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施工测量方案测量是桥梁工程非常关键的工作,必须密切配合业主和监理方作好本工程测量工作,根据设计文件,按照规定的精度,将图纸上设计的桥梁墩台位置标定于地面,据此指导施工,确保建成的桥梁在平面位置、高程位置和外形尺寸等均符合设计要求。
一工程概述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济南特大桥,此桥全长27532.19m,起止里程DK1+908.95~DK29+441.14,中心里程为:DK15+675.1。
全桥墩台身共846个,桥墩采用圆端型实体桥墩,墩身高度3.5~17.5m;顶帽托盘采用C35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支承垫石采用C40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支承垫石采用C50钢筋混凝土;承台根据环境作用不同分别采用C35、C40、C45混凝土;钻孔桩共6954根(305215延米),桩径类型为1.0m,1.25m,1.5m,单根桩长30m~55m,桩基根据环境作用不同采用C30、C35、C40混凝土摩擦桩。
中铁十局济青高铁2标二分部承建济南特大桥DK13+500~DK27+000(351#墩~770#墩)的桥梁单位工程,施工内容包括基础及下部构造和区间连续梁部分,其中桩基础共3353根,承台419个,墩身419个。
线路在DK11+354.76647~DK14+675.774为左偏曲线,曲线半径7000m;在DK18+791.680~DK22+588.693为左偏曲线,曲线半径8000m;在DK22 +951.956~DK29 +676.349为右偏曲线,曲线半径8500m。
桥梁在DK21+124.28及DK24+554.08:分别上跨既有X303县道和潘王路,上部均采用(32+48+32)m连续梁。
14+519.11:跨莱济高速公路上部采用(48.5+56+48.5)m连续梁。
二编制依据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1991);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3、DK13+400~DK27+000段《新建铁路济南至青岛线(济青段)CPI(C级)GPS网坐标成果》;4、DK13+400~DK27+000段《新建铁路济南至青岛线(济青段)CPII(D级)GPS网坐标成果》;5、DK13+400~DK27+000段《新建铁路济南至青岛线(济青段)CPI级GPS点之记》;6、DK13+400~DK27+000段《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贺广段)CPII级GPS点之记》。
7、《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程》(GB/T18314—2001);10、《时速350公里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指南(试行)》(铁建设函〔2007〕76号);11、《关于时速350公里以上铁路工程测量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铁建设[2008]42号);12、《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三测量组织机构配置根据中国中铁十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济青铁路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部的工程建设需要,项目部设测量队,负责本项目部管段的测量管理工作。
各架子队设测量组和专职测量负责人负责相应管段内的测量管理工作。
架子队测量组及测量负责人在项目部测量队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四控制点加密为保证整个工程测量的准确无误在布设平面控制点之前。
应根据工程对导线等级的需要,首先对设计提供的控制点进行复测,然后再进行加密工作。
将加密控制点布设于设计线路两侧,桥梁两端控制点不得少于3个。
控制点拟布设成平面和高程共用点,两控制点间距离控制在150-200m之间,平面加密控制网按GPS网D级要求施测,加密等级与复测等级相同。
根据本标段线路特点,平面控制网在加密时遵照分级控制的原则:控制网的布设应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进行布设。
为保证线路连接的整体性,把基础平面控制网在本标段的控制点,看作是整个标段的首级平面控制网;而路、桥、隧道等又是相对独立的,所以有针对性的建立相应的平面控制网。
标段内地基基础并不十分稳定,随着施工的进行和季节的变化,控制点位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复测,以确定控制点的变化情况,全面复测每年不得不得少于两次。
GPS测量的精度标准a为固定误差,b为比例误差系数高程控制采用闭合水准加密测量,按与同设计同精度三等水准要求进行。
按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实测。
逐点复核相邻水准点之间的高差,通过施测高差与设计高差进行比较确认加密高程控制点精度是否满足精度要求。
三等水准采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仪器等级DS05)及其配套的3米铟瓦条码尺进行三等水准测量要求作业。
按规范要求,三等水准采用DS1级水准仪进行测量,水准线路采用往返观测,每一段均采用偶数站落点。
作业前要检查与校正i角,尽量减小i角误差对观测值的影响。
为了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要求将尺垫放在坚实的地方,并踏实以防止尺垫下沉,用竹竿辅助安置水准尺,确保水准尺在观测时处于竖直稳定状态测量时采用测绳量距,保证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减少仪器i角对高差观测的影响,前后视距差满足规范要求。
观测精度严格按以下技术要求执行:水准测量的技术标准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五、施工测量放样桥梁施工测量要制定严格的施工放样实施制度、放样成果检核制度、放样成果交底制度、测量成果报审制度和测量竣工资料收集整理制度。
桥梁线下工程测量放线配备精度(2"级)全站仪进行,高程与平面控制基准统一由指挥部测量队进行测设。
各作业组根据区段里程划分进行施工测量放样作业和相关资料整理,严格按照制定的工作流程和步骤方法进行操作。
桥梁测量放线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和步骤进行:1、工作流程测量护筒顶高程、垂直度、检较钢丝绳报承台测量报验单(合格)报墩身台测量报验单(合格)可按墩台身尺寸加宽2、钻孔桩放样2.1、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各桩位中心点坐标(坐标成果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审批认可),采用极坐标法准确测量出桩位中心点,桩橛截面尺寸不小于3cm×3cm ,在桩面钉铁钉做为标志点。
2.2、每个中心桩位纵、横轴线方向必须设置4个护桩,便于桩基施工过程中进行检校。
2.3、每次桩位放样应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进行,避开施工干扰每个墩位每次放样1个桩位或隔桩(跳桩)放样,不得连续放样,放样时应记录原始地面高程和护筒高程。
桩位放样后及时检查各桩位间距离及对角线距离,确认准确无误后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桩位放样示意图2.4进行施工。
3、承台3.1、桩基施工完毕后,在原地面测出承台基坑四个角点及高程以指导基坑开挖的平面位置和深度。
3.2、开挖基坑后,及时检查基坑标高及基坑尺寸。
7.3.3、基坑检查无误后,根据设计图纸尺寸采用极坐标法测放承台十字中心线或各承台角点控制点。
3.4、测量完毕后用钢尺检查各点间的距离及对角线距离,确认准确无误后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3.5、承台模板立模后,对承台模板进行检查,根据设计图纸尺寸采用极座标法测设各承台角点控制点,用红油漆做标志点在模板上,根据各点拉线检查模板各部位几何尺寸,确认准确无误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承台放样示意图4、墩台身墩台身放样也是采用极坐标方法放样,此方法先计算出各墩台桥梁工作线的交点的坐标,用置镜点坐标,再进行坐标反算求得置镜点至各墩台工作线交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极坐标法放样样工作流程1)、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首先检查仪器设置: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
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对比进行检核。
2)、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检查仪器的视线高。
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计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3)、在各待定测点上架设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
4)、在测站点上按步骤1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5)、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6)、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D。
7)、计算实测距离D与放样距离D°的差值:Δ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ΔD,直到ΔD小于放样限差。
8)、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
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9)、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10)、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
11)、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12)、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13)、确认准确无误后再以书面技术交底交予现场技术员。
六、桥梁沉降观测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桥梁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DS1或D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瓦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铟瓦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1、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解决。
2、观测时间的要求桥梁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墩台基础施工完成后的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
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具体观频次满足表1-1要求。
表1-1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预应力砼梁体变形观测点设置在支点和跨中,每孔梁测点数量不少于6个;白梁体预应力张拉开始至无碴轨道铺设之前,应系统观测梁体坚向变形,张拉前为变形起点,观测频次满足表1-2要求。
表1-2 梁体坚向变形观测频次3、观测点的布设和观测1)、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桥梁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
贵州到广州段桥梁隔墩设置承台﹑墩身观测标。
2)、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承台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