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 冷和热 教学设计

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 冷和热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冷的热教学设计13.冷水和热水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感觉器官感知物体的冷热。

2.能预测冷水与热水接触时各自温度的变化及最后的结果。

3.能通过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及水量,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

4.能够用曲线图来整理数据。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及对实验的结果分析结论。

2.能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什么是冷和热。

2.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是温度。

3.能描述冷水和热水“相遇”之后,热是怎样传递的。

4.能把自己知道的其他物体的温度介绍给其他同学。

5.能举例说明温度计的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测量水温变化的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描述。

难点:水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及分析。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课问题:我们都感受过冬天的寒风刺骨和夏天的烈日炎炎,那么,应该怎样科学的描述冷与热呢?(二)新课教学◆活动1:手指的感觉1.冷与热的描述教师准备好三个相同的烧杯,分别倒入适量的热水、冷水和温水,请一位同学上来试一试:分别将左右手的手指浸入冷水和热水中一分钟左右,再同时放入温水中。

提问: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请你向大家说一说。

学生:从热水里出来的感觉凉,从冷水中出来的感觉热。

讨论:如何解释上述现象?提问:手指能准确感觉冷与热吗?(不能)谈话:怎样才能准确知道物体的冷与热呢?2.温度与温度计①学生阅读书上51页的“科学在线”。

②教师强调:温度: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

教师讲温度计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练习使用温度计:学生试着测一下冷水的温度,教师指导。

◆活动2:测量水温的变化1.问题与猜想提问:当我们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时,它们的温度会如何变化?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学生猜想: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

2.分组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实验:(1)如何进行实验。

(2)如何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完善。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注意提醒学生不要被热水烫伤)。

3.记录数据小组同学分工合作,记录两个容器中水的初温度,并且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的变化,填在书上52页的表格中。

绘制曲线图:(1)教师示范曲线图的画法。

(2)学生在书52页练习画曲线图(每组先画一张)。

(3)教师板书曲线图。

4.实验结论:分组讨论:(1)曲线图告诉我们什么?(2)热在冷水和热水中是怎样传递的?(3)最后结果怎样?汇报结果:(1)冷水温度升高,热水温度下降。

(2)热从热水传向冷水。

(3)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得相同。

教学总结:在实验过程中,冷水的温度逐渐上升,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直到它们的温度达到相同为止。

热是从热水传到冷水的。

板书设计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活动1:手指的感觉1.冷与热的描述2.温度与温度计温度:人们用温度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

活动2:测量水温的变化1.问题与猜想猜想: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

2.分组设计实验3.记录数据4.实验结论:热水——温度降低,冷水——温度升高。

结果——温度相同。

热——从热水传向冷水。

教学反思:14.传热比赛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根据生活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设计实验证明要研究的问题。

3.能对实验现象进行预测。

4.能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5.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一起探究热传导的现象。

2.能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现象。

2.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人们利用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例子。

3. 能理解什么是热传导以及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设计试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

活动1:水杯、铝勺、金属片、金属杯、金属锅、凡士林、酒精灯、蜡烛、热水、小木棍、小豆子、小球。

活动2:炊具图片、金属棒、塑料棒、橡胶棒、木头棒、铝勺、塑料勺、木勺、酒精灯、蜡烛、热水、凡士林、小木棍、小豆子、小球。

拓展活动:瓷砖、木板。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大家根据生活经验想一想,厨房里炒菜的锅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回答。

教师:那锅把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回答。

教师: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材料不同,传热的快慢也不同。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传导。

(二)新课教学◆活动1:勺柄冷热的变化1.引入实验教师:请同学们把铝勺放入到热水中,用手捏住勺柄的一端,1分钟后,有什么感觉?学生照做并回答。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大家看桌面上有哪些实验材料?你们带来了哪些材料?学生回答。

教师介绍凡士林:有粘性,能够粘一些小东西,遇热能够融化。

2.实验观察实验可分三步进行:(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案例,并结合案例讲解实验的方法及注意的事项;(2)提示学生选择2-3种方法,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组装实验模型,当然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其他的实验;(3)给金属物品加热,推测会发生什么现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做热传导实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粘火柴棍的凡士林用量要相同,火柴棍(或小木棒)粗细、长短也要相同,否则火柴棍不能依次落下;二是铁片或铁容器被加热后,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免烫伤。

3.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材料开始试验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诫学生防止烫伤。

4.分析现象。

组织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对看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各实验现象的相同点及初步结论。

5.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热在铝勺中是怎样传递的”,抽象出热传递的特点。

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教材中的方框内,帮助学生理解热传递三种主要方式之一的热传导的含义,对于“热传导”这一概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是否介绍。

6.实践运用。

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举出生活中更多的热传导的现象。

板书设计第十四课传热比赛活动1:勺柄冷热的变化解释现象:凡士林有粘性,能够粘一些小东西,遇热能够融化,当热量传递到用凡士林粘豆子、粘小棍的地方时,凡士林就会熔化,小棍或豆子就会落下来,说明热传导到凡士林上,使其熔化。

结论: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同一物体中,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出示一个热水壶。

请同学们看,(倒进一些热水)谁想上来摸一下,(及时表扬:你真勇敢!),提问:手有什么感觉?再问:水只装了一点点,为什么茶壶的上面就热了?热是怎样传到壶的上面的?再请同学摸壶把,问:手有什么感觉?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看看,壶身、壶把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想一想,为什么选用这些材料?2.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学生回答。

这是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的结果。

3.请同学们猜想哪种材料传热得快,哪种材料传热得慢?学生回答。

怎样知道哪种材料传热得快,哪种材料传热得慢?(做实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传热比赛吧!(二)新课教学◆活动2:传热比赛1.提问: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一样吗?同学们看桌面上有哪些实验材料?你们带来了哪些材料?学生回答。

介绍凡士林:有粘性,能够粘一些小东西,遇热能够融化。

2.设计实验时我们必须想清楚,这是一个什么实验?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才能比得出哪种材料传热得快,哪种材料传热得慢?(对比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如何进行对比实验?你们准备怎样做?有哪些相同条件?不同条件?请个别学生回答。

(强调:设计实验要注意对比实验的要求。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你们可以把实验方案记在记录本上,实验过程可以用文字或图画、表格来记录。

看哪个小组最聪明,想的方法多,动作最快。

4.汇报实验方案:(请同学上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你们准备怎样做实验?还有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和他们的不一样?及时表扬设计方案有创意的同学。

5.我们做实验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出示幻灯片: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做好记录)6.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展示。

可以请1-2个小组的同学带上自己的材料上台汇报(一边做实验一边讲述)请学生进行评价:他们小组的实验做得怎样?优点?不足?“这样做科学吗?”“还可以怎样改进?”及时表扬:很有创意,做实验非常科学,注意了对比实验的要求,观察很仔细。

(抓住学生闪光点,正确引导,注意调控)8.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小结: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

这个结论和我们前面的猜想一样吗?9.讲:像实验中的金属那样,传热能力强的物体叫做热的良导体。

塑料、竹子等传热能力弱的物体叫做热的不良导体。

(板书)想一想,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什么?(隔热材料)(三)拓展应用1.生产生活中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有些什么用途?2.课前同学们查了一些资料,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请同学带资料上台汇报,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及时表扬:你懂得的知识可真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变化。

例如,太阳能热水器,焖烧锅,……“焖烧锅的性能与什么材料有关系?”3.在同一间屋子里的瓷砖和木板的温度是相同的,然而,当我们赤脚分别踩在瓷砖地板上和木地板上时,踩在瓷砖地板上比踩在木地板上觉得更凉一些。

这是为什么呢?板书设计第十四课板书设计活动2:传热比赛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

热的良导体:金属、……热的不良导体:塑料、竹子……教学反思15.衣服的颜色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颜色的材料吸收热量的多少。

2.能够准确地测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4.能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能够与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热水器方案。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够得出黑色材料比白色材料吸收的辐射热多。

2.能解释生活中利用热辐射的一些现象。

3.能举出生活中利用不同颜色的材料的例子。

4.能制作出造型美观、效率高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观测不同颜色的材料吸收热量的多少。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

活动1:黑手套、白手套。

活动2:3个形状材料相同的小瓶,大小相同的黑、红、白纸各1张,温度计3支,台灯。

拓展活动:瓷砖、木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黑手套和白手套”的实验。

课前让学生准备材料、大小、式样相同的黑、白两只手套。

实验时分别戴在两只手上,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体会有什么感觉。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其他颜色的材料比黑色材料吸热多还是吸热少呢?2.颜色与吸热学生进行手套”的实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