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法教案(按田平安教材)

民事诉讼法教案(按田平安教材)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课时:3教学目的:使学生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民事诉讼法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任务、立法根据和具体适用;掌握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学习研究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重点及突破方法:重点:1、民事争议及其处理机制;2、民事诉讼法学体系。

突破方法:1、对于民事争议处理机制这一重点内容主要采取对比法和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各种纠纷处理机制的优劣及它们之间的衔接;2、对于法学体系这一内容主要采取图表演示法,使学生有直观的认知。

难点及突破方法:难点:1、民事诉讼的目的。

突破方法:1、系统介绍民事诉讼目的学说演变,进行概念分析和学说对比,树立新型民事诉讼目的观。

参考书目: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第一版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 2000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月第二版内容:第一节民事诉讼一、民事冲突及其成因民事冲突——民事诉讼产生的催化剂。

所谓民事冲突是指民事主体对现存或将来民事权益状态或归属的态度和认识不一致所产生的矛盾。

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它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

2、它以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内容。

3、它以违反民事实体法的规定为形成原因。

4、它的解决具有可处分性。

二、民事冲突的救济方式1、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2、有关行政机关依职权处理;3、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4、民事诉讼。

思考题:1、解决民事冲突的方式有何有缺点?第二节民事诉讼法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规定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当事人之外的所有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和执行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事诉讼法的特征:1、是指导民事诉讼的法;2、是国家的基本法之一;3、是程序法;4、是区别于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程序法。

二、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没有民事诉讼法,奴隶社会民事诉讼制度开始萌芽,出现了五听制度,封建社会重刑事,轻民事,清朝末年出现了第一部独立完整的民事诉讼法典,建国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开始实施,1991年《民事诉讼法》实施,我国对1991年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

三、民事诉讼法的任务1.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合法,及时的审理民事案件,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2.维护当事人正当的民事权益,保护当事人自由行使民事诉讼权利。

3.承担着向社会宣传法制的任务。

四、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效力亦称适用效力。

它是指民事诉讼法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何事发生作用。

(一)对时间的效力(二)对空间的效力(三)对人的效力(四)对事的效力思考题:民事诉讼法的目的和任务有何异同。

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学一、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民事诉讼法学是研究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和对民事诉讼活动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和探讨的科学。

具体而言,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对象是:1.民事诉讼法2.民事审判实践3.对国外民事诉讼立法与理论的研究二、民事诉讼法学体系略。

三、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2.要善于比较研究思考题:1 对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异同。

小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于民事冲突的解决机制、民事诉讼法的目的、任务、效力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课时:2教学目的:明确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以及不同的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中地位和作用的差异;充分认识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重点及突破方法:重点: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学说突破方法:采用列表法难点及突破方法:难点: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突破方法:1、通过图表演示和习题练习使学生掌握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基本知识。

参考书目: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第一版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李祖军:《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 2000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月第二版内容:第一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诉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沿革(一)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面关系(二)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两面关系(三)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三面关系(四)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种法律状态(五)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多面系列关系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民事诉讼中形成的,以人民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为主导,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相互之间以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并受民事诉讼法调整的多面社会关系。

目前,多面关系说是通说。

法院原、被告检察院共同诉讼人当事人诉讼代表人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诉讼参加人诉讼代理人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学理)证人其他诉讼参加人鉴定人勘验人翻译人员(六)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审判法律关系加争讼法律关系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与当事人以及除当事人之外的所有诉讼参与人之间发生的由民事诉讼法律加以调整的社会关系,亦即他们之间的民事诉讼权利和义务关系。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至少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当事人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的当然主体。

2、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始终居于重要位置。

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系列多面的相互联系,是既分立又统一的关系。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的条件(一)民事诉讼法律规范(二)民事诉讼行为(三)事件第二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构成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诉讼法律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享有诉讼权利并承担诉讼义务的人。

(一)、人民法院(二)、当事人(三)、全体诉讼参与人(四)、人民检察院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所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和负有的诉讼义务。

人民法院,当事人,全体诉讼参与人,人民检察院在诉讼过程中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在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民事案件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思考题: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吗?小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于民事法律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将为他们日后学习民事诉讼基本制度与程序运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课时:4教学目的:明确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地位和作用;了解确立基本原则的依据和基本原则的种类;掌握各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内容;了解基本原则与制度设计的衔接。

重点及突破方法:重点: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含义、特征以及各项基本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对“内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贯穿始终性”的解释,重新界定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含义。

逐一讲述各项基本原则的含义,突出他们作为立法、司法双重准则的功效。

难点及突破方法:难点:辩论原则与处分原则突破方法:重点介绍司法实践当中违背上述原则的做法。

参考书目: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月第一版刘学在:《我国民事诉讼处分原则之检讨》载《法学评论》 2000年6月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1月第二版内容:第一节基本原则概述一、基本原则的概念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对民事诉讼活动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原则。

特征:1、根本性2、抽象性3、宏观指导性二、基本原则的意义略。

三、基本原则的分类共有原则和特有原则第二节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一、含义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使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二、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内容(一)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二)人民法院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三)对当事人在使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该原则要求诉讼中各方主体呈等腰三角形结构:当事人双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法官中立无偏,与当事人双方保持同样的司法距离。

我国目前立法和司法实践当中对于此原则的冲撞:立法上,比如在充分赋予原告撤诉权的同时,并没有给予被告相应的制约手段。

这样在法院判决宣告之前,原告均可以通过撤诉来终结诉讼程序,忽略了被告即使是被动参诉的,也同样需要得到法院的公正判决的需求;司法实践当中,原、被告双方因文化水平、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差异存在天然不平等,而在诉讼当中这种不平等没有得到有效矫正。

第三节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一、同等原则同等原则是指一国公民在另一国进行民事诉讼,只要遵守诉讼法院国家的法律,就能够根据法律的规定,同等地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受诉法院应该对他和本国人一样,给予同等对待。

二、对等原则在国际关系中,由于各国对外政策的不同有时会出现一国对他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诉讼权利予以限制和增加诉讼义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受限制的一方可以采取有限的回击措施。

第四节辩论原则一、含义和内容辩论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有权就案件事实和争议问题相互辩论,人民法院通过当事人的辩论来明辨是非,从而作出裁判的一项诉讼原则。

内容:1.辩论的双方平等2.辩论的内容广泛3.辩论原则适用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4.辩论可以是口头辩论也可以是书面辩论。

二、辩论原则与辩论主义的区别辩论主义的基本含义包括三个方面1.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消灭的事实必须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没有在当事人辩论中出现的事实不能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

2.当事人一方提出的事实,对当事人无争议的,法院应将其作为裁判的依据,无需调查其真伪。

3.法院对案件中事实及证据的调查只限于双方当事人在辩论中所提出的证据。

大陆法系国家的辩论主义对法院和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各自作用作了明确的分工,直接界定了当事人和法院在事实主张和证据提出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其核心在于当事人的辩论内容对法院裁判的制约。

而在我国,该原则与客观真实观念密切相关,即法院为了达到客观真实可以不受当事人辩论内容的约束。

它主要强调的是一种“辩论之权”(说话的权利),并不涉及当事人和法院在诉讼中的角色定位和分工,法院可以不受当事人辩论内容的约束。

所以也称为“非约束性辩论原则”。

在司法实践当中辩论原则往往流于形式,出现“你辩你的,我判我的”的局面,辩论只是法官了解相关信息的渠道,而往往还不是主要渠道。

思考题:我国辩论原则和大陆法系辩论主义的区别,我国引进辩论主义的必要性。

第五节处分原则一、处分原则的含义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决定行使还是不行使自己享有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其处分行为受到人民法院普遍尊重的一项基本准则。

处分原则实质是当事人对自己享有的权利自由的支配和处置。

它包含处分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两个层面的涵义。

该原则的两大依据,一是民事权利的私权性质,二是程序主体性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