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华夏之祖(初中历史七年级)必修作业模版内容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第3课《华夏之祖》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大多数学生基础比较好, 学习积极性高,对学习历史课有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教材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用多种手段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和线索,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实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
3.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人文初祖”黄帝的传说。
教材围绕主题,通过炎黄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和尧舜禹的“禅让”三部分内容,向我们展现了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反映了黄帝、尧、舜、禹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黄帝及其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走向终结,掌握原始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能力目标:掌握教材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从炎黄战蚩尤到禹建立夏),初步认识原始社会发展全貌(华夏文明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进进程),了解涿鹿之战的意义和有关“人文初祖”黄帝传说的依据,认识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通过本课的学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5.教学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黄帝--人文初祖。
教学难点:尧舜禹“禅让”的含义。
6、教学方法:(1)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地图册,使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2)对于“涿鹿之战”,直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征战的部落双方、过程、结果做出解答、在此基础上,得出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
(3)通过图示法,表现尧舜禹“禅让”的实质及原始社会的瓦解过程。
7、教具准备:地图册、挂图《炎黄战蚩尤》、投影仪。
8、教学课时:一课时9.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耕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都出现了。
)(二)过渡:与大汶口考古发现可以互相印证的传说很多,本课将使你了解到十分有趣的内容。
集体朗读“导入框”内容,《祭黄帝文》中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振兴祖国的精神象征。
大家再看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段话(第13页),中华开国5000年从什么时候开始算起的呢?(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
)轩辕氏指的就是黄帝,鲁迅也把黄帝作为伟大的民族象征。
他在一首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
悠悠五千年过去了,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
那么黄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对我们民族有过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华夏之祖--黄帝。
板书:第3课华夏之祖二、学习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黄帝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个氏族部落的首领,那么他的部落居住在什么地区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氏族部落及首领呢?大家把地图册打开翻到《涿鹿之战》和《炎黄战蚩尤》,在地图上找到黄帝、炎帝、蚩尤部落的活动区域,他们共同生活在我国的黄河流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页上面的内容,在当时,氏族部落为了争夺食物和地盘,经常发生战争。
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
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
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
古书记载,黄帝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尧、舜、禹,和后来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黄的后代。
不仅中原的汉民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
(二)黄帝--人文初祖1、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并结合有关“人文初祖”黄帝传说的依据,认识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
在传说中,黄帝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那么在此方面,皇帝都有哪些贡献呢?教材上所说的都是后世的传说,那么上述说法中有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才更科学?(1)那时能造宫殿、制衣裳、挖水井、造舟车、出现文字、编制乐谱等,有可信的一面。
(2)说成是黄帝、嫘祖、仓颉、伶伦几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色彩了。
(3)上述发明应是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不可能只是个别人的功劳。
这些历史记载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人们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
2、组织学生读“自由阅读卡”(第16页),联系前面学过的神话传说,开展15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启发学生回答出:神话传说是先民对远古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但也蕴藏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例如,炎黄时代的传说,不仅可以在《史记》的《五帝本纪》中有所记载,而且已被仰韶文化等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总之,神话有可能是夸大的,对它不可全信;只有对于其中已被实物佐证的部分,才能相信。
历史事实则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可以完全相信。
3、联系本课插图,了解到中华儿女尊祖情深,每年的清明重阳,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会来到黄帝陵祭奠我们共同的祖先。
(三)尧舜禹的“禅让”。
1、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回答问题:(1)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么他们是如何当上领袖的呢?(禅让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2)什么样的人才会当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品质高尚、德才兼备;克己爱民,宽厚待人;以身作则,没有特权,与群众同甘共苦,一心为群众着想,是社会的公仆。
)(3)尧、舜、禹本身都有什么优秀品质?(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率领人民治水、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2、通过学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突破难点。
(1)禹做部落联盟长的时候,我国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
阶级社会来临了。
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什么时期?(禹时期)为什么这样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禹已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为什么会这样呢?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增多,阶级分化。
(2)漫长的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约公元前2070年)进入奴隶社会三、板书设计:(一)炎黄战蚩尤:华夏族形成的基础。
(二)黄帝——“人文初祖”:黄帝与炎帝的部族建立炎黄联盟(包括蚩尤部族)。
部族人多、势大、地域广,号称“华夏”,黄帝成了华夏族最高军事首领,被华夏族尊为始祖。
(三)尧舜禹的“禅让”:1.尧舜禹的“禅让”。
“禅让制”的实质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做法。
2.原始社会的解体。
[投影显示]10.课堂练习:1、黄帝被尊称为我们的“”,是因在他领导下打败了东方的部落,还有许多发明在这时出现,为日后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人文初祖、蚩尤、华夏)2、尧舜禹时期,用“”的办法来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禅让)3、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时期。
这样说的理由是:约年,禹建立朝,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
(禹、公元前2070、夏)11.作业安排:你听到过哪些有关黄帝、炎帝、尧、舜、禹的传说?给大家讲讲好吗?12.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1、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呢?这在古书里是有解释的。
《淮南子》一书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
这是说因为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
黄帝为什么又名轩辕氏呢?根据史料记载,黄帝曾发明一种车战法,打仗的时候,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将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指挥员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作为出入的门,起到了保护指挥员的作用。
古人把带有布幕的战车叫“轩”,把两辆战车中间的空当叫做“辕”,因为黄帝是这种车战法的发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黄帝叫做轩辕氏。
关于黄帝之死,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
据说,他并没有死,最后的归宿是乘龙升天了。
因此,现在陕西黄陵前的围墙正面,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叫做“桥山龙驭”,就是指的这个故事。
这更说明黄帝受到人们无比的崇敬,人们不希望他死,希望他永生。
这个神话,表达了他的部族和后代们的美好愿望。
2、关于炎帝、黄帝和蚩尤的关系,说法很多。
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都生活在黄河中下游。
黄帝是姬姓部落的首领,炎帝是姜姓部落的首领。
他们有着近亲关系,结成了联盟。
最初都居住在陕西渭水流域,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
炎帝部落在行进过程中,与东方的类人九黎族相遇,九黎部落的首领叫蚩尤。
于是双方大战,结果蚩尤得胜。
炎帝部落逃到了涿鹿(今河北涿鹿),与迁徙到这里的黄帝部落联合起来,推黄帝为统帅,与蚩尤进行战斗。
最后蚩尤战败被杀。
九黎部落被打败之后,一部分加入炎黄两部落,一部分南下,同苗蛮部落杂居。
后来,炎黄两部又发生战争,最后黄帝部落获胜。
此后,这两个部落进一步结合起来,连同夷人九黎部落一部分,组成了以黄帝部落为主的部落联盟。
后来,黄帝率众南下,占据中原,逐步创造了灿烂的中原文化。
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史称“华夏”或“诸夏”,是中原文化的主要开拓者。
但华夏文化是炎黄文化吸收其他文化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各部族共同创造的结晶。
因为中原文化以黄帝为代表,因此黄帝被视为华夏族的祖先。
一般中国人又都把自己视为黄帝的后代,是炎黄子孙。
还有一种典型的说法是在陕西兴起的炎帝部落沿渭水向黄河在风陵渡折流向东的三角地带发展,从山东兴起的九夷部落以蚩尤为首沿黄河向三角地带扩张,生活在河南的黄帝部落也向三角地带靠拢。
于是彼此间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
先是炎帝部落与蚩尤部落争斗,炎帝部落大败。
接着,炎帝与黄帝部落结盟,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涿鹿即浊陆,是浊流充斥的平原之野。
据考证,就是在今天山西解州盐池一带。
传说蚩尤有兄弟81人,铜头铁额,善用魔法。
战斗中他搬来大雾,使皇帝的军队辩不清方向,无法继续战斗。
在这紧急关口,黄帝的谋臣风后创制了指南车,指导军队脱离了危险。
后来又出主意调来应龙,破除了蚩尤的军队,活捉了蚩尤,把他杀掉了。
蚩尤身首异处,分解成两半的那个地方,后来就叫做“解”,也就是今天山西的解州,解州附近有一个盐池,方圆百里,池中盐水鲜红,传说这就是蚩尤被杀时流出的鲜血染成的,俗称“蚩尤血”。
传说这次大战中,风后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风后死后,黄帝十分悲痛,把他安葬在秦、晋、豫交界处的渡口上,今天的风陵渡就是因此得名的。
不久,黄帝与炎帝又战于阪泉之野。
黄帝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