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 ・●案例分析第26卷第1期2011年1月法 治 论 丛The Rule of Law Forum Vol. 26, No.1Jan., 2011“相邻人”的行政诉讼原告主体资格认定水旭波 郭敬波(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宁波 315100)中图分类号:D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525(2011)01-136-03一、案情介绍原告崔某某和第三人朱某某系宁波市鄞州区章水镇崔岙村村民,原告和第三人的房屋系并排,均为坐西北朝东南方向,两房屋之间隔案外人房屋一间。
2004年,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向原告颁发了房屋集体土地使用证。
2007年9月6日,被告宁波市人民政府向第三人颁发了甬鄞集用(2007)字第23-05098号集体土地使用证。
原告出入为房屋西南墙南端的公用通道,该通道东南边为村厂房围墙,西北边为第三人以及案外人的房屋围墙,第三人的房屋围墙与村厂房围墙之间的通道宽度为2.68米。
2007年9月,第三人将该房屋转让给他人,并办理了相关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手续。
原告崔某某诉称,根据历史状况公用通道宽度在3.3米以上,被告将原通道登记在第三人房屋集体土地使用证上,侵害了原告的通行权。
因第三人已将该房屋转让给他人所有,为此,请求确认被告颁发给第三人的甬鄞集用(2007)字第23-05098号集体土地使用证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被告宁波市人民政府辩称,原告诉称的通道现为2.68米,该通道宽度足以满足原告进出自己的房屋,故本案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并没有侵害原告的通行权。
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因该通道不是村主要通道,为原告一户人家进出通行,且从我国农村通道实际情况以及通行习惯来看,只要基本上能满足农村居民生活、生产上的需要,保持通道合理的宽度,作为原告对此应负有合理的容忍义务。
而本案讼争通道的宽度为2.68米左右,从我国农村通道实际情况以及通行习惯来看,应系合理的宽度,足以满足原告进出自己的房屋。
因此,本案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并没有侵害原告的通行权,原告与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故一审裁定:驳回原告崔某某的起诉。
崔某某不服一审裁定提起上诉,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裁定。
二、相邻关系诉讼的二元结构与冲突依民法所有权的定义,所有人对其所有物有直接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但如果在相邻关系───────收稿日期:2010-11-05作者简介:水旭波,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法官;郭敬波,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法官。
中严格适用这一规定,则一方土地所有人的支配权与他方土地所有人的排他权必然发生冲突,影响双方土地的利用率,因此,必须对双方的利益进行协调,使所有权的义务具体化。
民法相邻关系法就是用于调整这种相邻土地利用冲突的法律,通过对双方所有权内容的扩张或者限制并设置补偿制度,一方面使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得到平衡,另一方面也使相邻土地实现最有效率的利用。
但是,仅仅依靠调整私人关系和以保护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民法相邻关系制度,尚不能解决相邻土地的利用问题,此时,公法调整的必要性彰显出来。
特别是随着城镇的发展与人口增加,土地资源显得更加稀缺,公法相邻关系的调整虽然基本的目的在于实现城镇规划、防险等公法的利益,但同时也具有间接保护相邻权人利益的功能,如建筑、规划法关于建设间距、高度等的强制性规定。
所以,对相邻土地的空间调整出现了私法相邻关系和公法相邻关系并存的法律格局。
在这种二元的法律格局下,民法上的相邻关系制度调整的是相邻不动产私人之间的关系,主要保护的是私人利益。
而行政法调整的相邻关系则涉及两种关系: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的关系和行政主体与行政对象的相邻人的关系。
行政主体负有不得损害行政对象的相邻人所享有的私法相邻权的义务,相应地,行政对象的相邻人也有参与行政行为并提出异议的权利,以及在异议不被行政机关采纳时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第1款第(1)项规定,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其相邻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这构建了相邻关系纠纷的二元诉讼结构,当事人既可提起民事排除妨害或损害赔偿之诉,也可提起撤销具体行政行为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行政诉讼。
三、相邻关系诉讼中的“诉的利益”有学者认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第1款第(1)项之规定,相邻权人在所有情况下都事先被规定为与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享有一个一般性的公法上的相邻权。
①也就是说,只要是相邻权人,就“当然地”有原告资格对行政管理机关在涉及确权、确认及批准、许可等具体行政行为启动司法审查,而不需要原告举证被告的具体行为已经侵犯了其相邻权。
这样拓宽了对相邻权人的公法保护,但对于具体行政行为的对象则可能是不公平的。
如有这样一起案件,樊某与张某南北相邻居住,樊某将租住的公房购买后准备拆卸翻建,找张某签字,张某认为樊某的北墙占了自家的宅基地,不肯签字,并阻止樊某翻建房屋。
樊某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的生效判决认定:“樊某购买房屋时,手续完备,事实清楚,请求在原房基础上翻建房屋理由正当,张某主张房屋北墙归其所有无事实依据”。
樊某房屋建成后向房屋登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了房屋行政登记,但因为张某不肯签字,所以樊某在申请表北邻签字上假造了张某的签名。
后张某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房屋登记机构的登记行为,法院经审理认为,房屋登记机构为樊某颁发房屋的所有权证,张某作为相邻权人认为房屋登记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并以登记机构程序违法,且申请表中北邻不是原告签名,事实不清,撤销了房屋登记机构的行政登记。
②“诉的利益”作为诉讼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具有独立的程序意义,它决定了当事人诉权的核心,以诉的利益确定原告的主体资格,并非民事诉讼特有的,在行政诉讼中同样存在判断什么样的起诉是适格之诉的问题。
判断起诉人是否适格的重要标准就是起诉人对于诉讼是否具有诉的利益,即通过“诉的利益”来保证起诉人与案件审理有一定的关联性。
上述判决持相邻人“当然地”有行政诉讼主体资───────① 金启洲:《民法相邻关系制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页。
② 河南省新野县人民法院(2005)新行再字第001号行政判决书。
・ 137 ・格的观点,但从整个案情来看,樊某的房屋并未侵犯张某的权利,房屋登记却被撤销。
张某在本次行政诉讼中,“诉的利益”又是什么呢?所以,行政对象相邻人在行政诉讼中的诉权,并非来自于与行政对象有相邻关系,而是对行政对象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自己的相邻权,否则,不具备行政诉讼原告主体资格。
对此,有些地方法院则认为,此类案件属于“原告与被诉行政行为有形式上的利害关系,但经实体审理后发现被诉行政行为实际并未侵害原告所主张的合法权益的,应当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①笔者认为,虽然“是否侵犯相邻权人的相邻权”的审查有实体内容,但该审查的意义主要在于确定“原告是否具备行政诉讼主体资格”的程序问题,而行政诉讼实体审理的内容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所以,用“驳回起诉”裁定处理此类案件更为合理。
四、“容忍义务”的认定与利益衡量怎么来认定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侵犯了相邻人的相邻权呢?因为相邻关系最根本的任务是在不动产权利人双方的权利义务之间确立一条合理的界限,而法律完成这一任务的方法就是设定一种特殊的义务,即“容忍义务”。
所以,“容忍义务”边界的确定不但是处理民事相邻关系的关键,也是行政诉讼中确定相邻权人是否具有“诉的利益”的关键。
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也只有把思想统一到是否越过“容忍义务”的认定上,才能改变“民事优先”抑或“行政优先”思想所造成行政与民事裁判结果的不统一。
“容忍”显然是一个主观的概念,能否“容忍”因为人的承受能力不同而不同。
对于某些相邻关系来说,确定是否越过了“容忍义务”的边界,并不是看相邻人的主观感受,而是依靠相关的行政法律规范及行政管理行业标准。
行政法律规范和行业标准为“容忍义务”的边界认定提供了最为直接和客观的标准。
如相邻采光权纠纷一般参照行政法律规范规定的“冬至采光时间”来认定,再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夜间频繁突发出现的噪声,其峰值不准超过10dBA,夜间偶然出现的突发噪声,其峰值不准超过15dBA,这为相邻噪声损害的认定提供了依据。
但因为相邻关系类型繁多,相邻方负有怎样限度的容忍义务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法律直接规定,使各种相邻关系的行使规则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各国在实践中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标准,如法国的“损害异常性”标准,所谓的异常性是指损害超越了因近邻关系产生的通常义务的限度。
再如德国“场所惯行性理论”,若使用超过了“惯行性”场所使用标准,则构成了对相邻不动产的实质妨害。
不管什么标准,其实质最终仍然是法官利益衡量的结果,利益衡量是相邻关系制度内在的本质的要求。
通过利益衡量,法官确定相邻一方应承担容忍义务,承担多大的容忍义务。
我们无法对相邻关系中利益的位阶提供一个可以普遍适用的标准,但是一些基本的原则应该遵循,如生命权高于健康权,健康权高于财产权,财产权高于娱乐权。
在确定容忍义务的边界时,“习惯”的参酌和适用也是很重要的。
本案中通道的宽度为2.68米左右,法官就是根据我国农村通道实际情况以及通行“习惯”,认定该宽度“足以满足原告进出自己的房屋”,认为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并不侵犯原告的相邻权,从而驳回了原告的起诉。
另外,相邻关系的“容忍”有时是相邻双方协商与妥协的结果,特别是对历史上形成的相邻状态应予尊重。
另外,邻居通过协商形成的相邻状态又反悔的,应视为对相邻权的处分,相邻人以自己的意志处分过的权利又通过提起行政诉讼要求保护的,在行政诉讼中也应当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
(责任编辑:马 斌)───────①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行政审判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
・ 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