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和觉醒
2.鉴别诊断 • 失眠症状经常是另一种精神障碍或躯体 疾病的症状之一,例如精神分裂症、抑 郁障碍、焦虑障碍等,而失眠症的患者 也可以由于失眠症状的影响,出现明显 的躯体不适、情绪低落、焦虑和脑衰弱 症状群。在鉴别中应该注意患者除了失 眠症状以外,是否还存在有提示其他精 神疾病的症状或综合征。
• 如果失眠是基本症状或者失眠的严重性 和长期性使得患者把它看做是基本症状 时,即使存在其他精神症状如抑郁、焦 虑,并不能否定失眠症的诊断,其他障 碍作为共存障碍。如果失眠仅仅是某一 精神障碍或躯体状况的多种症状中的一 种,那么诊断就应限定于主要的精神或 躯体疾病。
观点一
• 针鼹鼠和负鼠:活化石 • 针鼹鼠无REM睡眠,负鼠有REM睡眠 • 观点:NREM最先发展出来,而REM演化较晚
针鼹鼠
负鼠
观点三
• 有蹄动物睡眠最少,仍有REM睡眠 • 小的动物:REM和NREM都很短 • 观点:周期的长短可能与代谢速度有关
(一)从婴儿到成人睡眠的变化
怎样变化?
(一)从婴儿到成人睡眠的变化
睡眠的阶段及各阶段特点
• 睡眠阶段的划分:基于EEG的特征
Beta波:觉醒,安静
Alpha波: 觉醒,安静,闭眼 Theta波: 觉醒,注意 Delta波: 深睡,昏迷
(a) 清醒, 闭眼,8–12Hz, 整齐, 节律 (b) 阶段1,不规则的低频低幅 波 (c) 阶段2,周期性爆发波,梭 状波\纺锤波,14–18Hz
(一)睡眠的剥夺(Sleep deprivation)
1、睡眠剥夺期间的精神障碍
1)异常行为 2)易怒,精神难以集中,糊涂 3) 波波幅明显下降
1)全部睡眠剥夺:264小时(11天) 补偿机制 a.阶段4和REM比例大幅度增加 b.醒和阶段1的比例减少 c.阶段2、3有所增加
2)部分REM睡眠剥夺: 当EEG出现REM特征就叫醒被试 补偿机制 a. 短期剥夺:REM睡眠时间增加 b. 长期剥夺:REM时间恢复不完全,但肌肉 放松程度完全(可在NREM出现)
潜性梦 境 显性梦 境
伪装、歪曲
(三)睡眠和唤醒阈限
• 最难唤醒:从NREM进入REM的时候
• 眼动最频繁的REM睡眠:唤醒阈限最高 • 睡眠时的脑细胞对外界刺激仍有选择性
十、睡眠的生物功能
• 为什么要睡觉? • 睡眠有什么特殊的生物意义?
十、睡眠的生物功能
睡眠可能的生物功能: 1. 保存能量 2. 有利于躲避猎食动物 3. 恢复疲劳 4. 有助于信息加工
•通过减少花在床上的非睡眠时间来提高睡眠效率。
(1)一周睡眠日记:几点上床、几点睡着、几点醒; (2)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卧床8h,睡着4h,睡眠时间4h, 睡眠效率50%; (3)本周每晚可躺在床上的时间:4h,固定起床时间
(4)睡眠效率>90%,则下周可提早15~30分钟上床;如果 睡眠效率在80%~90%间,则下周维持原来时间;如睡眠效 率低于80%,则下周上床时间要推迟15~30分钟。
(一)从婴儿到成人睡眠的变化
3、婴儿期睡眠: 状态转变多,平均时间短
(一)从婴儿到成人睡眠的变化
4、异常情况 1)早产婴儿:睡眠时间较长 2)智力落后儿童:REM大幅减少
(二)老年人的睡眠
1、睡眠时间:减少
六、导致睡眠和影响睡眠时间的因素
睡眠:相当稳定的状态
(一)睡眠的剥夺 (二)药物对睡眠的影响 (三)昼夜节律和睡眠
个性差异 情绪紧张,中等
爱社交,精神不太 程度的抑郁,优 紧张,有效率,精 柔寡断,忧虑 力充沛,友好,干 练乐观 可能原因 REM在心理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性
河南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
Professor Idzikowski 的研究
四、睡眠的演化
• 各种动物的睡眠有巨大差异
四、睡眠的演化
• 研究不同动物的睡眠:有助于确定控制睡 眠时间和周期特性的因素 • 意义:理解人类睡眠的特点、来源、生物 适应功能、神经机制和现代社会对其影响
临床表现
表现为白天尤其是在安静或单调的环境下,持续 反复出现困乏嗜睡,并可不分场合甚至在需要十 分清醒的情况下也出现不同程度不可抑制的入睡。 有的患者主要表现在从事某些特殊的活动方面, 如学生在听课或看书的时候睡眠感十分明显,而 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则没有这种情况。也可表现 为夜间睡眠时间延长(10小时或更长),醒后有 “睡醉”现象。常引起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表 现为记忆减退,思考能力下降,学习新鲜事物出 现困难,甚至意外事故发生率增加。
(d) 阶段3,4,纺锤式的阵发波, 波幅很高的慢波 (>75 μV) 0.5–2Hz 波
(e) REM阶段,低幅快波
睡眠的阶段及各阶段特点
• 两种时相状态:
1、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SWS )或者非快速眼动
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 ) 包含4个阶段 2、快波睡眠(FWS),亦称异相睡眠(paradoxical sleep , PS)或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
每天都必须同一时间起床,而且不要在白天打盹。
3)刺激控制疗法
原理:与睡眠建立关系,不与失眠的条件建立联系
基于行为主义的条件反射
1. 除了睡觉以外,其他时间不要待在床上或卧室里 2. 30分钟如仍睡不着,必须起床离开房间,做些温和 的事,只在真正有了睡意时才上床 3. 整夜之中,只要中途醒了而又不能迅速再入睡,都应按 上条的方法的表现形式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 自觉多梦、睡后频繁觉醒、醒后不易再睡、早 醒;或虽入睡而缺乏睡眠感;或晨起后感到不 适或疲乏,不能使人精神振作或恢复精力;或 白天嗜睡等情况。长期睡眠障碍的人可出现身 体疲乏、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 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典型的 情况是由应激导致反复失眠,而失眠的人会对 失眠越来越恐惧,并过分关注其不良后果,一 上床甚至天一黑就开始担心入睡困难怎么办
• 每一阶段有其特有的脑电图(EEG)指标
三、人类睡眠的情况——(一)一夜的睡眠
睡眠实验室
• 监测指标: 1)睡眠时间 2)各种睡眠状态/阶段的长短和次数 3)各种睡眠状态/阶段的次序
自认为睡眠时间少 PK. 自认为睡眠时间多
睡眠长者
REM NREM 121min
睡眠短者
65min
没有差异,NREM是共同需要的
(二)药物对睡眠的影响
• 现代致睡药物学始于:19世纪从鸦片中合 成吗啡
罂粟花
• 治疗睡眠障碍的新型药品:促进与睡眠有 关的神经递质的释放
色氨酸 • 5-羟色胺 • 控制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 有效控制食欲,提高饱食中枢的敏感性, 在减肥过程的饮食控制中,降低饥饿感, 使减肥过程更轻松容易达成
富含色氨酸的食物
• 最多:小米
• 牛奶、香菇、葵花子、海蟹、黑芝麻、黄 豆、南瓜子、肉松、油豆腐、鸡蛋
(三)昼夜节律和睡眠
• 睡眠与外界刺激:同步 24小时中的明暗关系 • 把人与外界刺激隔离:生物钟延长 • 1981年的研究:
25天
睡眠节律增长 体温节律不变 睡眠与体温有关
105天
可以在任何时间睡觉或醒来,不能小睡 记录指标:体温,激素水平,睡眠时的EEG
因失眠影响次日的工作或生活及身体健 康怎么办等,结果越想越焦虑,使其更 加清醒以致难以入睡,由此形成恶性循 环,使病情迁延难愈。患者精神非常痛 苦,主动求治,严重者称自己再不睡觉 就不行了,要求医生迅速帮他改善这种 状况,患者常常试图以服药或饮酒来促 使自己入睡。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诊断依据主要是失眠的症状,同时 伴有极度关注失眠后果的优势观念,对 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 或社会功能受损,至少每周发生3次,持 续1个月。由于某些心理社会应激几夜没 睡好,不应诊断为失眠症。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白天睡眠过度,或有睡眠 发作,或夜间睡眠时间延长,醒后有 “睡醉”现象。过多的睡眠不是由于睡 眠不足或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所致, 也不是某些精神障碍的症状组成部分。 无发作性睡病的附加症状。患者为此感 到显著的痛苦或影响了社会活动功能。 症状几乎每天发生,已持续一个月即可 诊断。
十一、睡眠的障碍
• 睡眠障碍:入睡、睡眠保持及睡眠时限出现障碍 或者出现异常的睡眠行为,如夜惊或梦游。 • 睡眠障碍的类型:
(1)睡眠发动与维持障碍 (2)过度嗜眠障碍 (3)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4)与特定睡眠阶段有关的睡眠障碍
(一)失眠和睡眠中的问题——失眠
• 失眠(insomnia):入睡或维持睡眠困难,或因 睡眠障碍以至于人们在醒后觉得睡眠不足。 • 类型: 1)短暂性失眠:压力事件、情绪波动、时差反应 2)短期性失眠: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 的适应困难,如丧偶、离婚等 3)长期性失眠 :内分泌失调等
七、睡眠时的心理活动
NREM 发生概率 梦的类型 10~15% 思维
REM 70~90% 知觉经验故事
梦的特点
思想多于景象
鲜明的知觉经验 前半段:现实 后半段:荒诞 可反映病理变化
(一)睡眠时的心理经验:梦的世界
• 关于做梦的理论
观点一:体力恢复的副产物,N兴奋的结果 观点二:满足一个人的欲望,解决某种思想 问题
2.鉴别诊断 主要与发作性睡病相鉴别:
(1)发作性睡病是不可抑制的睡眠的反复 发作,发作时间可以是数分钟,也可以 持续较长的时间,通常伴有附加症状如 猝倒症、睡眠麻痹和入睡前幻觉,睡眠 发作是无可抗拒的;而非器质性嗜睡症 仅仅是一种精神不好和萎靡不振的情况, 白天发作次数较少,且持续时间较长
• 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睡眠发作,患者常 可阻止其发生,夜间睡眠通常是延长的, 在转醒时,要想达到完全的觉醒状态很 困难,也没有睡眠麻痹和出现入睡前幻 觉。 • (2)发作性睡病有遗传倾向,在部分患者 家族成员中可发现同样的病例,而非器 质性嗜睡症则无这种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