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苏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这种模式,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强国,但总的来说,它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年之久的红旗落地了,苏共亡党丧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行解体。

苏联解体近20年了,那么苏联的解体对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呢?
一、斯大林模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和扭曲
在长期激烈残酷的党内斗争中,斯大林分别战胜了托洛茨基、布哈林和新反对派后,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完全改变了列宁开创的新经济政策道路,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

(1)纵观苏联发展的历史,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的迅速崛起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永久的祸根,成为葬送苏联社会主义的终极原因。

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几个特征和弊病来看:
1. 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

突出表现为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同时还包括消灭异己、监控干群、官僚特权、一党专制、以党代政、控制选举、干部任命。

具体表现在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低效的监督体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2)这种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专制,完全背离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主张的无产阶级专政有很大的区别。

这种政治体制之下,必然造成最高决策层独断专行、权力滥用、践踏民主法治。

因此,这种带有高压甚至恐怖色彩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背离,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扭曲——对敌人的专政变成了清除异己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专制统治都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而反动的体制是必然灭亡的,只是时间问题。

2. 经济上管得过死,经济成分过于单一,缺乏效率与效益。

主要表现在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高度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比例严重失调国民经济结构。

(3)这种带有严重的官有制色彩的济体制最终的结果是必然违背经济规律,压抑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导致效率和效益低下,也就是发展缓慢或者停滞不前,也必然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

3. 思想文化上管得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

主要表现在文化团体国家化、领袖言论神圣化、公共舆论一律化。

(4)大搞个人崇拜,钳制自由思想,破坏人民通信自由,文化团体和工作者变成了准国家机关和国家代言人,难以独立思考和自由创作。

这种文化体制严重扼杀学术自由,阻碍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其实这种文化体制是严重背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这也表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已经扭曲了马列主义。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经说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被压抑的思想总有一天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阻挡。

这种单一的思想文化体质必然阻碍理论创新,而一个更缺乏创新的政党,必然会被抛在时代的后面。

历史一再证明,没有生动活泼、独立自由思想的社会,很难找到前进的方向和进步的动力。

另外,苏联在对外关系上大党大国主义盛行,对外盛行大国沙文主义和输出革命,而且国内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僚特权阶层,这个特权阶层,形式上高高在上,脱离人民群众,不了解人民所思、所想、所欲,本质上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解决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绝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扭曲和变形,正是由于这种僵化的体制存在着自身和无法克服的弊端,再加上它的执行者不愿意也没能力对它进行革新,因此苏联的解体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解体尽管原因复杂,但不能
与时俱进的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二、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特征层面,即主要停留在生产关系方面,对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重视不够。

在这种模式下,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马列主义,这种认识显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只看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而没看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因此时常会人为拔高生产关系,犯超越阶段的错误。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呢?其实社会主义应该就是经济上公有制为主体、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并且最核心的最关键的是在这种制度下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体人民共同富裕。

也就是特征和本质的统一,特征为本质服务,而不是相反。

2. 把发展作为事关国家兴亡的头等大事,走科学发展道路。

斯大林模式由于忽视经济规律,造成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尤其到后期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根本无从发挥。

邓小平也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4)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不发展就必然灭亡,发展太慢则必然落后,而落后就必然挨打。

我们的发展必然要走科学发展道路,坚持发展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本,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是一种专制,与现代社会的权力监督、分权制衡的民主制度格格不入,邓小平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

英国著名的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也有句著名的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专制必然葬送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只有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出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政治民主化、政治公开化、政治法治化、政治科学化。

才能对政治权力实行严密有效的监控和制约,遏制和消除一切政治权力异化和腐败现象,实现政治权力主体清正廉洁,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

4.坚持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实践证明马列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原理精神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什么时候真正坚持马列主义,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取得巨大成就,什么时候背离或歪曲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就会遭受挫折。

而斯大林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马列主义。

只有构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生动活泼的思想学术氛围,知识界才会独立自由思考,才会有理论创新。

江泽民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5)只有理论创新才会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这样才不会使社会僵化。

5. 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坚定不移的反对腐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原本就是亿万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它以解放全人类为宗旨。

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居然出现了一个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高高在上的官僚特权阶层,这违背了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人人平等。

而且他们根本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不会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这样一个阶层的出现,势必导致腐败丛生,形成官民对立。

中国有句古语: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一个不能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一个腐败丛生的政党、一个民心尽失的政党是必然灭亡的。

因此只有始终和人民群众形成鱼水关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唯一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使执政党永葆生机。

腐败是执政党机体内的一种病毒,如果任其泛滥,就会亡党丧权,只有坚定不移的反腐败,才能使执政党机体健壮,活力四射。

苏联解体,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反思和沉痛的教训,只要我们吸取它的教训,必定能使
我们的路越走越光明,越走越稳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