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的区别
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相关内容。
在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之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中涉及到民事权利能力这个概念。
我们都知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参与者、当事人。
而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还取决于能力,因此,民法将此能力分解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是能够参加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如:“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
“民事权利“是民法赋予民事主体实现其利益所得实施行为的界限。
权利在本质上是行为的限度,民事权利是权利人意思自由的范围,在此范围内,有充分的自由,可实施任何行为,法律对此给予充分的保障。
反之,行为超出法律划定的界限,不仅得不到保障,反而要被追究责任。
如“财产权”、“人身权”。
民法上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的区别?
1、法律效果不同。
处分行为发生使相对人取得权利的法律效果,而负担行为的效力则在于
使行为人承担给付义务。
2、处分行为以行为人具有处分权为生效要件,负担行为则不需要行为人具备处分权。
3、处分行为适用标的物特定化原则,即处分行为的标的物必须是特定的。
负担行为则没有这样的限制。
4、处分行为适用公示原则,负担行为没有这一要求。
1、平等保护原则
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2、物权法定原则
物权种类法定:当事人不得自由创设法律未规定的新物权
物权内容法定:当事人不得在物权中自由创设新的内容(如法律规定动产质押必须移转占有,当事人就不能创设不移转占有的动产质押)
3、一物一权原则
(1)一个所有权的客体仅为一个独立物,集合物原则上不能成为一个所有权的客体,而应为多个所有权的客体。
(2)一个独立物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但一物之上的所有人可以为多人,多人对一物享有所有权,并非多重所有权,所有权仍然是一个,只不过主体为多人。
(3)在按份共有中,各共有人根据其份额对财产享有相应的权利,但份额本身并非单独的所有权。
(4)一物之上可以存在数个物权,但各个物权之间不得相互矛盾。
一物一权主要是指一物之上只能设定一个所有权,不是指一物之上不能设置多个物权,如在一物之上可以有多个抵押权的存在。
(5)一物的某一部分不能成立单个的所有权,物只能在整体上成立一个所有权。
4、公示、公信原则
(1)公示原则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由此可见,不动产的权利状态通过“登记制度”表示,而动产的权利状态则通过“占有”表示。
(2)公信原则
所谓公信,是指当物权依据法律规定进行了公示,即使该公示方法表现出来的物权存在瑕疵,对于信赖该物权存在并已从事物权交易的人,法律承认其法律效果,以保护
交易安全
公信原则赋予公示的内容具有公信力。
区分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有何意义,试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要件
前者是事实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前者的成立只需要有意思表示,后者的成立还要有行为人的行为能力,意思表示是否有瑕疵,内容是否合法,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范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要件分一般要件和特殊要件一般要件是3个1·要有行为人2·有意思表示3·有标的特殊要件是法律有特殊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要件分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实质要件有3个1·行为人有相应的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内容妥当形式要件例如书面形式,或者许可
委托关系和代理关系的区别?
委托关系,是基于委托人与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置委托人委托的事务的民事法律关系;代理则是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的行为,其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仅就代理而言,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等三种类型;而委托合同是由双方当事人基于相互信任的基础而约定的合同关系,与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毫无关系可言,同时委托合同还适用于代理制度以外的不涉及第三人的经济行为和单纯的事务行为,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都不能适用。
二、代理,只适用本人与代理关系的第三人的关系,即代理属于对外关系,否则,不成其为代理;而委托合同只适用于委托与受委托的对内关系,舍此也不成立其委托合同。
三、代理关系的成立,被代理人授予代理人代理权属于单方的法律行为,而委托合同依《合同法》第三百九十六条的规定属于双方法律关系,即委托合同法律关系的成立,首先应有受委托人的承诺,若受委托人不作承诺,委托人就不可能委托其处理委托事务,其委托合同则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