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结构功能主义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长期占有支配地位,30年代中,米德的去世和帕克的去职,使芝加哥社会学系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其在美国社会学界的领导地位。
二战结束后,人们渴望建立没有战争,没有社会冲突的理想世界,这与帕森斯在其理论中试图得出的解释本世纪上半叶社会行动中的非理性,建立新的道德伦理的结果和愿望相吻合。
帕森斯构筑了结构功能主义大厦,使他成为西方社会学理论界倍受推崇的人物,他希望其社会学理论不仅能解释社会现象,而且能在意识上为社会整合作出贡献,他企图排除个人偏见,解释集体的秩序和规范。
1937年,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美国社会学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即功能分析的道路;代表了一种方法的转折,即从早期美国社会学主导的个人主义的社会心理学向反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的转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功能主义已成为主要的社会学范式。
到了50年代,功能主义不再被人看作仅仅是诸多社会学方法之一,而是被视为唯一的社会学方法,一直到60年代中期,功能主义主导了美国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方向,帕森斯占核心地位。
第一节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其思想渊源一、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在研究的基本假设上,在使用的概念上,以及在分析方法上,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
首先,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上。
其次,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方向,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和侧重的是社会系统的现存结构及其中维持系统生存中所发挥的社会效果。
再次,在研究主题上,基本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维持其存在,有那些基本条件必须得到满足以及这些条件是如何得到满足的?任何现存社会都具有一些基本的制度模式(结构),而这些制度模式之间发生着相互支持的关系(功能),从而保证了社会系统的生存。
最后,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方法。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渊源。
(一)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把社会跟生物有机体作类比,而这种类比方法可追溯到孔德,斯宾塞。
1.孔德中其著作中,明确使用典型的生物学概念去说明社会,将结构分成要素,组织和器官。
如家庭-细胞,阶级-专门组织,城市和社区-实际器官。
2.斯宾塞预示了现代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他明确指出,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发展是从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从同质结构到异质结构的过程;结构各部分之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并相互依存,认为社会是一个以部分与整体之间分化与合作为特征的结构体系。
3.迪尔凯姆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的影响最为突出。
A.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质。
各种社会组织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特定社会的需要。
B.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问题。
C.将因果分析法与功能分析分开。
揭示它们对建立社会普遍和谐的功能。
(二)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要不是人类学家把功能主义看作是分析简单社会的有力工具,功能主义早就随着迪尔凯姆消亡了,两位人类学家使得功能主义作为一种表述明确的方法占据了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
1.拉德克利夫-布朗主张社会人类学是社会学的一部分,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
社会是一个整体,任何文化都构成了一个功能统一体或系统。
在功能统一体中,各组成部分以一种充分的和谐和内部一致的方式发挥作用,避免无法解决的冲突。
2.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人类学的实际研究方法,当代功能论的创始人之一。
文化的功能就是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具体从不同的文化层面-风俗,宗教,仪式,巫术,思想和道德以及生物的,社会结构的因素方面分析了功能问题,区分了系统需要的不同层次。
A.系统层次观点:生物学层次、社会结构层次、符号性层次B.各层次需求多样性观点。
文化符号系统(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使之适应环境;提供控制意识;共同节奏感)。
结构系统(生产和分配消费品,对行为进行社会控制、调节技能教育,权力关系的组织和实施)功能主义三条假设:(1)功能统一性假设,认为社会中各种社会活动和文化项目都和谐地相互联系着,并对整个社会的整合与运行作出贡献。
(2)功能普遍性假设:所有标准化的社会或形式都有正面功能。
(3)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任一社会或文化形式都满足整体的某种功能要求,都是不可缺少的,(三)功能方法的基本观念社会学的功能方法旨在根据社会现象与某种系统的关系来理解社会现象。
这一陈述中包括两种不同的程序。
第一是评价一种行为模式在维持某个更大的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解释一种行为模式所以保持的原因。
基本观点:第一:功能分析强调系统优先于其组成部分,有机体系乃是功能主义的基本分析模式。
第二: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功能上是相互联系的。
作为一个有机体的社会,它是功能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一部分如同一个器官,执行必不可少的功能。
第三:系统的每一部分都有一种功能,积极的,有助于系统的持续运作,或消极的,造成系统的解体和变迁。
(正功能和反功能)第四:每一系统是一个各部分良好地整合而成的结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五:每一个社会都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可以自发调节被内部和外部力量破坏干扰的系统平衡。
模式化的互动-自动平衡-动态平衡第六:社会系统的功能运作,取决于社会成员在共同目标与社会基本需要有关的价值问题上的观念一致。
(共享的价值)社会规范内化第七:社会的主导状态是由稳定与信念一致所支持的秩序,而不是基于强力与分歧的冲突。
第八:如果一个系统要生存下去,就有某些功能必要条件是必须要满足的。
包括否定性条件和积极条件。
否定性条件:其中的任何一个足以导致社会系统的崩溃。
1、生物体的死亡或成员的离散;2、成员态度漠然,个人不在有动力3、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4、该社会被另一个社会所吞并。
积极条件,有助于社会存在的积极条件:关于对环境及性的一种适当的关系的规定;角色分化与角色分配;共享的并清楚表达的目标;通讯;感情表达的规则;社会化;共享的认知途径;对越轨行为的有效控制。
第二节帕森斯的理论学说一、学术背景在本科受过生物学的系统训练,后来又转入经济学系读研究生,起初在负有盛名的哈佛经济学系做教师,后来有调往一个地位很低的小系:社会学系,作一份单调乏味的工作。
本世纪早期的社会学是不成熟的,许多学者必须在社会哲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中借鉴和吸收养分,以行动为主题建立起一套理论。
19世纪末到二战期间,正是现代学术的制度的成型时期,美国的高等教育空前膨胀,急于向所谓重大发现的自然科学中寻找支持。
帕森斯在综合了欧洲思想的几大系统后,得出它们共同的理论指向,并按自己的旨趣加以整理,加以创新而构造出自己的行动理论。
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副标题是“与一组近代欧洲著作家有关的社会理论研究”包括马歇尔,帕累托和迪尔凯姆,韦伯,蕴含了作者对社会行动观点的新综合,是一部史论结合,自成一体的社会学理论专著,倡导一种新理论-唯意志的行动论。
帕森斯把以往的社会学区分为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两大类型,实证主义内部又可分为:功利主义和反理性主义两个分支。
帕森斯用四位古典理论家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一)韦伯,最早倡导行动理论的人。
韦伯把社会学设想为一门探讨社会行动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类行动者们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的主观目的。
四种行动类型:工具合理性,价值合理性,情感合理性,传统行动。
韦伯的划分一方面使分类系统化,另一方面也为研究西方历史发展提供基础,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行动已越来越受到目标合理性的支配,而在以前是其他种支配,现今手段的有效性已决定一切,理解社会学把个人及其行动看作基本单位。
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强调概念框架和范畴体系。
(二)帕累托:社会类似于自然界中化学成分的混合体,社会体系中的“分子”是具有利益,动力和情感的个人。
研究经济学范畴之外的不合理行动和非逻辑性行动。
判定成为行动的决定因素的常常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情感对行动的影响远远大于行动理论对行动的影响,想要强调行为的非逻辑性动机的社会学体系在补充经济学的抽象体系。
(三)迪尔凯姆:社会事实,特别是道德规范只有在转变成个人的内在意识后,才能有效的指导和控制个人行为,更注重群体和结构的特征,而不是个别属性。
(四)马歇尔的古典经济学:功利主义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不受调节的单个行动者理智地选择那些使自己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最大的利润的行为。
对帕森斯来说,他的行动的自由意志理论“意味着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议和理念论(唯心主义或意志哲学)中的有益的假定和概念的综合”。
(1)对实证主义,批判它们用物理现象中可观察的因果关系来考察社会,忽略了人类思想的复杂的符号功能,容易导致还原论。
(2)对德国的意志哲学批判他没有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作用作出解释,认为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社会行动者的行为差异,只有根据观念的或文化的决定因素,才能作出解释,社会结构从意识中流溢出来。
帕森斯实际上是要走一条中间道路,不同于实证主义的“事实的堆砌”,也不同于强调本能或生物冲动或无法理解的随机目的的学科。
帕森斯认为:社会学最需要理论的指导,力图调和古典社会学的立体概念与结构概念之间,唯意志论与决定论之间,反自然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原子主义与整体主义之间,心理学专业与社会学主义之间,以及动力学与静力学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
两个中心主题如下:第一:根据人们的观念和意志,尤其是依据人们的行动规范与价值观来理解社会世界。
第二:关心单位的行动组成行动体系的方式,结合了社会行动的“个体观”和“整体观”。
理论的两个阶段:1.社会行动理论:“唯意志的行动论”《社会行动的结构》2.一般系统理论:《社会系统》强调系统整体论的功能主义学说。
二、社会行动理论《社会行动的结构》:这本书的主题是社会中的人类行动,人们通过行动,使用有意义的符号,表现出主观动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帕森斯使用诸如行动,主体性,理想动机,符号,意义,意图等词,而尽可能少加以定义。
在反对过分客观化倾向时,他对“手段—目的关系”的选择,认为是关于行动的考虑中最基本的。
社会行动并不等于行为,因为兴趣不在于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在于行动者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受当时经济学模型的直接启发,认为应该分析有意义的最小单位,“单位行动”每一单位要素包含下列要素:(1)行动者: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2)目标: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3)情境: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包括行动的条件和手段,条件是行动者不能控制的,难以改变的,手段是可以控制的。
(4)规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式,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制约着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中手段的选择。
总之,凡人的行动总有一定的目的性,而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手段和条件,同时所有社会行动都要受一定的行为规范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