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一、前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495万毕业生中145万待业;2008年559万毕业生中173万待业;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196万待业;2010年631万毕业生中175万待业,而2011年又有660万大学生毕业,这就意味着2011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至少达到835万。
据测算,2011年,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且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本综述选取了5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期刊,重点讨论毕业后就业问题。
5篇文章选取的角度也不一样,通过多角度的了解使我们在面对毕业后就业问题时能更好的应对。
就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就业市场供与求的问题,现如今就业难既有市场饱和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二、主题1.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认为成因主要有4个方面:市场就业环境:1、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与我国经济结构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剧。
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走了一条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路子,投资主要投向了就业密度低的行业,而出口则主要是以技术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其吸纳劳动力以教育层次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有限。
因此,在这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要症结,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我国经济结构对中高层次人才需求不足造成的。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高校方面: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2、高等教育定位不当,“攀高”倾向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既不是实用型人才,也够不上研究型人才。
3、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充分。
用人单位方面: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
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剥离冗员。
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1、大学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就业观念更新滞后,期望值偏高,与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形成矛盾。
2、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状况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之间出现矛盾。
3、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
而《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中认为成因有3个: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化提供的工资之问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三是大部分大学牛仍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未能根据现有经济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
在《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认为有3个原因:1. 教学与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不能适销对路2. 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3.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弱,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2.解决对策一:高校方面这几篇文献中基本上都提到提高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对策。
首先先看《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同,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对于高等院校毕业生而言,不但能够帮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可为其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要从人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能力的锻炼、综合素质的培养、客观现实的自身评价、树立新的就业观念等方面展开。
产学合作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1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改善高校教育资源2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更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3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促进就业4 产学合作教育有利于实现“零距离”就业其次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高校应加大学科和专业调整力度,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人才需求导向型转变。
同时,要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头等大事,确保就业指导服务在机构、人员、经费上“三到位”,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
增加就业指导课程时数,加强创业教育与服务力度,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第三《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一)高校:提高教学质量.转变发展理念,加快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
1.落实体制.落实责任.落实措施2.集中精力重点发展优势学科。
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3.建设硅谷,与企业之间建立特殊联系。
3.解决对策二:学生方面《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与对策建议》大学毕业生自身应面对现实,找准定位,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首先,要练好“内功”,在刻苦学习、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掌握就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
要及时了解就业信息,把握好每一个就业机会。
其次,要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先工作、后工资”、“重事业、轻地域”等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再次,要勇于创业,自主创业既是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的行之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
要利用自己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准确把握自身特点,充分运用国家制定的扶持政策,找准创业的“落脚点”,不畏艰苦,奋力拼搏,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浅谈如何应对新形式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挑战》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就业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1.展开科学规划,提高自身素质。
2.加强社会实践,开展深度实习。
3. 拓宽思路.调蔓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调整大学四年级学生就业心理的几点建议:(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正确认知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
在择业过程中,我们每个人要正确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特长、个性、才能以及生理特征和弱点.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才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形势近些年来,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涌人求职大军的洪流之中,他们往往喜欢在机会较多的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发展自己。
但当他们奔向各地的招聘会时,才发现用人单位太少而应聘的大学生太多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情况,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无法在所向往的大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
因此学校应该在大学生求职前对他们做好职业指导,全面调整好他们的就业心理。
加大力度动员和引导毕业生到极其需要人才的东北地区和两部地区。
3.解决对策:国家方面近年来,国家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国家除了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外,关键是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更多的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满足大学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选择。
同时,完善就业市场,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减少成本、提供方便。
三、总结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还是得提高自己,在百万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才行。
社会不会去适应你,只能你自己去适应社会。
那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一、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由于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存住的问题,。
素质”教育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再加l:现行的高考制度,导致目前的大学生十年寒窗苦读,一考定终生。
进入大学后,很多大学生有“松了一13气”的想法,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得过且过,虚度光阴,一晃儿临近毕业找工作时,慌了手脚。
目前许多高校在大一时就给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敦促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要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随形势的发展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规划与发展目标,认清形势,审视自我,知道。
为什么学”、。
学什么”、。
学完能干什么”。
只有合理的,有针对性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目标,且付诸行动,才能在未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好专业知识,博采众长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课成绩。
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都很突出.但专业学习成绩“惨不忍睹”,用人单位是很难对其感兴趣的。
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业,一个学生在学校连学习都搞不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很难有发展前途的。
因此.大学生在校首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
还要加强外语、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博采众长,提高综合素质。
因为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除了看学习成绩以外,还要看是否有外语过级证,计算机过级证和其他的职业资格i正书。
所以大学生在校时,一定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刻苦学习,做足功课,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上,才能胸有成竹,立于不败之地。
三,锻炼能力。
提高自我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代表能力。
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能力越强,未来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就越受企业的欢迎。
而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在学校培养、锻炼。
因此,大学生住校除搞好学习外,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锻炼自己,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要积极参加院系学生会干部的竞聘。
通过做学生干部,架起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要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社团组织和各种协会,在社团组织和协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特色的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必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丰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陶冶情操,塑照高尚的人格。
如果一个人,学习再好、能力再强,但心胸狭窄、自私自利。
在当今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尤其是当今的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强调自我,唯我独尊,没有大局观念和集体观念,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有的更加缺乏社会责任感、贪图享受、任性、自私、张扬,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要求高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利用政治理论课、政治学习、组织生活会、班导师、辅导员、网络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不足.关注集体,培养团队精神,塑照高尚的人格。
五.学会沟通,毫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由千不善于沟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不是丧失了晋级机会,就是被炒鱿鱼,或被迫跳槽,所以,大学生在校学爿时,一定要学会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