行的;最初舞踩时只吹芦笙和打钱杆,后见邻近的村寨汉族人家做“道场”时,巫师常执丝刀、令牌作驱鬼状,才逐渐学着舞丝刀的。

原来跳舞者舞毕,用清茶解渴,现已改用饮酒代替了。

花灯歌舞:又名花灯。

分三种:一、耍灯,强调娱乐性;二、瘟灯,旧时专为瘟辟疫而办;三、神夹灯,系还愿冲傩与唱灯同时举办,极少见。

一般所称花灯,皆指“耍灯”而言。

花灯多在春节期间表演。

旧时在正月初八排街亮相,初九出灯。

解放后有改变正月禄一甚至年三十夜都可以出灯,十五至十八收灯。

有花灯拜年的习俗,先由一专人前往单位或街坊“打帖子”约定日期。

拜年时主家以鞭炮迎送,待以烟茶或米酒、粑粑、糖果之类,或加赠红布一段,称为“挂红”,表示互相祝贺。

花灯表演时皆化装,女角浓装艳抺,着戏装或花衣裙,头盖花帕,双手各执一红(花)帕。

男角一律腰系红带,头缠白帕子。

基本舞步有《回盐菜》《矮桩步》《戽牛望月》等。

锣鼓曲牌有《长路引》《打灯蛾》《龙灯头》等。

唱腔分高腔与平腔。

,曲牌有《放牛调》《出台腔》《穿灯调》《采花调》《五更调》等。

剧目有《穿灯》《采茶》《唐二花子》《推灯》《滚灯》等。

内容多为贺新春祝丰收,驱邪疫,喜剧性故事之类。

花灯演出不择场地,装备简单,且易学易舞,雅俗共尝。

故爱好者众多,几乎任何一个村组都可组织一队灯班。

龙舞:俗称龙灯,只舞不唱,只在高潮时加入吆喝声。

在春节或重大节庆时举办。

每条龙配龙宝一个,水灯十盏(鱼虾蚌蟹灯各二)。

龙头多数呈张口状,大的重约二三十斤。

龙头巨大,帖金粘银,重彩描绘,舌须可动,外观威武,身长6-12丈,7-9栋或更多。

龙皮多为红、黄、青色,画(帖)上鳞甲,腹部两侧以小三角形白(黄)布装饰。

每栋中空。

夜间出头可插点亮的腊烛。

春节玩龙灯,县城于初三初八(逢赶集)先亮龙排街,以“渔樵耕读”四位化装演员为前导,手执道具,缓缓前行,表演一些动作。

初八以后出龙则省去此项内容。

十四、十五夜进入高潮,集中“烧花”(一种土制焰火),同时燃放鞭炮礼花。

锣鼓齐鸣,万民同乐,共度佳节。

此外,还有“接龙”“送宝”等习俗,取意吉祥。

另有玩板凳龙、草龙、水龙等,但不常见。

打花龙:是一种类似舞蹈的娱乐活动。

花龙用细篾编织而成,如球状,内装破碎碗片和一、二枚小钱,相击发声;打扰时,男女数十人聚集于固定的花龙坡上,两人一组对打。

与此类似的“打篾鸡蛋”,也是用竹篾编织成球形的“篾鸡蛋”,比花龙大,里面塞满稻草。

打时分两队,每队三、五人,用手掷成足踢,球运送时不能沾身,沾身算输。

茅草舞:以茅草扎于舞者全身,手执刀起舞,原为驱鬼除魔,后演变成了民间舞蹈。

民间工艺雕刻:务川仡佬族的木雕、石雕历史悠久,造型生动,写实写真兼备,装饰性强。

多以龙凤、狮虎蝙蝠、麒麟等瑞兽、花草、鸟雀、鱼虫以及神话故事、传说为题材。

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用浮雕、镂花等技艺刻于木、勒于石、饰于厅堂或石墓牌坊。

木雕除少量的傩戏脸壳外,还保留下一批明清时代的木雕窗花。

民间食品“酥食”的印板(模)多用梨木雕刻。

传统的图案多取材于“三国”“封神”“水浒”“西厢”“红楼”等中的人物或故事。

一般图案亦寓意吉祥。

剪纸:民间较为普遍。

图案诸如花鸟、鱼虫、家禽、走兽、龙凤、山水等。

可布置于洞房,可描述服饰用品,亦可美化居室环境。

刺绣:女性的、围腰、手帕、布鞋产,都讲究绣花。

旧时女子出嫁都要准备一套刺绣的嫁衣和枕帕、帐帘、床围等用品。

刺绣常用的传统技法有:平绣、网绣、戳纱、挑花、背花、编花、游花等。

专用于花鞋刺绣的有扎花、割花。

编织:以竹编为主、产品有晒席(青篾席)篾箱、包篼、包箩等。

其中以水竹或岩竹编织的凉席早为普遍。

尤以丰乐区黄都乡的水竹凉席较著名,可以折叠携带。

藤编发展较晚,以藤椅为主。

麦草编织以草帽为主,历史较久。

如今产量极少,又多为外来的篾丝草帽取代,此项工艺已处在衰微之中。

【图文】仡佬族文化:艰难的传承与拯救愈是民族的,愈是古老的、传统的,就愈是中国的、世界的,这个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并接受。

当一些丰富的民族资源已经被邻省(如云南、广西等)广泛地用作旅游开发时,在文化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的贵州,却还一直以她神秘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外界的关注。

近年来,一出“多彩贵州风”,在全国掀起了一波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贵州民族文化宣传活动,一如国酒茅台,在新世纪的今天,一经时代的钥匙开启,那股清香与醇厚,沿着改革的大风,吹遍全国,吹向世界。

当苗乡风情与侗族大歌大红大紫之时,仡佬族文化却还“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个贵州古老的民族,这个夜郎国的大王族,以她古老的传说、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民风吸引着人们的强烈兴趣。

深入历史和民间,我们在感叹其文化神奇和厚重的同时,也对流失的仡佬族文化怀着深深的担忧。

云贵高原的古老民族2006年6月。

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天星堰一个仡佬族村子。

在中断70余年后,仡佬族的传统节日———“仡佬族吃新节”恢复举办。

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这项仡佬族文化又开始被仡佬族人重视起来。

这个有着悠久文化的中国少数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文化一度挣扎在面临着被汉族文化同化的边缘。

在对众多的仡佬族同胞走访中发现,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自己祖先流传下来的文化才是他们的根,即使在其文化流失非常严重的今天,他们也没有放弃,希望以一种新的姿态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人口大约60万左右,贵州省占总人口的70%以上,大部分集中在遵义,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经济作物的发展。

过去,民间直呼其为“古族”或“古老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