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学
一、名词解释(5*5分=25分)
1、文化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2、农村文化、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意义
农村文化:
即乡村文化,是一种生发于传统农业社会,以农民为载体的,通过农村群众个体和集体努力创造并世代传承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功能的大众文化。
开发意义:
(1)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适应时代,加强区域竞争力的需要
(2)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突破
(3)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4)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素养
(5)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
3、文化资源的价值体现在什么方面
第一,它是人类思想资料的重要来源
第二,文化资源是人类价值观念形成的依据
第三、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四,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来源
第五,文化资源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4、文化资源概念及特点
概念:
文化资源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或活动。
包括历史人物、文物古迹、民俗、建筑、工艺、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戏曲等。
特点:
意识性、不可再生性与无限使用性、易变性、时空差异性、社会性、消费的精神性、传承性、教化性。
5、企业文化
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员工的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并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的处事风格、环境、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精神境界。
内隐于员工精神心理面貌,外显于企业的物质文化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动力源。
6、企业文化资源
企业文化资源分类:
(1)企业文化外部资源:
民族文化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资源;行业文化资源;国际文化资源
政治文化资源;经济文化资源
(2)企业文化核心资源:
企业家文化资源;管理者文化资源;普通员工文化资源
(3)企业文化内部资源:
企业历史文化资源;企业体制文化资源
企业环境文化资源;企业管理文化资源
企业经营文化资源
7、文化资本的概念并简述三种表述形态
概念:
文化资本是用于文化商品生产、流通、交换的文化价值积累,文化资本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两个方面,
有形方面包括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的实体
无形方面包括思想、创意、传统、社会价值等
表述形态:
第一,具体的形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格”的形式
第二,客观的状态存在,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存在
第三,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存在,如学术认同
8、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
文化生态:
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显露的美好的姿态或生动的意态
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存在的问题:
现实文化对文化生态的冲击;外族文化对文化生态的冲击
科技媒介对文化生态的破坏;商业市场对文化生态的冲击
文化生态的不均衡发展
9、“一臂间隔”
“一臂间隔”是西方文化管理的一种新模式,也称“分权化”。
主要是就文化管理中的分权管理而言的,他取代了以往的集中管理的政府模式。
“一臂间隔”原指人在队列中与其前后左右的伙伴保持相同距离,后成为文化管理的一条重要原则。
该原则最先用于经济领域,针对的是一些具有隶属关系的经济组织,如母公司与子公司、厂商和经销商等。
根据这一原则,这些组织都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一方不能支配或取代另一方。
“一臂间隔”用于文化政策有两种主要含义:其一,指国家对文化拨款的间接管理模式;其二,与此相应,国家对文化采取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
从对文化的集中管理到分权管理,这是“一臂间隔”原则的基本含义。
10、民间管理
主要是依托村落、社区、街道等基层组织,建立一种“公众参与”、“社区参与”的基础之上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机制。
二、简答题(5*8分=40分)
1、城市文化资源的类型
城市文化消费需求资源;城市历史文化遗存资源
城市格局、面貌和市民工作生活情景资源;城市文化人才、文化机构、文化设施资源
城市文化市场资源
2、为什么要保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P57)
从当代社会发展看,民族文化资源重要性表现在:
(1)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特色的体现。
(2)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3)民族文化是当代文化的重要母体。
3、文化资源评价要素构成
(1)文化资源品相指标
品相包括下列基本属性:文化特色、保存状态、知名度、独特性、稀缺性、分布范围。
(2)资源价值要素
文化价值、时间价值、消费价值、保护等级
(3)资源效用指标
文化资源的效用大致包括社会效用、经济效用、民间风俗礼仪、公众道德、资源消费人群以及资源市场规模等方面。
(4)发展预期指标
这种发展到资源属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便捷度、生活服务能力、商务服务能力等,也就成了资源的整体发展环境。
(5)资源传承能力指标
主要指资源的规模、资源的综合竞争力、资源成熟度、资源环境等。
4、对于文化资源的评价和定位有何重要意义
第一,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资源进入市场的“身份证”问题,进一步明确了资源的瞬间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永久价值。
第二,对文化资源进行统计评价有利于明确资源价值,指出资源开发和发展的方向,对于文化资源的进一步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文化资源评估有利于不同资源之间的横向比较,对于明确资源开发的重心,决定资源取舍具有重要价值。
第四,从产业角度看,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前提是进行市场化评估。
5、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要坚持贯彻保护为主的原则。
产业化开发要合理适度。
政府要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上,切实负责任。
三、论述题(20分)
1、请分析当前中国文化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存在问题:
(1)传统体制对文化资源管理的约束。
主要表现:a管理模式比较单一(政府管理),
b管理部门较多、成本大、效率低
(2)文化资源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不规范。
表现在:a管理主体关系不明确
b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够
c投资短期行为突出、主体混乱
(3)对文化市场缺乏深入了解。
A市场运作规律:a“价值与价格分离”
b“价格与价值倒挂”
c“供给与需求不均衡”
B文化资源属性:公共产权
私人产权
C市场需求多层次性:a怀旧性与求新性
b高雅性与通俗性慈
c潜在性与现实性
(4)文化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A缺乏立法:
只有《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缺乏其他类别法律,如《电影法》《电视法》《文化法》《文化产业法》《文艺演出法》等
B立法层次低
C政策法规不配套
a某些文化现象不能从现行法律中找到依据
b按层次分:全国性和地方性法规
c按形式分:执行的、补充的和自主的法规
(5)对国外文化资源管理研究不够深入。
A对国外的文化现象研究不深入
B对国外文化资源管理方式研究不够
C对国外文化资源利用不足
D近年来我国文化资源开发特点:
重复开发、扭曲开发(偏离文化资源的本质)、单一开发(内容和形式均单一)
解决对策:
(1)建立健全文化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
A立法层次:
B立法必要性:
a文化方面
b经济方面:
需要立法确立文化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需要立法支持文化资源的产业化
需要立法与WTO相协调,保护文化事业发展,抵制文化侵略
c技术方面:
互联网对传统法律的冲击
媒介手段多样化
d国家治理方式转变方面
(2)要完善管理体制。
(3)改善文化资源管理的方法,积极鼓励社会参与管理。
(4)提高文化资源管理的水平,由经验式向科学化转变。
2、论述伪文化、假民俗的产生环境、特点及危害
产生环境:
制度环境、消费坏境、经济环境、媒介环境
特点:
一是假借文化之名,在进行非文化开发
二是凭空造出来的文化,(名人故里争夺战)
危害:
真正的文化总是被忽略或者误解;影响公众的思考能力
导致浅薄与价值观的偏差
四、材料题(15分)
1、鲁迅:
如何让对待“鲁迅”的私人属性?
第一,使用鲁迅精神,思想和遗产都应该不以营利为目的。
第二,应该依据合理合法的程序来进行,都不应该与鲁迅精神相违背。
第三,在客观上真正促进鲁迅精神的传播、地方文化繁荣和文化教育的展开。
第四,进入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之后,大部分应转移到文化事业的建设中去。
第五,体现它的公益性的本质,是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现代转型。
如何开发利用“鲁迅”的公共性?
2、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