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6高考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2016高考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解析:这是一首贬官诗,抓住“琴直”“棋方”的特点,联 系诗人的品格和“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的感慨,可以
体会诗人的情怀。
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 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
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竟“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
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 的感慨,对世事讽刺的情怀。
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 (201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 分 )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 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 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 残棋,沉吟应劫 ③迟。
【注】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
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②郭震:字 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前两句说为了建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 发一 种什 么样的情怀?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 发一种什 么样的
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尾联勾勒了家乡美丽的生活图 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 的风景之中。 答案: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
鲜明对比,反衬自己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
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 暮色。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4.遭遇贬谪 这一境遇具体表现为:悲际遇,叹穷愁,悟人生,思知音, 倦官场,慕田园,等等。 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渡湘江》) 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 刘长卿——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重送裴郎 中贬吉州》) 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 赤壁怀古》) 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 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重别梦得》)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要懂“诗家语” 鉴赏古典诗歌,要了解诗句中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即所谓 的“诗家语”。由于格律诗受到平仄、韵律的限制,诗人在 写诗时,常常采用一些倒装句式。例如: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句式
例句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解释
倒装 句式
原句应为“应笑我多情, 华发早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原句应为“浣女归竹喧, 渔舟下莲动” (王维《山居秋暝》) 原句应为“鹦鹉啄香稻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 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 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 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 一 )》 ] “香稻粒”“碧梧枝” 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
日”,这些是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愁苦类意象。结合下阕作者
的情感,以及小注中对“讳愁”的注解,景物描写对全词感 情抒发的作用不难得出。答题步骤:首先答出感情基调,然 后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
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琵琶行》 :“弦弦掩抑声声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 “悲伤”。 再有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凝练,往往含有许多的联想意义、 隐含意义,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才能准确地理解。 如“空”字,在不同诗歌中的意义就不相同: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例词
意义 表现雨后青山的空寂、 “空 山新雨后” ( 王维《山居秋暝》 ) . 旷远,突出其静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三、知体——了解诗歌的章法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绝句和律诗的章法归结 为“起”“承”“转”“合”。“起”即 一首诗的起句 ,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就是 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 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了解这个规律,在鉴赏古 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题目定位于下阕词 的最后两句。结合全词的情感,抓住“翻身整顿”“沉吟”
等动作细节表现的词中人物的情绪。答题步骤:首先点明“
纷乱愁绪”,然后点明具体动作表现并作简要阐述。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
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 宿 杜 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联系全诗的情感,简析尾联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二、知言——读懂诗家语 1.要有文言意识 古典诗歌用文言文写成,往往一字就是一词,并且常常一词 多义,还有许多的古今异义词,因此,我们读古代诗歌,要 把它当成文言文理解。例如: 《孔雀东南飞》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之“可怜”, 不可解作“怜悯、同情”,而是“可爱”的意思; 《迢迢牵牛星》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之“章”,不 是文章,而是“指布匹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布帛”;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016高考导航
考点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解读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 为D。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读懂一首诗,起码要“三知”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5.归隐山林 这一境遇具体表现为:厌官场,弃功名,赏花草,游山水。 陆游——白发当归隐,青山可结庐。(《思蜀》)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 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 还。(《归嵩山作》) 孟郊——举才天道信,首阳谁采薇。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 归。(《感怀》) 蒋捷——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梅花引》) 此外,特殊情况下,还有亡国之叹(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闺阁之愁(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 落子迟缓。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 (201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两首诗, 完成 (1)~ (2)题。 (11 分 ) 含山店梦觉作 [唐 ]韦 庄 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 ]郭 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3.宦游四方 这一阶段具体体现为:思故乡,叹行役,求功名,伤怀抱, 表高洁,厌战争,等等。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 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崔浩——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 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宿府》)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
劫:围棋术语。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词的上 半阕选取的意象有“春风吹雨”“落花”“小池寒渌”“落
“隔叶黄鹂空 好音”(杜甫《蜀相》) .
例句
徒然、白白地
空
空虚,不包含任何东 “死去元知万事空 ”(陆游《示儿》) 西或没有结果的 . 空旷、孤寂、荒凉, “空 园白露滴”(马戴《灞上秋居》) . 突出其荒芜源自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再如元稹《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暗风吹雨入寒窗”;王 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但寒烟衰草凝绿”两例中的“寒” 字虽都有“寒冷”之意,但仅仅如此理解还不完整, “窗”和 “烟”怎会“寒冷”呢?这里诗人把自己此时的感受移于事 物之上,让事物也具有了人的触觉和感受,更好地表达了诗 人的悲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