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杨方“结构—功能主义”中的“结构”是指系统中具有自身独特属性的各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 而“功能”是指结构内部的各种成分与外部情景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职能。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内涵(一)社会行动理论。
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是行动单元,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一是行动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
二是手段,即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
三是条件,指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
四是规范取向,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
譬如说,一个人开汽车去打鱼。
但是社会行动理论的分析重点不是各个行动单元,而是行动系统。
行动系统指行动者与其环境状态之间发生的某种稳定的相互关系。
行动系统分为: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四个子系统。
帕森斯认为,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分别承担四种不同的功能:行为有机系统承担“适应”( adaptation - A) 功能,这个功能将保证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
人格系统承担“目标达成”( goal attainment -G) 功能,即确定系统目标的次序并调动资源和引导资源去实现整个大系统的目标。
社会系统承担“整合”( integration - I) 功能,即使系统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具有功能的整体。
社会系统在四个子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是社会子系统的“环境”。
文化系统承担“模式维持”功能,即“潜在的模式维持( 1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 L) ———紧张关系的管理”功能。
它有双重功能: 一是确保行动者在系统中积极的扮演他们的角色,或者是维持系统的公认价值体系保持制度的统一性; 二是为内部的紧张关系管理提供运作机制,稳定社会的紧张状态。
(二)结构功能分析。
按照帕森斯的观点,任何系统的四种需要和功能先决条件是:(1)适应(A),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
(2)达鹄(G),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
(3)整合(I),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
(4)维模(L),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
帕森斯把他的这方面理论称为AGIL图式,这就为研究所有行动系统提供了功能分析框架。
功能分析就是集中考察上述四项功能需求是如何得到满足的。
在社会中,满足适应这一功能要求的是经济制度,承担达鹄这一功能的是政治制度,承担整合功能的是法律制度和宗教制度的某些部分,承担维模功能的是家庭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宗教制度的某些部分。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四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在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以及在社会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
通过交换,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并构成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
(三)模式变量理论。
模式变量理论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在对社会系统的分析中,它又独特地充当了描述社会关系、区分社会结构的类型学工具。
通过这一理论,两个层次的现象———行动者的主观取向与社会系统的结构类型——沟通起来,这表明帕森斯的理论分析重点由社会行动转变到社会系统。
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的互动过程中面临五个方面的抉择,这五个方面可能的抉择被概括在五对范畴之中。
这些可供抉择的五对范畴被帕森斯称为“模式变量”。
模式变量的五对范畴是:帕森斯的模式变量一、特殊性与普遍性这涉及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特定行动标准的使用范围,意味着在行动者的行动过程中,某种规范性的标准是否受到特殊群体、私人关系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中除了明文规定的制度、章程外,在多个行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潜规则。
即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做到照章办事。
如在受传统思想影响较重的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同样去看病,普通人就要严守医院的规定依次排队去挂号、就诊、买药。
而一些手持特权的人便可以省去这些程序,并受到特殊的关照和护理。
而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欧美发达国家,则是严格按程序办,即使是总统、总理的嫡亲也无缘这种特殊关照。
二、扩散性与专一性它涉及在人们的社会行动中互动双方权利义务的宽泛程度,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广泛而发散的,还是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内容与范围。
当官的责任义务不清。
现代企业雇佣关系。
如今实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则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产权清晰(2)权责明确(3)政企分开(4)管理科学,即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三、情感性与情感无涉性它涉及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关系中,互动双方应投入多大程度的感情,即双方是一种情感性的关系呢,还是一种很少投入情感的事务性关系。
“任人唯亲、找人投标或当官孩子犯法找关系。
英美则秉公办事按章办事。
四、先赋行与自致性它涉及双方在社会互动中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对方,是对方先天性的素质、背景和身份,还是对方的后天表现及成就。
”门当户对。
找工作看能力。
五、集体取向与个人取向它涉及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哪一方的利益占据首位的问题,即是行动者个人的自身利益占首位呢,还是行动者个人联结而成的集体利益占首位。
传统社会是严重排斥个人主义以及与此相关的思想的,而注重突出集体的重要性。
在老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第六课第二节讲的是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取向,课文中引用名言名句来说明坚持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观,其中两句是:⑴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列夫 . 托尔斯泰⑵摒弃自己,克制利己主义,把自私的我踩在脚下,为别人的幸福而生存,为同胞、为祖国的利益,为人类的利益牺牲一切,爱真理和善良,不是为了求得报酬,而是为了真理和善良本身。
——别林斯基这些观点没有认真认识人的本性,而把人看作应是道德高尚的圣人,对于任何关于个人需求的思想和观点讳莫如深,对于任何利己主义的言论嗤之以鼻,而不管这其中也存在许多关于个人合理要求的观点。
铁人王进喜更是语出惊人“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
”类似的名句曾令几亿中国人热血沸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各种生产中去,为新中国工业基础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贡献。
然而这些亢奋的观点并不符合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它忽视人性的复杂性,简单地认为人应当克制任何利己主义的思想,为集体多做贡献、多争取荣誉。
这在长期的现实生活中是难以维持的。
对现代国家一些注重个人、以人为本的做法,许多受传统思想影响大的国人难以理解,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大兵们许多人都备有用英文、阿拉伯文等写的“我投降,勿杀我。
”的字条,为了在被人俘虏时保住性命,这种“苟且偷生”的做法为许多中国人不屑。
此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几乎没有家喻户晓的名人(政治领袖除外),国家表彰和奖励都是研究院、剧院、杂技团等单位或组织,而对于出色的学者、艺人等不加提及。
提倡的都是学习邓稼先一样的默默无闻为集体、为国家作贡献的人。
现在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央带头设立了针对个人的国家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奖金达 500 万元。
社会上袁隆平、王选、姚明、刘翔等各行各业的明星层出不穷。
当然,由于传统、现代两分法渗透了西方中心主义,并且把二者解释为对立的两极,有一定的缺陷。
但是,他毕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根据,为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们在研究现代化中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一件重要工具。
(1)普遍性与特殊性。
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过程中行动标准的适用范围。
如果选择了普遍性,就意味着行动者在同其他任何人的互动中都遵循同样的规范性标准;而选择特殊性则意味着行动者因人而异地改变自己的行动标准。
(2)扩散性与专一性。
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宽窄和清晰程度。
扩散性指行动者将全部人格投入互动,其付出和获得是广泛的、不受限定的;专一性指严格限定行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3)情感性与中立性。
这一抉择要解决的是互动关系中是否包含着感情因素。
情感性关系要求感情的投入;中立性关系则要求互动的双方以理智相待。
(4)先赋性与自获性(品质与成就)。
这一抉择涉及到行动者之间作为相互对待基础的识别标准的性质。
先赋性的识别标准着眼于对方是“谁”,即对方的先天品质及其身份背景;自获性标准主要根据对方“做什么”,即对方的表现和成就来识别和评价对方。
(5)私利性与公益性。
这一抉择涉及到互动中优先考虑的是哪一方的利益。
私利性意味着将自身利益置于优先地位;而公益性则是将对方或整个集体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
行动系统分析模型也有一些问题:首先,它是一个静态的分析模型,本质上是“对静态社会秩序描述性的‘抓拍’( snap-shot) ”。
结构功能主义承认现存的结构,不重视冲突,主张社会变迁是逐渐演进的,主张自由民主和社会改良,这正与西方的自由主义传统相一致。
这种静态的模型只适合于对一个社会系统的现有结构作静态的分析,或者对两个社会系统的结构作静态的比较,而对于具有严重冲突及剧烈变革的社会则不适合。
其次,它的系统是一个以“平衡”为首要目标的封闭的系统,是一个单纯内因论的模型。
根据帕森斯的理论,社会化和社会控制是保证系统四个功能得以正常运转的机制。
如果社会化要正常实现,所有社会成员必将共享价值作为行动指南,并知道彼此的期待从而做出具有互补性的反应。
帕森斯也对不平衡状态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社会从不平衡状态重新恢复到平衡状态。
帕森斯认为,以下三种原因都容易使系统发生冲突或失去平衡: 1) 偶发性是系统不稳的新源泉。
他承认“偶发性”是一个重要问题,任何具体的互动都有开放性和不可预见性。
任何一个偶发性的重大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社会系统的失衡。
2) “不满”的产生可能导致系统的失衡。
“不满”首先是人的一种内在反应,但这种内在反应常常导致角色义务的取消。
不仅使行为者自身中断角色扮演,而且因为不再向其他角色提供资源,使其他角色也无法再扮演下去,这样就有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失衡。
3) 改变客观资源可能导致系统失衡。
如果文化是内在一致的,社会化以任何一种方式把文化与资源连接起来的客观分配都被认为是公平的。
但是,只要改变这种客观资源就有可能导致失衡。
帕森斯认为,在不平衡状态下,社会平衡受到了阻碍。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控制将发挥作用,顽抗的行动者将受到惩罚性的制裁以迫使他重新遵守规则。
因此在帕森斯看来,每个社会都需要一般性的社会控制机制。
而越轨行为常常搅动整个“社会控制机制”,而社会控制的目的恰是使越轨行动者群体或制度回到规定的轨道上来,使社会系统恢复均衡。
最后,帕森斯在系统和发展问题上并不是保持中立的态度,这也常常遭到尖锐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