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毕业去向文献综述

大学毕业去向文献综述

大学生毕业去向分析文献综述
临近毕业,身边每天能见到的熟悉面孔渐渐也都不多了,有的人已经找到了工作,有的人已经考上了研究生,也有的人被我们打上了“失踪人口”的标签从此渺无音信。

大学毕业以后,我们这些应届生主要分为三种:
1,找工作一族;2,考研一族;3;创业一族。

研究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困境,究其原因须先分析当前日益复杂的就业因素。

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之分,具体包括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等方面。

这些因素概括而言,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是从自身专业知识、学历层次、工作经历等方面分析,根据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可分为八个方面。

专业知识。

在被调研的学生中,有63.7%的人认为专业、所学的知识、所受教育对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在被调研的用人单位中,有86.6%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比较着重其所学专业。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管理人员中有79.3%的人认为用人单位录用大学毕业生时比较看重所
学专业;有67.2%的人认为是看中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历层次。

学历层次高的学生在市场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对个人就业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工作经历。

陈成文、谭日辉认为了解其是否有过工作经历就是首选,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有过工作经历的求职者,获得职业地位的机会会明显增加。

在校学习情况。

包括学习成绩、是否获双学位、奖学金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论文发表数量等。

大学综合素质、就业意愿和就业行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与否,即大学生自身因素对于就业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就业观念。

包括个人价值观、对就业的期望心理、工作偏好、负面心理等。

傅新华认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心理困惑和不良就业心理。

如认知不准确、自卑心理、自负心理和焦虑心理都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就业能力。

胡尊利等指大学生成功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就业能力对就业有巨大作用。

张进认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环节。

身份。

学生是否为党员、在校期间是否担任学生会干部对大学生就业有微弱影响。

性别和生源地。

大学生性别和生源地对就业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不是很显著。

就业信息的掌握。

魏有兴等人认为,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处理时
职业选择的基本前提,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可靠保证。

2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是从自身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学校层次和地理位置、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

学科专业。

包括所学专业是否为热门专业,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社会需求是否相适应。

学校层次和地理位置。

高层次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决定了它们的学生能有更高的就业七点。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

针对社会就业环境、学校教育现状和大学生就业实际,建立一套包括职业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的大学生就业全程指导,这将对学生就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外部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根据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可分为五个方面。

经济发展状况。

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

高慧娟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状况无疑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社会资本。

毛丹认为,社会资本中的家庭社会关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落实、起薪、工作满意程度存在着显著的正面影响,家庭社会
交往广泛度和个人社会交往的广泛度对就业也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

人力资本。

认为人力资本一般性强的劳动力比人力资本特殊性强的劳动力更容易就业。

政策、法律法规。

社会法律缺陷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市场需求。

市场主体、市场规则、市场效影响大学生就业。

毕业生就业人数激增与人才市场需求疲软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因素。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相对次要。

钱明霞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家庭背景是大学生就业的局限因素。

家庭经济因素的和家庭择业观念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Schultz,T.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1-77.
Becher,G..S.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M].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75.11.
Granovetter,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1360-1380.
李璞,杨德祥.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0,(03):122-126.doi:10.3969/j.issn.1671-511X.2010.02.024
上海高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工作调查课题组. 专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针对上海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的调研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7,(04):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