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 功能主义——塔尔科特·帕森斯

第四讲 功能主义——塔尔科特·帕森斯

1902年12主修生物 学。 1927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阿默斯特学院教学一年,后转至 哈佛大学,1939年获得终身教职,1973年 退休。 1944年成为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两年 后组建并领衔社会关系学系。 1979年5月病逝。 最重要的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 (1937)和《社会系统》(1951)。
• 3、功能主义的核心命题:
• (1)总会存在类似的重组和趋势使社会系 统重新恢复平衡状态。
• (2)通过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或
普遍接受的愿望标准( generally accepted
standards of desirability)维持和恢复社会系
统的平衡状态。
二、塔尔科特· 帕森斯(1902-1979) 的宏大理论
的因果关系。
• C.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由于强调诸如思想和 象征过程这样的文化决定因素的影响而受到 赞扬。 • 它受到的批评是没有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 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
• 几个核心概念: • 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个体行动者进行 主观决策的过程,这种决策受到规范和情 境的制约。 • 单位行动(unit act):研究行动的最 基本单位。
生物科学的有机系统模型为依据。
• 核心观点:相互依赖、自我平衡
• 2、功能主义的核心要素:
• (1)从总体上看,社会系统各部分之间所存 在的相互关系或者相互依赖。 • (2)事件的“正常”状态或者说平衡状态 (与有机体的正常状态或健康状态相比较)。 • (3)为了使系统恢复正常,系统的所有部分 如何进行重组。
帕森斯的“四功能范式”
• A(适应)
经济(物 质资料和 财富的生 产)
教育、宗教、 家庭(传输 共享价值观, 促进系统成 员之间的信 L(维模) 任关系)
政治(引导资 源达成集体目 标,合法行使 权力以保证社 会决策顺利实 施)
• G(达鹄)
法律(社 会控制和 社会整合)

• I(整合)
三、帕森斯理论所受到的批评
• 根据在特定社会文化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对社会现 象和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在功能主义看来,社会是一个由 相互联系的不同部分所组成的系统,而且任何部分都不能 独立于整体而存在。任何部分所发生的变化将会导致一定 程度的不平衡,进而导致其他部分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最 终导致整个系统发生一定程度的重组。功能主义的发展以
第四讲 功能主义——塔尔科 特· 帕森斯
主要内容
• 一、什么是功能主义
• 二、塔尔科特· 帕森斯(1902-1979)的宏大理论 • 1、社会行动理论
• 2、社会系统理论
• 3、模式变量理论 • 4、社会系统的功能问题——AGIL • 三、帕森斯理论所受到的批评
一、什么是功能主义
• 1、功能主义概述
• 在这本书中,帕森斯对他过去的那一套分析 又作了理论上的扩展。帕森斯和他的合作者 的这套理论基础是《社会系统》一书的思想 以及贝利斯研究小群体所取得的成果。
• 将社会看做一个相互依赖和自我平衡的系统。 • 社会平衡这个概念是指这样一种现象, 社会生活具有保持功能性整合的趋势,同时,
它也有保持这种功能整合的能力,因此社会




B. 实证主义指用物理现象中可观察的因果关系来 考察社会。


帕森斯的借鉴:实证主义关注社会现象的物理参数
和影响社会组织的众多决定性影响。 帕森斯的批评:实证主义忽视了人类思想复杂的 符号功能;强调可观察的因果关系可能会导致无休止的 还原论。 群体还原为其个体成员间的因果关系,个体 还原为个体生理过程的因果关系,而生理过程又可还原 为物理化学关系等,直到还原为自然界分子之间最基本

D.行动的规范性取向:行动受到一定规范的制约。
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构成
规范、价值观和其他“观念” 手段1 手段2 行动者 手段3 目标
手段N
情景条件
• 总之,帕森斯认为,在行动的过程中
行动者是有能力作出自己的选择的。
但是这些选择受到生物条件和环境条
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支配社会结构 的各种规范和价值观的限制。
• 单位行动的构成:
• • • A.一个行动者:他们具有自发奋斗的能力,而不是行 为体和反应体。 B.目的:这个行动必须有个目的,即该行动过程所指 向的未来事态。 C.条件和手段:该行动必然在一种处境内开始,其发
展趋势不同于该行动所指向的目的。处境又可分为两类,
一种是行动者所不能控制的,另一类是行动者可以控制 的。第一类叫做行动的条件,第二类叫做行动的手段。
为潜在模式的维持——紧张关系的管理(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tension management)。

A 适应:系统必须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资源,并在 系统范围内对这些资源进行分配。


G 达鹄: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系统目标的次序,并调动 系统内部的资源和能量以实现系统目标。
• 2、社会系统理论
• 在帕森斯理论体系后来的发展中,他逐步用 相互作用取代了对个人社会行动的强调。在 他的第二部重要著作《社会系统》(1951) 中,他认为研究的重点应该是社会行动者与 为了限制行动者而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制度模 式这二者之间的系统的相互关系,而不是主 要考虑个人的行动。
• 在这部著作中帕森斯强调了制度化的规范和 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以及不同的社会地位 决定下不同的社会角色的极端重要性。
情感性(互动关系中含有情感因素, 中立性(互动关系中不含有情感因 如父母与子女) 素,如老师与学生)
特殊性(行动以某人的特殊社会关 系或者以具有某个群体的成员资格 为基础) 私利性(互动关系中优先考虑的是 满足个人的利益)
普遍性(行动以一般性的规范为基 础)
公益性(互动关系中优先考虑的是 履行集体的职责与义务)

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理论建立在对马 歇尔、帕累托、涂尔干、韦伯等理论的批 判和借鉴基础上。
A.功利主义指不受约束的行动者在自由竞争 的市场中理性地进行选择,并在与他人的交往当 中获取最大利润。 帕森斯的借鉴:功利主义关于行动者追求目 标的叙述和人们权衡利弊和做出选择的能力,这 点是值得赞赏的。 帕森斯的批评:人类是否总能理智地行动, 人类是否真的自由而不受任何约束,如何在一种 没有控制和竞争的系统中维持秩序。
• (3)人格系统:研究的是个体的需求、动机和态度。
• (4)行为有机体:物理层面上的人,还包括生物环境 和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
社会系统构成图
• 3、模式变量理论 • 50年代以后帕森斯的研究又有了新发展。 1951年他和席尔斯合作发表了《关于行动的 一般理论》。作者声称,在这部著作中,他 们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切行动系统特点的概念 ,他们称这些概念为模式变项。
• 通过模式变量阐述不同的角色期待和关系结 构。
• 模式变量:一种二分法,当某个情境的意
义被确定从而使行动者可以据此开展行动
之前,行动者必须从二者之中选择其一。
帕森斯的模式变量
表达型(公社) 工具型(社会) 先赋性(对方是谁?根据先天品质 自致性(对方能做什么或者做了什 与身份背景。如性别、年龄、种族、 么?根据表现和成就) 宗教信仰) 扩散性(权利义务关系的范围比较 宽泛,比如亲密朋友之间的关系) 专一性(权利义务关系的范围比较 狭窄或有限,比如医生和病人的关 系)
系统中某个部分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其他部
分发生相应的调整。
• 那么行动系统保持平衡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 帕森斯认为所有行动系统都面临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或说存在四个基本的需求: • • • • 适应(adaptation) 达鹄(goal attainment) 整合(integration) 维模(pattern maintenance),后来重新命名
• 1、AGIL模型没有明确指出系统如何对不平衡做出 反应,没有对越轨行为和不平衡的起因进行详细 的解释。 • 2、没有明确指出社会重新恢复平衡状态所必需的 机制。 • 3、帕森斯强调每个行动者在道德上应当忠实地履 行文化和社会所提出的职责,以保证社会所需的 功能得以发挥,这意味着他对社会现状持赞同态 度,完全忽略了社会系统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 不平等和彻底的压迫。
• 1、社会行动理论 • 《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一书开辟了 功能分析的道路,这条道路从20世纪40年 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一直指导着社会学理 论的发展方向。 • 在这部著作中,帕森斯企图采取一种独创 方法,把涂尔干、韦伯和帕累托三人的理 论综合在一起,发展成一门“社会行动唯 意志论学说”。
I 整合:系统需要对系统内不同行动者或不同群体之间
的关系进行协调、调整和控制,以防止相互冲突局面的出 现。
• L 潜在模式的维持——紧张关系的管理:双重功能: 一是确保行动者在系统中积极地扮演他们的角色或者维持 系统的价值体系;二是为内部紧张关系的管理提供运作机 制。维模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向系统成员传输社会价值观 和促进系统成员之间信用关系的产生,以保持系统价值体 系的完整性和保证成员与系统之间的一致性。
• 一般行动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 • (1)文化系统:文化系统是由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符 号系统所构成的,包括宗教信仰、语言和民族价值观。 • (2)社会系统:由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众多个体行动 者组成,它存在于至少一个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中。社 会系统的行动者以实现“快乐的最大化”为行为取向, 他们与所处环境(包括其他行动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 联系。
• 他们认为,这些成对的变项一经放入人格 系统,就会保证在个人行动和社会要求之 间实现平衡。社会行动者,不论其在童年 时代还是在后来的成人社会化的过程中, 都会慢慢懂得在具体的相互作用情境中哪 一套倾向是适宜的。 • 模式变量不能告诉我们,当面临角色冲突 时,人们将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