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6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规模现状产研智库指出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达3473.33公里,车站数已经达到2350座。
2016年上半年,中国有青岛、宁波、长沙、福州、东莞、深圳、南宁7座城市共新增运营8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合计里程为186.82公里,车站95座。
其中,福州、东莞、南宁3座城市为首次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
图表2016年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里程及车站统计资料来源:中国轨道交通网(2016上半年)二、2016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结构现状产研智库指出目前我国已经通车的三种城轨交通中,地铁通车里程最长,占86%,轻轨其次,占9%,有轨电车占5%。
但在规划的线路中,地铁占比依然是86%,轻轨占比大大减少,为2%,有轨电车里程占比增加,达到12%。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考虑到未来城镇人口增加,更多的是规划地铁线路,而为了方便郊区人民的出行,而规划了相当数量的现代有轨电车项目。
仅上海一市就已经规划了超过700公里的有轨电车。
图表通车里程占比数据来源:wind图表规划线路里程占比数据来源:wind三、“十三五”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空间产研智库指出无论是从人均轨道交通线路拥有量、还是单位面积土地轨道交通线路拥有量看,我国一线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密度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外发达城市仍有不小的差距。
此外,东京、巴黎、伦敦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比例均在80%以上,而北京、上海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比例也仅有40%~50%,国内其他城市则更低。
因此,未来国内地铁建设仍然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密度单位:公里/平方公里数据来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四、“十三五”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产研智库指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趋势是建设模式的多元化和城轨产品的多元化。
建设模式的多元化。
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资本收益相对较低等突出特点,对投资运营主体的实力有较高要求。
目前,全球轨道交通建设投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包括政府财政投资、商业投资和混合投资。
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利用财政资金组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政府财政投资资金结构简单,操作成本低、融资速度快,但对政府的财政实力有较高要求,也限制了政府在其它方面的投入。
2016-2020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总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资,资金缺口巨大,通过融资平台的信贷和城投债等融资方式亦非长久之计,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多元化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形式逐渐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发展趋势。
未来,特许经营、融资租赁、发行债券、信托等多种投融资模式在地铁建设投资中的应用将不断增多,BT、BOT、BDOT等建设模式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比例也将不断提升。
城轨产品的多元化。
国内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以地铁为主,大部分城市,包括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大连等已建成的地铁和快轨交通都是采用传统的A型或B型地铁车辆。
随着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各地区地质条件、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个性化需求的影响导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求各不相同,带动城市轨道交通产品类型呈现多元化发展。
例如,广州4号线和5号线采用的是直线电机车辆,重庆由于地形多变则采用高架跨座独轨车辆,天津滨海快速轨道交通采用城郊快速城轨车辆,而长春、沈阳等城市建设了低地板轻轨车辆系统。
未来,随着国内轨道交通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产品技术的逐渐成熟,城市轨道交通产业产品类型将进一步丰富,城市轨道交通在满足公共交通需求的同时,将成为各城市独特的风景。
报告目录\REPORT DIRECTORY第一章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相关介绍1.1城市轨道交通简介1.1.1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1.1.2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1.1.3城市轨道交通的经济特点及系统模式1.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介绍1.2.1发展轨道交通系统必要性分析1.2.2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的基本模式1.2.3各种轨道交通方式采用的技术标准1.2.4轨道交通系统的有机衔接1.3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预测1.3.1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目的和作用1.3.2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基本内容1.3.3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一般程序1.3.4城际间客流预测的内容及方法1.3.5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准确度的因素1.4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分析1.4.1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的功能分级1.4.2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换乘方式1.4.3轨道交通换乘其他交通工具的总体分析1.4.4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间换乘的协调1.4.5城市轨道交通换乘中的票务管理第二章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规划背景2.1国际背景分析2.1.1全球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概况2.1.2全球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状况2.1.3全球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特点2.1.4国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式2.2宏观经济环境2.2.1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现状分析2.2.2中国宏观经济特征分析2.2.3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2.2.4城市轨道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3社会环境2.3.1社会背景2.3.2轨道交通的优势2.3.3轨道交通在城市公交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2.4技术环境2.4.1建设施工技术2.4.2车辆装备技术2.4.3通信信号系统2.4.4电力监控系统2.4.5技术进步与发展趋势2.4.6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制获突破第三章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综合分析3.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总况3.1.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综述3.1.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状况3.1.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3.1.4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状况不佳3.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规模及供需状况解析3.2.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规模现状3.2.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新批项目及线路3.2.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需求分析3.3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竞争结构分析3.3.1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3.3.2企业间的竞争3.3.3潜在进入竞争者3.3.4替代品威胁3.3.5买方价格控制能力3.4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分析3.4.1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总析3.4.2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上游产业分析3.4.3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中游产业分析3.5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3.5.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存在的“短板”3.5.2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3.5.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分析3.5.4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可持续发展之道3.6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分析3.6.1城市轨道交通将呈多元化发展趋势3.6.2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空间扩展趋势第四章中国各类轨道交通的发展分析4.1地铁4.1.1国内外地铁建设进展分析4.1.2我国二三线城市地铁建设提速4.1.3我国地铁市场的竞争格局分析4.1.4国内首条跨省市地铁开通运营4.1.5我国地铁建设状况及面临的问题4.1.6我国地铁建设大跃进存在的风险及建议4.1.7中国地下铁路发展策略探索4.2轻轨4.2.1我国轻轨交通的发展状况4.2.2中国部分地区轻轨交通的发展4.2.3我国轻轨交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4.2.4我国轻轨建设的投融资分析4.2.5我国城市轻轨建设展望4.3磁悬浮列车4.3.1日本成功运行新型磁悬浮列车4.3.2我国磁悬浮铁路潜在建设空间4.3.3我国磁悬浮列车项目进展状况4.3.4中国自主磁悬浮列车技术研发概况4.3.5我国中低速磁浮列车自主研发获重大突破4.3.6我国建立中低速磁浮交通标准体系4.3.7真空磁悬浮列车未来发展展望4.4高铁4.4.1国内外高铁建设发展综况4.4.2亚洲地区涌现高铁建设热潮4.4.3高铁建设拉动我国经济发展4.4.4我国出台新政推动高铁发展4.4.5中国高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4.4.6高铁里程增长推动交通运输发展4.4.7中国高铁建设开工情况第五章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区域市场发展分析5.1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区域分布总析5.1.1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区域分布5.1.2正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区域分布5.2华北地区5.2.1华北地区在轨道交通行业中的规模5.2.2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情况回顾5.2.3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状况5.2.4北京轨道交通建设动态5.2.5天津轨道交通建设推动城市经济发展5.2.6天津“米”字形轨道交通骨架基本成形5.2.7天津拟将轨道交通打造成客运骨干5.3华东地区5.3.1华东地区在轨道交通行业中的规模5.3.2上海轨道交通发展现状5.3.3上海轨道交通发展动态5.3.4南京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状况5.3.5南京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展望5.3.6杭州首条轨道交通线开通运营5.3.7杭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展望5.4华南地区5.4.1华南地区在轨道交通行业中的规模5.4.2广州市轨道交通步入大发展时期5.4.3广州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规划5.4.4穗莞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状况5.4.5深圳轨道交通发展状况5.4.6深圳轨道交通建设进展5.4.7深圳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5.4.8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策略5.5华中地区5.5.1武汉轨道交通建设情况5.5.2武汉轨道交通建设动态5.5.3武汉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展望5.5.4长沙轨道交通建设进展状况5.5.5长沙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5.5.6郑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5.6西南地区5.6.1成都轨道交通建设进展状况5.6.2成都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展望5.6.3重庆轨道交通运营状况5.6.4重庆轨道交通建设状况第六章中国轨道交通设备产业总体分析6.1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发展现状6.1.1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产业链庞大6.1.2我国轨道交通设备产业总体状况6.1.3轨交装备制造业获政策扶持6.1.4轨道交通装备需求形势分析6.1.5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严控产能过剩6.1.6中国轨道交通设备行业加强对外合作6.1.7轨道交通设备市场需求潜力巨大6.1.8铁道部撤销与轨道交通装备业相关性6.2轨道交通设备市场竞争格局分析6.2.1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SWOT分析6.2.2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业国际竞争力增强6.2.3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下的双寡头格局6.2.4中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竞争力系统6.2.5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分析6.2.6国外轨道交通设备企业发力中国市场6.2.7提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策略6.32012-2014年国内重点轨道交通设备项目进展状况6.3.12012年成都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开工6.3.22012年武汉南车轨道交通装备项目启动6.3.32012年浙江轨道交通车辆产业化基地开建6.3.42013年株洲石峰轨交装备配套产业基地开建6.3.52013年南宁签订轨道交通装备基地建设协议6.3.62013年长沙引进中国通号轨道交通装备项目6.3.72014年马钢晋西轨道交通装备项目二期建设启动6.3.82014年河南引资建设首个轨道交通装备造修项目6.4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分析6.4.1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自主化进程加快6.4.2设备国产化助推我国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6.4.3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核心技术研发取得进展6.4.4我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输出欧洲6.5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科技创新分析6.5.1科技创新的主要特点6.5.2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6.5.3科技创新的不足分析6.5.4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6.6轨道交通设备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6.1轨交设备行业面临的挑战6.6.2核心技术薄弱制约产业发展6.6.3发展轨道交通设备产业的对策6.6.4促进轨交装备发展的政策建议第七章中国轨道交通设备细分市场分析7.1车辆7.1.1轨道交通车辆市场发展特征7.1.2国内轨道交通车辆市场集中度较高7.1.3我国轨道交通车辆行业竞争加剧7.1.4国内主要轨交车辆制造企业综述7.1.5地铁车辆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7.1.6我国轨道交通车辆需求预测7.2自动售检票设备7.2.1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简述7.2.2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构成7.2.3我国轨道交通AFC系统的发展7.2.4自动售检票系统发展的关键7.3电气设备7.3.1供电设备国产化的意义及原则7.3.2供电系统设备国产化进展状况7.3.3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蓬勃发展7.3.4牵引电气设备市场发展潜力巨大7.3.5轨道交通电气设备需求预测7.4自动化设备7.4.1自动化设备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7.4.2轨道交通自动化设备市场商机无限7.4.3我国轨道交通自动化设备市场规模分析7.4.4我国轨道交通自动化设备市场厂商格局7.4.5我国轨道交通自动化设备市场走势分析7.5通信设备7.5.1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系统的构成7.5.2轨道交通共用信息平台功能及构建7.5.3轨道交通移动通信设备市场发展概况第八章国内主要轨道交通设备产业园介绍8.1无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8.1.1园区介绍8.1.2发展优势8.1.3建设进展8.1.4发展经验8.1.5措施建议8.2江苏戚墅堰轨道交通产业园8.2.1园区概况8.2.2产业基础8.2.3发展优势8.2.4优惠政策8.2.5规划目标8.3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8.3.1园区概况8.3.2项目定位8.3.3优惠政策8.3.4规划布局与开发8.3.5开发建设思路8.4广东江门轨道交通产业园8.4.1园区概况8.4.2主要进驻企业8.4.3园区产业链8.4.4优惠政策8.5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千亿产业园8.5.1园区概况8.5.2运营现状8.5.3建设进展8.5.4发展思路第九章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行业财务状况9.1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行业经济规模9.1.12010-2014年3月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业销售规模9.1.22010-2014年3月铁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业利润规模9.1.32010-2014年3月铁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业资产规模9.2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行业盈利能力指标分析9.2.12010-2014年3月铁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业亏损面9.2.22010-2014年3月铁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业销售毛利率9.2.32010-2014年3月铁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业成本费用利润率9.2.42010-2014年3月铁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业销售利润率9.3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行业营运能力指标分析9.3.12010-2014年3月铁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业应收账款周转率9.3.22010-2014年3月铁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业流动资产周转率9.3.32010-2014年3月铁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业总资产周转率9.4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行业偿债能力指标分析9.4.12010-2014年3月铁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业资产负债率9.4.22010-2014年3月铁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业利息保障倍数9.5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行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9.5.1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9.5.2影响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业财务状况的经济因素分析第十章城市轨道交通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10.1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10.1.1企业发展概况10.1.2经营效益分析10.1.3业务经营分析10.1.4财务状况分析10.1.5未来前景展望10.2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10.2.1企业发展概况10.2.2经营效益分析10.2.3业务经营分析10.2.4财务状况分析10.2.5未来前景展望10.3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10.3.1企业发展概况10.3.2经营效益分析10.3.3业务经营分析10.3.4财务状况分析10.3.5未来前景展望10.4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10.4.1企业发展概况10.4.2经营效益分析10.4.3业务经营分析10.4.4财务状况分析10.4.5未来前景展望10.5晋西车轴股份有限公司10.5.1企业发展概况10.5.2经营效益分析10.5.3业务经营分析10.5.4财务状况分析10.5.5未来前景展望第十一章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投融资分析及建议11.1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特征11.1.1投资回收期长11.1.2经济效益外部化突出11.1.3规模经济特征明显11.1.4保值能力强11.1.5市场风险较小11.2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投资价值分析11.2.1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成长性11.2.2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盈利情况11.2.3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表现11.3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投资规模分析11.3.1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构成11.3.2城市轨道交通投资现状11.3.3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规模预测11.4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11.4.1国内外发达国家及地区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11.4.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融资模式11.4.3城市轨道交通BT投资模式应用广泛11.4.4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11.4.5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产业投资基金模式11.5城市轨道交通业进入与退出壁垒11.5.1技术壁垒11.5.2资金壁垒11.5.3投标门槛11.6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投融资风险及规避策略11.6.1政策风险11.6.2政治及法律风险11.6.3融资体制风险及规避策略11.6.4项目建设及运营风险及规避措施第十二章城市轨道交通与设备行业政策法规分析12.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重点政策汇总解析12.1.11985-2011年重点政策回顾12.1.22012年重点政策解读12.1.32013年重点政策分析12.1.42014年重点政策解读12.2中国主要城市轨道交通法规条例12.2.1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办法12.2.2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12.2.3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办法12.2.4重庆市轨道交通条例12.2.5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条例12.2.6苏州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12.2.7昆明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12.2.8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12.2.9武汉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12.2.10长沙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12.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政策存在的缺陷12.3.1体制缺陷12.3.2制度缺陷12.3.3准入政策缺陷12.3.4配套政策缺陷12.4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政策建议12.4.1综合发展政策12.4.2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交优先发展政策12.4.3经济政策与体制创新12.4.4城市布局及用地政策调整12.4.5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政策第十三章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规划解读13.1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探析13.1.1“十二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迎来高速发展期13.1.2“十二五”规划期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针13.1.3“十二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投建规划13.2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13.2.1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13.2.2发展思路及目标13.2.3发展重点及产业布局13.2.4主要任务13.2.5政策措施13.3地方政府规划13.3.1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15年)13.3.2天津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15年)13.3.3深圳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16年)13.3.4广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20年)13.3.5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年-2020年)13.3.6乌鲁木齐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9年)13.3.7成都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至2020年)13.3.8南宁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至2020年)13.3.9上海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至2030年)13.3.10其他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