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锁相环发展状况

国内外锁相环发展状况

国内外锁相环发展状况
锁相环(PLL)是自动频率控制和自动相位控制技术的融合。

其发展历程如下:
- 20世纪30年代:在数学理论方面的原理已出现。

1930年建立了同步控制理论的基础,1932年法国工程师贝尔赛什(Bellecize)发表了锁相环路的数学描述和同步检波论,第一次公开发表了对锁相环路的数学描述。

- 20世纪40年代:锁相技术首先被用在同步接收中,为同步检波提供一个与输入信号载波同频的本地参考信号,同步检波能够在低信噪比条件下工作,且没有大信号检波时导致失真的缺点,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电路构成复杂以及成本高等原因,当时没有获得广泛应用。

- 20世纪50年代: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锁相环开始得到应用,迅速发展。

- 20世纪60年代:维特比(Viterbi)研究了无噪声锁相环路的非线性理论问题,发表了相干通信原理的论文。

最初的锁相环都是利用分立元件搭建的,由于技术和成本方面的原因,所以当时只是用于航天、航空等军事和精密测量等领域。

集成电路技术出现后,直到1965年左右,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第一块锁相环芯片出现之后,锁相环才作为一个低成本的多功能组件开始大量应用各种领域。

- 20世纪70年代:随着数字集成电路的发展,锁相环逐渐实现数字化,锁相环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 20世纪80年代:锁相环的设计更加注重性能和功能的提升,同时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高性能的锁相环产品。

- 20世纪90年代:锁相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等领域。

- 21世纪初至今:锁相环的发展更加注重集成度、性能和功耗的优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如物联网、汽车电子等。

总的来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锁相环的应用场景将越来越广泛,同时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