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苏联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摘要: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逐渐发展起来,苏联对我国城市规划影响深刻,是当今我国城市规划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问题的根源。
结合史料从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设计机构设置、教育体系三方面分析了苏联带给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肯定了苏联对这些方面的积极指导作用,同时指出苏联模式本身的弊端也造成了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先天性不足。
关键词苏联;中国;城市规划;影响1、历史渊源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战乱中遭受惨重损失的城市面临一系列重建工作。
西方国家的封锁、台湾与大陆的矛盾、朝鲜战争的爆发迫使中国在国际斗争中实行“一边倒”①政策。
所以若干年内在中国高级技术人员未养成时,聘请苏联设计组是一种迅速省钱又十分稳当的办法。
应该说,在中国经济恢复时期,苏联专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专家从开始的初步了解,到参与具体的城市规划活动,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之中。
在1949年到1965年之间,我国大量引入了苏联的城市规划理论,聘请苏联专家直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公派技术人员到苏联学习,引入苏联城市规划体系,开展城市规划教育等等。
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期间经历了中苏关系破裂、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现在人们谈起苏联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往往以“苏联模式”②一意概之,立马联想到打败“梁陈方案”③的苏联专家,似乎“苏联”和“苏联专家”成为了贬义词。
笔者也曾深深地误解,本想写苏联是怎么给中国带来不利影响的,后来读了一些文献,了解多了一点之后确认了苏联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之前的偏见。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市越来越多地学习欧美的城市规划理念,关于苏联的城市规划更很少提及,研究的文献也不多。
但要探讨今天中国的城市、城市规划体系、规划教育的源头必须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苏联说起。
2、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规划理论基础是直接建立在苏联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当时苏联的城市规划思想主要特点就是社会主义城市的特性是生产型的。
鉴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和工业化早期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如无计划、无秩序的自发性的发展造成的城市用地功能混乱、劳动人民生活居住环境恶劣等,把城市划分为社会主义的城市和资本主义的城市,强调不同社会城市的对抗性;把社会主义的城市特性归纳为生产性,而将资本主义的城市特性列为消费性,认为社会主义的城市必须被看作与布置工业用地相结合的统一体。
在这种理论影响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提出了“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思想,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城市到乡村并有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有乡村转移到城市”,这种思想对中国城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重视城市忽略乡村也是从那时就开始,也是今天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渊源。
同时它片面强调了城市的生产性,而忽视了城市你的其他职能,后来的“先生产、后生活”原则也是源于这一思想。
由于社会主义城市的特性是生产性,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必须是全国的大工业基地”,苏联这一思想对首都北京的规划和性质定位产生了至关重大的影响,以至于今天北京还在解决工业外迁、环境污染的大问题。
2.1古典主义古典主义规划起源于意大利的巴洛克城市规划,典型手法是彻底放弃西欧中世纪中自然、随机的空间格局,将建筑风格的原理放大到城市,通过建立整齐、具有强烈序列感的城市轴线系统,来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景观。
在道路格局倾向于使用“环形+射线”式,并在转折的节点处采用高耸的纪念碑等作为过渡和视觉引导。
而这些轴线对称、主从关系、规则几何形体、强调统一性和稳定性等规划原则,被苏联继承下来,并在斯大林时期达到了高峰。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全国各地兴建了许多城市与大型公共建筑,强调通过秩序井然、规则威严、气势恢弘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来展现当时苏联在经济和政治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基于相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相似的国家建设诉求,苏联的古典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在“一边倒”的国家关系背景下,在苏联专家参与和指导的方案中有明显的体现,并成为引入中国的苏联城市规划的主要特征之一,如巴拉金在武汉城市规划中提出的建设由汉口以中山公园前面的人民广场经过南岸嘴,横跨长江、汉江到洪山广场的城市中轴线,虽未完全建成,对城市总体格局还是有较深远的影响。
2.2功能主义苏联的城市规划理论极为重视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这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的无序发展、城市环境恶劣、工人居住条件简陋拥挤的分析,提出苏联城市规划的城市功能分区,并严格详细的规定各分区间的关系和具体指标定额,分区包括工业区、居住区、运输仓库区和郊区等,大都市并有文化区(为高等学校及科学研究机构集中地)和医疗区。
苏联在城市规划中无商业区,商店与住宅紧密结合,使人们能方便地购买到一切生活必需用品。
苏联城市规划与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存在一定的区别,功能分区取消了用地的商品属性,从功能布局体现为对工业安排、人民生活的整体考虑,主要体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商品经济的排斥,商业用地被分散成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服务设施;生活区考虑卫生要求,布置在上风向,与工业区有便利的联系;行政区被分散为各个行政单位与居住相接。
这种工作与生活相结合的布局模式,进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单位城市”的布局模式。
在建国初期,苏联的功能分区理论仍然为我们当时的城市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
苏联专家在指导兰州、西安、洛阳、包头等城市用地布局时,很重视工厂之间的生产协作,力求成组安排工厂,既可节约用地,又方便工业生产。
生产设施与生活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确保生产生活协调发展。
2.3卫星城理论卫星城是霍华德的两位助手恩温和帕克对田园城市中分散主义思想的发展。
卫星城的规划理论在1940年代引入中国,在上海、北京、重庆都曾出现过卫星城规划,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规划技术,在近代城市规划人员头脑中有较全面的认识与实践。
苏联很早就开始了卫星城规划的实践,苏联建筑师舍斯塔科夫于1921年制定了莫斯科卫星城规划。
苏联卫星城规划理论的基础是基于控制大城市规模和避免人口集中的城市建设方针,在其引入中国后得到进一步体现。
1958年6月建设工程部在青岛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座谈会,提出“大、中、小城市相结合,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的意见。
2.4区域规划理论英国在1921—1922年由艾伯克隆比主持了顿开斯特附近煤矿区的区域规划,1927年成立了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
区域规划理论较早的被引入近代中国,陈占祥、梁思成、朱皆平等参与或熟悉区域规划的人员在建国初期规划方案就试图运用了这一技术,但是这种途径带来的区域规划对现代中国城市规划影响较小。
苏联区域规划是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均衡布置生产力关于电气化学说的发展。
由于建国恢复期和“一五”计划时期,主要在进行重点项目的建设,因此基本没有开展区域规划,经过初期的积累和对苏联区域规划理论技术的引入和消化,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建构且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在“一五”后期,1958年“大跃进”大规模工业和居民点建设的推动下,区域规划得到全面的发展。
从1958年5月青岛会议动员至1959年底,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编制了47个地区性的区域规划,其中1958年和1959年两年内编制的即达39个(四川、贵州、河北、内蒙四个省、自治区进行了全省范围内的区域规划),至1960年辽宁朝阳地区区域规划达到顶峰。
2.5居住区规划理论最早引入中国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是佩里的“邻里单位”,苏联在向中国传入居住区规划理论时,还处于理论的发展中,当时传入中国的是一种周边式布局的“大街坊制度”。
这是源于欧洲的城市居住区形式上布局上一般都有强烈的轴线,建筑沿街走向布置,住宅既有南北走向,也有东西走向,服务性公共建筑布置在居住区的中心,表现出强烈的形式主义倾向与秩序感,街坊面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6公顷,人口3300人。
1956年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苏联提出了小区的理论,这个理论迅速传到我国。
小区一词即是由俄文“MHkpo-paiiOH”直译过来。
它的设计原则是:(1)被城市道路所包围的居住地段。
(2)有一套完善的日常使用的生活福利文化设施,包括一贯制学校、托幼、饭馆、商店等。
(3)形成完整的建筑群,创造便于生活的空间。
小区后来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城市住宅区建设的标准模式。
3、城市规划机构苏联是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城市规划体制和管理制度的有效保障。
20世纪50年代时苏联城市建设方面的设计组织包括几个层次:“中央国家建设事业委员会下设若干设计院”,如中央莫斯科城市规划设计院、中央列宁格勒城市设计院和中央城市建设科学研究设计院等;“各大撑死均有总建筑师事务局,局下设数目不等之设计院”;“更小的城市连总建筑师也没有,而由属于加盟共和国之国家设计院设计”。
苏联工业化时期新工业城市的规划工作,绝大部分是由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国家级的城市设计院负责完成。
苏联设置技术力量相对集中地国家级城市设计院的成功实践经验,为我国规划机构的建立提供了鲜活的现实“范例”。
这样,我国的国家级城市设计院也就慢慢建立起来。
不仅如此,1950年代的城市规划工作,本身即是在苏联专家的亲身指导下进行的。
据老专家访谈,即使一些起骨干作用的技术人员,基本上也是“替苏联专家画图”这样一种角色。
《城院“一五”总结》指出:“由于缺乏知识、缺乏经验,而工业建设刻不容缓,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老干部和工程师就必需由一点不懂或懂的不多就开始工作,一边建设、一边学习,向苏联专家学习,整个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
(王凯,1999)4、城市规划学科发展1960年建工部组织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学院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联合编写规划教材,由吴良镛(清华大学)、李德华、宗林(同济大学)、齐康(南京工学院)和黄光宇(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组成编写小组,吴良镛任组长,后来南京工学院的夏祖华和清华大学的朱畅中也参加部分章节编写。
《城乡规划》教材由中国工业出版社于1961出版,它是我国第一部高等院校通用城市规划教材。
该教材分上下两册,由总论、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设计以及农村人民公社规划4篇共21个章节组成。
各章节分别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任务和编制工作、区域规划、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组织、城市的工业用地、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生活居住用地、城市交通城市道路系统、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市公共建筑与市中心、总体规划中的工程问题、城市的总体规划、小区规划设计、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城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详细规划中的工程问题、近期建设规划、农村人民公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