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诗歌来永葆你的靓丽青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论析张晓玲【摘要】Sonnet .18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代表性诗篇。
该诗有着鲜明的起、承、转、合以及优美的音乐性。
头四行“起”,表明他所歌颂的年轻友人不同凡响的美;中间四行是“承”,讲岁月无情,青春难驻;后四行是“转”,宣告虽然别人的美貌难以存留,可他所爱的人却可以通过他不朽的诗篇得以永存;最后两行“合”,是对一首诗所作的小结,以富有思辨的语言总结了人类、诗歌艺术以及所歌颂对象之间的关联。
【期刊名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3页(P79-81)【关键词】Sonnet .18;青春;时间;抗衡【作者】张晓玲【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9.31一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几百年来有关十四行诗的论著数量仅次于《哈姆莱特》。
诗歌以强烈的感情、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意象、优美的节奏和精妙的修辞等,在今天的莎学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和争论,而Sonnet.18则是诗集中的名篇。
整部诗集共154首,内容很复杂,往往若干首成一组,表现同一题材,在内容上既具有连贯性,又可独立成篇。
因此,在赏析Sonnet.18之前,要对诗集作全面的了解。
英国莎学家马隆和斯蒂文斯在1780年提出了“朋友说”和“黑女郎说”,即:诗集的前126首,写给一位美貌的贵族男青年(The Fair Lord);诗集的第127-152首,写给一位黑肤色女郎(The Dark Lady);最后两首、中间个别几首与故事无关。
在此之前,人们相信这些诗的大部或全部都是歌颂恋人的。
我国学者辜正坤先生则认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绝大部分是献给女性的,但不止一位女性;其中的一位是伊丽莎白女王;剩下的一小部分则是献给两位男朋友的,一位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艾塞克斯伯爵,另一位是艾塞克斯伯爵的心腹、莎士比亚的保护人南安普顿伯爵。
”[1]423诗歌献给何人暂且不论,诗集的主题却不外乎描写时间、友谊、爱情、艺术(具体为诗的艺术)。
尤其是时间,成为贯穿整部诗集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主题,Time在诗集中出现过79次,而且大多是以大写字母出现的。
无论是对男性青年(Fair Lord)的友谊,还是对“黑女郎”(Dark Lady)的爱情,都主要是为了突出时间的残酷和无情。
美、友谊、爱情,这一切统统都要受到时间的制约,那么怎样去超越时间?这是困惑诗人的一个问题。
在诗集的第1-14首诗中,诗人似乎找到了答案,即生育繁衍。
但是,到了第15首,他又觉得以结婚生育来抗衡时间的思想是那么苍白无力:当我看到人类像草木一样滋长,任同一个苍天随意褒贬抑扬,少壮时神采飞动,盛极而渐衰,往日的鼎盛貌逐步被人遗忘。
[2]36如果生命的下一代不能超越上一代人的生命,只是一轮轮生命的复制,是人类的重复性生产,这种繁衍尽管意义重大,却远远不够,它只是人类借助形体在空间的持续存在和运动,来实现外在美的延续,尤其是对于有思想有艺术天赋的诗人来说,是天资禀赋的极大浪费,他当然不会满足于此,他迫切地需要寻找新的与时间抗衡的方式。
经过勤奋的创作,诗人在获得人生自信的同时,终于找到了战胜时间的法宝,那就是诗歌。
诗歌既是诗人抗拒时间暴行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超越,更是一种精神的长存,是人类许多生命的瞬间升华。
于是,诗人骄傲地宣称自己的诗篇能够记录青年的美,可以与时间抗衡。
而Sonnet.18是表达文学艺术与时间抗衡这一思想的代表性诗篇。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梁宗岱译诗如下: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落,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
[3]232在赏析此诗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夏天”(summer’s day)一词的真正意义。
综观全诗,我们会感到诗中的一切意象都在表明诗人把爱友比做的是“春天”,那么原诗为什么不用spring’s day而用summer’s day呢?在这里,我们要对英语语言的演变史有所了解。
在古英语和中古英语中并没有特指“春天”、“秋天”的词汇,所以summer(一般拼写为sumer或somer)一词兼指春夏,而winter一词往往兼指秋冬。
虽然到了莎士比亚时代,已经产生了指代“春天”、“秋天”的词汇。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抒情诗中,summer一词常被用来泛指春天,既典雅又朗朗上口。
并且summer’s day(春日)与下文中的summer’slease(青春的契约)、thy eteral summer(你永恒的青春)、darling buds ofMay(五月的娇蕾)等互为呼应”[4]14,因此,莎士比亚忠实地遵循了英诗传统,巧妙地采纳了summer这个词的古意来营造“春天”这一意象,其手法含蓄典雅,运笔流畅如行云流水,堪称一绝。
此诗像莎士比亚的大多数十四行诗一样,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起承转合。
在头四行“起”中,诗人把爱友比做summer’s day这一英格兰最温和宜人的季节,这个比喻是如此清新,不落俗套,让我们想起了现代诗人林徽因的名诗《你是人间四月天》中的句子: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用那么多温馨美好的意象营造了一个美丽的季节,用这个季节比喻一个人,这个比喻真是美妙。
其实,这个比喻来自莎士比亚。
林徽因在英国留学期间,一度疯狂地迷上了英国诗歌,若说她没有读过莎士比亚这首著名的十四行诗,是不可能的。
可见,莎士比亚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他的血液已经流进中华民族的文学之中。
林徽因的这个比喻虽好,却没有超过莎士比亚,因为林徽因的比喻,喻体和本体在同一个层面上,诗中的那个“他”只是“人间四月天”。
而莎士比亚则更进一步地指出,友人比summer’s day更胜一筹,更加可爱、温婉。
春天是有缺点的,有时风太大,不够温和,又太短暂,“爱友”却没有春天的缺点。
这一比,“爱友”的美好把春天给比下去了。
尤其是“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做夏天?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这两句一下子便把诗人对爱友的喜爱之情表露出来,爱友的美好在诗人心中激起了怎样一股怜爱之情啊!春天季节美好,但远远不足以与爱友的美好相提并论,不知拿这个季节来把你比拟,是否辱没了你?可是我实在拿不出更好的东西来比喻你了。
除此明喻之外,本小节还使用了暗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暗喻是对表面上不相似的东西进行不明确的比拟。
第四行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的lease(期限,租赁使用期)和date(持续时间)这两个词,它们是法律用语,意思是把夏天比做日常生活中的有形物品。
夏天是向大自然租借来的东西,因此它的使用期是有限的;同时也暗指青春、美丽持续的时间都是暂时的、有限的,尤其能够给读者造成一种租期一到、必须马上把青春偿还回去的紧迫感。
而在第三行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中的darling(亲爱的,可爱的)这个词上,即诗人把buds(花蕾)人格化了,表达了诗人对花蕾的一种欣赏和爱怜的感情。
总之,头四行的“起”歌颂了诗人“爱友”不同凡俗的美,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怜爱之情。
中间四行是“承”:写的是岁月无情,青春难驻。
拟人和双关是本小节重要的修辞手法。
the eye of heaven和gold complexion均指太阳,译文“天上的眼睛”和“炳耀的金颜”亦很传神。
在这里,诗人采取了拟人化的手法,带来俏皮、生动的艺术效果。
chance翻译成“机缘”不太合适,好事才凭借机缘,诗中所讲的并不是什么好事,而是被“摧折”和“凋零”的命运。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翻译成“无常的天道”似乎不通,反而不如直译成“自然的变化”明白晓畅。
双关(pun)是一种文字游戏,指利用读音或词根相似的词的不同含义或语法功能。
英语里的双关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另一种是利用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功能。
该诗用到的双关属于前一种情况,在第七行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这里的两个fair含义就不同,第一个意为“美的人或物”,而第二个的意思则是指“美本身”,所以这是运用了双关。
总之,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By chance,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d的意思是:每一个美人总要失去美貌,即使没有突发的意外事件,也逃不过自然界生老病死的变迁。
诗人似乎站在宇宙之巅,高屋建瓴地总结了大自然以及人生的规律,悲叹时光匆匆,青春易逝。
即使太阳也有缺点,有暗淡的时候,有被乌云挡住的时候。
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会失去美。
这四句虽承接前面四句而来,但调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由对爱友的热烈感情转为伤春悲秋,表现了人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调子低沉。
后四行是“转”。
这一小节诗人使用了夸张等修辞手法。
第九行thy eternal summer中的eternal这个词就是夸张。
根据自然规律,每一种美的事物都将逐渐丧失其美丽,那么诗中人的美又怎能永恒呢?每个人总免不了一死,我们都不可能不朽,那么诗中人又怎能不受这种自然规律的约束呢?诗歌至此让人感到吃惊,有些难以理解,但接下来的一行很快就破解了读者心中的迷惑,噢,原来诗人自有打破常规、对抗时间的魔杖——诗歌!此小节,诗人突然话锋一转,宣告虽然别人的美貌难以存留,可他所爱的人却可以通过自己不朽的诗篇与天地同寿。
调子马上高扬起来,颇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向上之气。
最后两行是“合”,是对全诗所作的总结,也是对第三小节意思的加强。
它独自成韵,对仗工整,被称为“神来之笔”。
“合”以毫不含混的清楚语调表达出豪迈的情怀:诗人坚信艺术伟大的功能,他深信自己的诗歌必然流传千古,而诗中所被赞美的人物,亦将随之永垂不朽。
两行富有思辨性的语言总结了人类、诗歌艺术以及所歌颂对象之间的关联——只要人类尚有生息,歌颂你的诗篇就会流传,而正是这永久流传的诗篇使得你的生命与美丽可以与时间抗衡,得以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