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AS的发病机理假说
目前对AS研究的新观点
(1)脂蛋白的氧化 oxLDL的形成 是炎症分子强有力的诱导物 (2)血栓素和前列腺素平衡失常 血小板的聚集可释放血栓素导致血 栓发生 (3)内皮细胞损伤和钙化 内皮细 胞损伤激活纤维蛋白激活剂如组织 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IL-1等促 血凝物质,导致血管钙化,加剧血 栓形成。
量明显增高,电泳可发现浓染的β -脂蛋白带,又称高β-脂蛋白血 症 原因:LDL受体缺陷或活性降低, 使LDL无法被识别和降解,导致 血中LDL升高。
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
表现:Tc和TG 增高, LDL和VLDl增高 电泳时除有高β-脂蛋白带外,还有前β -脂蛋白带,但二者不融合,称混合型 高脂血症 原因:LDL受体正常,但VLDL合成旺盛, B合成旺盛,但VLDL代谢未加强。造成 VLDL在血中储积。
五、胆固醇酯转移蛋白 (CETP)
结构特点:
又称脂质转运蛋白,由肝、小肠、
肾上腺和脂肪组织合成 为一疏水性的糖蛋白 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 包括16个外显子和15个内含子
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的生理功能
CETP是胆固醇逆向转运的关键蛋白
质 促进HDL与LDL、VLDL之间的胆固 醇酯(CE)的交换 CETP缺乏时,使HDL中的CE储积, TG降低,无法交换给LDL和VLDL, 出现高HDL血症
三、我国脂类测定的标准化现状
至今,我国尚无全国性的脂类标准化体系,但有区域性 的调查和行业标准化,已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1)调查摸底 1987年江浙和1992年京津沪医院实验室 Tc测定调查 (2)参考物的研制 老年所研制了胆固醇纯度标准物质 (GBW092030)和血清胆固醇标准物(GBW09138), 1994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作为国家一级标准,达到 了美国标准物同等水平,纯度99.8%,最近又制备了 APOA和B的定值血清,得到WHO的认可
(三)LP(a)与AS
* LP(a)留存于内皮细胞,造成抗纤溶环境, 促进泡沫细胞脂肪斑块形成 * LP(a)作用于内皮细胞造成内皮细胞损伤, 刺激粘附因子表达,使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粘 附于血管壁 * LP(a)的自身氧化与ox-LDL一起被清道夫 受体结合,诱导刺激单核细胞分化,使巨噬 细胞向泡沫细胞转化 * LP(a)通过活化转化生长因子刺激平滑肌 细胞增殖,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迁徙
第七节脂蛋白代谢与AS的关系
一、血脂与AS的关系 (1)血脂的异常增高是产生AS的重要因素
(2)血管内皮炎症、氧化型LDL在血管内 膜中淤积和产生泡沫细胞是形成As的主 要原因 (3)高脂血症引起的血粘度的改变,进而 改变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各种因子的 表达和功能,可促进血栓的形成,加速 As的形成和发展
组别 总误差% 不L TG
≤8.9 ≤12 ≤13 ≤15
≤±3 ≤±4 ≤±5 ≤±5
≤3 ≤4 ≤4 ≤5
美国脂类测定的标准化体系
◆建立了脂质研究的实验室网络和国家胆 固醇参考方法实验室网络 ◆有专门的机构提供标准化血清和标准化 指导服务,(包括优秀方法的研究和推荐, 参考材料和质控材料的研究和提供),并定 期做质量调查
※ 1985年,美国卫生研究院(NIH)提出 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立NCEP委 员会,并投入大量资金,动员所有相关组 织,成立了四个专家组(LSP),领导TC 标准化工作。 ※1990年,NCEP提出了胆固醇测定的方 法学建议,并在1995年又提出了LDL、 HDL和TG测定的建议,并对几项脂类测定 的现状、变异来源、分析目标、医学决定 水平及方法学、制造商和机构提出了具体 的建议,被称为美国脂类测定的纲领性文 件
二、VLDL的代谢过程
VLDL代谢步骤
(1)VLDL在肝脏合成,其中Tc来源于 CM残粒,B100由肝合成,产生新生 VLDL (2)在血中,接受来自HDL的C和E后, 变成成熟VLDL (3)经LPL分解,脱去C、E和甘油, (4)VLDL中胆固醇经CETP与HDL交换, 变成IDL(VLDL残粒) (5)大部分经肝分解,小部分转变为LDL 代谢。
四、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
(一)脂蛋白残粒 *富含TG的CM和VLDL经LPL水解生成脂 蛋白残粒,包含CM残粒和IDL(VLDL 残粒) *高TG血症可使大量的CM残粒和IDL淤积 在外周血中。如Ⅲ型高脂血症中β- VLDL残粒,因肝脏的ApoE受体结合率 降低使血中的胆固醇酯和ApoE颗粒沉积 于血管壁,引发AS
※1981年,国际免疫学会联盟的脂类 载脂蛋白委员会和美国CDC提供了 有ApoAⅠ和B的质控血清,分别在 83年和87年进行了室间质量控制。 ※1989年,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 (IFCC)召开了《载脂蛋白免疫化 学测定的标准化会议》,整理了一 个统一的标准化计划,并提出了一 个草案,于1989年7月讨论实施。
AS疾病(-)
AS危险因素(+)
>5.69 >3.62
>5.17 >3.1
AS疾病(+)
AS危险因素(+)
五 高脂血症的防治 合理饮食 加强锻炼 控制体重 食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
第九节 血脂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一、血脂测定的标准化问题
标准化内容: §准确度 §精密度 §实验数据的可比性 §实验室数据的可移植性
是指由机体内通过脂质循环在肝脏合成 的TG、CE、游离胆固醇、磷脂和载脂蛋 白进入血液进行的脂质代谢过程 内源性和外源性脂质代谢包括以下脂质 的代谢过程: (1)CM的代谢 (2)LDL和VLDL的代谢 (3)HDL的代谢
一、CM的代谢过程
CM的代谢过程
(1)小肠从食物中吸收富含TG的脂蛋白 (2)小肠上皮合成CM,并分泌入淋巴管 (3)生成富含AⅠAⅡAⅣ和B48的新生CM入血 (4)结合从HDL来源的ApoC和E后,AⅠ移行到 HDL,形成成熟CM (5)LPL分解TG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载脂 蛋白在HDL3移行,产生CM残粒。被肝脏分 解。
三、LDL的代谢过程
LDL代谢步骤
(1)肝脏LDL受体识别外周血中LDL (2)内吞后经膜H+-ATP作用,PH下降 变酸 (3)被细胞内溶酶体融合,经酶水解 (4)使胆固醇脱脂分解为游离胆固醇 (5)游离胆固醇参与细胞分解和代谢
四、HDL的代谢过程
HDL的代谢步骤
(1)HDL由肝合成,结合AⅠ和磷脂形成 新生HDL (2)组织中胆固醇结合HDL上,在LCAT 作用下,游离胆固醇脂化为胆固醇脂, 变为HDL3 (3)组织中的甘油结合到HDL上,在LPL 作用下,HDL3变为HDL2 (4)HDL2被肝脏HDL受体结合被肝脏分 解
1970年WHO分型
Ⅰ型高脂蛋白血症
表现:TG升高,TC正常,CM、
VLDL含量增高,LDL和HDL降 低,又称高CM血症 原因:LPL活性降低和ApoCⅡ缺 乏,使CM中的TG不能水解为 CM残粒,无法被LDL受体识别 进行代谢
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
表现:血清TG、B、LDL和TC含
我国高脂血症开始治疗标准和目标(1997年)
饮食方法标准 药物开始标准 治疗目标值
AS疾病(-)
AS危险因素(-)
TC>5.69 >6.21 LDL>3.62 >4.14 TC>5.17 LDL>3.1
TC>4.65 LDL>2.59
<5.69 <3.62 <5.17 <3.1
<4.65 <2.59
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表现:高TG,LDL正常,HDL
降低,又称高TG血症 原因: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为显 性遗传疾病,VLDL合成亢进, VLDL代谢速度减慢
Ⅴ型高脂蛋白血症
表现:TG增高,CM和VLDL增高,电
泳表现为高CM和高前β-脂蛋白血症共 存的混合性高脂血症,4℃放置血清可呈 “奶油样”。 原因:LPL活性低下,和ApoCⅡ减少所 致,导致TG不能降解和VLDL生成过多, 引起血中淤积。
第六节 脂蛋白代谢紊乱
脂蛋白代谢紊乱是指血中TC或TG升高或 各种脂蛋白组份水平发生变化,最主要 的表现形式为高脂蛋白血(hyperlipoproteinemia) 包括原发性代谢紊乱和继发性代谢紊乱 两类 原发性是由遗传缺陷引起,多表现为家 族性和多基因性 继发性是由原发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引 起的代谢紊乱
※※※※※※※※※※※※※
目前国际脂类标准化体系和组成(美国)
美国心肺血液研究所 国家协作委员会 实验室标准化专家(LSP)
国家临床实验室 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国家临床实验室参 考系统(NRSL)
国家胆固醇参考 系统NRS/CHO
学术团体
政府机构
企
业
美国脂类测定的标准化体系
◆1.对各项脂类测定提出分析目标 脂类测定分析目标(NCEP 1994)
高脂血症对纤溶的影响
(1)血脂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血小 板聚集作用加强) (2)血脂对纤溶的影响(VLDL是纤 溶酶原的激活启动因子) ( 3)血脂对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血 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与LDL、Lp (a)、和TG正相关,与HDL负相关)
二、动脉粥样硬化(AS)概述
AS是动脉内膜的脂质、血液成分的淤积 和纤维蛋白的增生并伴有钙化和坏死及 炎症病变的一类慢性进行性病理过程。 目前是人类第一发病率高的疾病,但对 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共同的观点 认为:血脂的改变、纤溶系统亢进、高 血压和血管内膜炎症是AS的重要病因
二、国外血脂标准化工作的回顾和现状
※70年代中期,血脂与冠心病关系确立后, 血脂测定工作和质量控制日益受到重视, 美国西北临床脂质研究中心(LRC)进行 了实验室间的血脂评价,发现CV值差距 相当大。 ※ 1985年,美国CDC提出TC和TG测定的标 准化计划,并与WHO合作,当时有800多 实验室参加,由CDC提供标准血清,目的 摸清实验室间TC和TG测定的准确度和精 密性,提高血脂测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