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8篇)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一枚1元硬币厚约3()学校跑道一圈长250()课桌长约10()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
千米又叫公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
(出示照片)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2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师板书:1千克=1000克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计量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单位。
今天我们就一块学习另一个比千克还大的质量单位,吨。
二、交流共享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
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
学生回答,交流感受。
课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
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走一走100米或200米的路程。
2.课件。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一)目标确定教材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公路上常见的交通指示牌引出千米,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求学生走一走100米和200米的长度,推断走1000米大约要多少时间。
在课前访谈中,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至于1千米大约有多长,基本上没有什么体验,学生表达也不甚清楚。
可见,建立1千米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因此,本课目标定位如下: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该单位的简单化聚;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二)策略选择“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千米”这一观念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重组了教学过程,具体用到以下教学策略。
2.选择验证: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如学生放学经过的路线的不同,导致学生印象中从学校到处大约是1千米的观念大不相同,教学设计时,教师根据学生常走的三条路线进行了步测,在学生回答后,课件中有选择地验证,强化“千米”的观念。
3.合作解疑:在建立和强化1千米的观念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互相纠错,实现互学共进;在综合练习“我当西博小导游”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合作解答,或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教学片段实录】教学片段一:初步建立千米的观念师:课前大家都走了100或200米,并做了记录,你能说说走1000米大约花多少时间或走多少步数吗?生1:我走了100米用了60秒时间,照这样算走1000米就需要600秒时间。
师:600秒也就是几分钟时间?(10分钟)有不一样的吗?生2:我走100米用了70秒,照这样算走1000米需要700秒,大约12分钟。
生3:我走了200米用了3分钟,照这样走1000米,需要15分钟。
生4:我走了100米走了82步,照这样算1000米就需要走820步。
生5:我走200米走了132步,我以前走过1000米,大约走了754步。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生6:不同意,200米走132步,1千米是200米的5倍,应该是660步。
生5:我走到后面越来越累,步数当然就多一些了。
师:同学们,她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生6:我们如果按照走100米或200米的速度匀速走的话,可以直接将时间或步数直接乘5,但考虑我们小朋友身体状况的话,实际上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步数就比匀速走多一些。
师:看来我们还要尊重实际状况。
下面请同桌两人交流走1千米所花的时间和走的步数。
教学片段二:强化1千米概念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从校门口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生1:到邵逸夫医院吧。
生2:我认为不对,因为从学校门口到采荷路的34路车站就有一站路,而34路车站到邵逸夫医院还有三四站路呢,比1千米可远多了。
师:那你认为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呢?生2:大约到采荷路口,因为到那儿大约两站路,接近1千米。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看(看课件演示)生(全体):哦,是采荷路口。
师:如果往庆春路方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生3:我觉得到庆春立交桥大约是1千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3:因为我家在立交桥边,我早上走到学校一般用14分钟,我走100米大约75秒,走1000米大约13分钟,13分钟和14分钟很接近,所以我认为到那儿大约是1千米。
师:让电脑叔叔告诉我们是否正确(电脑演示)。
生(全体):完全正确。
师:下面请你和同桌交流,学校出发到哪儿大约是1千米,并说说理由。
教学片段三:练习1选一选、填一填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1,请看清题目要求。
(学生填写后反馈)生1:我认为青春医院到众安桥的路程是1千米500米,因为青春医院到浙一医院是两个500米,刚好是1千米,再从浙一医院到众安桥500米,合起来就是1千米500米。
师:答案完全正确,有其他想法吗?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青春医院出发到众安桥有3站路,每站路大约是500米,也就是1500米,1500米=1千米500米。
师:你的思路非常清楚。
如果从湖滨出发到大学路口大约多少路程,你们谁知道?生3:我认为是2千米500米,因为湖滨到大学路口有5个500米,也就是2500米,2500米有2个千米1个500米,即2千米500米。
师:同学们,复兴大桥是杭州新造的大桥,它的信息谁能补充完整。
生4:我认为复兴大桥长约80千米,宽约26米。
生5:我对长约80千米有意见,我看过报纸,钱塘江的宽大约1200米,桥不可能80千米长,我认为填1千米500米比较合适。
师:其他同学有意见吗?生6:我认为长填2千米500米比较合适,因为1千米500米第一小题已经用过了,钱塘江宽1200米,桥身加上两边的长度,大约是2500米,也就是2千米500米,填80千米、15千米更不符合实际。
师:正确,同学们很善于比较和估计,那么第三题谁来解决?生7:我觉得飞机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0千米,坐小轿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步行每小时行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师: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这么填?生7:飞机速度最快,所以应该填最大的数量800千米,小轿车比飞机慢多了,但也比较快,填80千米,步行最慢,我想我8分钟走1千米,60分钟大约走8千米,大人比小孩快,所以填15千米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在反复的教学尝试中,我觉得该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找好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流程通畅。
本课开始就让学生通过估计铅笔长度、教室前后的距离、杭州到上海的路程这些具体问题感知单位由小到大的客观存在,以及千米这个单位出现的必要性,使千米这个单位的学习过程自然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