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平等吗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平等吗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平等吗?
第十条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释义】本条是关于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的平等性的规定。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就是法律赋予公民从事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具备了民事权利能力,才具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并在其中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可能性。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不是天赋的,而是由法律规定的。

因此,民事权利能力在根本上要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时代和社会制度的烙印。

我国宪法第33条第3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据此,本条也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不因民族、种族、宗教、性别、年龄、职业、职务、家庭出身、政治地位、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劳动能力、自由状况和财产状况等区别而有所不同,具有平等性。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并不总是平等的,它取决于年龄、精神状态和其他的因素的制约。

特殊的看来,自然人的某些特殊的民事权利能力不是始于出生,而是要达到一定的年龄以后才享有的。

例如,自然人结婚的权利能力以及劳动的权利能力。

《婚姻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婚姻无效。

这样,不就是否定了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的说法?既然说“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不因民族、种族、宗教、性别、年龄、职业、职务、家庭出身、政治
地位、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劳动能力、自由状况和财产状况等区别而有所不同,具有平等性。

”那为什么还要对婚姻又限制呢?这样不就与之相矛盾了。

另一个,从劳动的权利能力方面来说,我国劳动法严禁企业招用16岁以下的童工。

16岁以上又不满18岁务工者为未成年工,但劳动法对企业招用未成年工有所限制,并规定企业对未成年工实行特定的保护措施。

这样虽然一方面是说明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对儿童的保护,可是也与平等是矛盾的。

这只是一种相对的平等,但不是绝对的平等,而“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这句话太绝对了,也没有相应的解释和说明。

所以,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不总是平等的,除了受年龄、精神状态的限制外,也受到特殊条款项目的限制。

不管怎么样,都不可能做到每个人的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要是两个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相冲突时,又该如何去处理呢?在这个时候,又该怎么去判断平不平等?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这句话是一个原则性的话语,并不能放到现实中实际适用,只能作为原则性的规则来指导适用。

其他具体的法条法规是根据这一原则性的标准来具体实施适用的。

所以,这一条法条的实用性不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