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尊特点的研究
作者简介:常伟苹(1984——),女,汉族,河南洛阳人,贵州省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贵州省思南师范学校)讲师,东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教育理论。
摘要:为了探讨大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选取某大学大一至大三28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罗森伯格编制的《大学生自尊量表》,以班级为单位对被试集体施测。
结果表明:①大学生自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自尊高于男生自尊;②大学生自尊在年级、生源、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自尊特点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1]。
一个人自尊水平程度的高低,对其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张向葵教授认为“自我尊重是学校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2],并于2006年提出“自尊是个体生命存在状态的机源,它构成个体人格的核心,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自尊水平直接影响人现实的社会生活”[3]。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自尊进行了研究[4][5][6],自尊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但大学生自尊各个维度的发展特点还存在争议。
本文拟研究大学生不同群体自尊的差异,来揭示大学生自尊的一般特点,这对有的放矢地提高大学生自尊水平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方法
1.1研究被试
分层整体抽样选取某大学学生共280名,实收有效问卷267份,有效回收率为96.3%.其中男生81人,女生186人;大一109人,大二99人,大三59人。
1.2研究工具
采用ses(rosenberg1965年编制)来测量大学生自尊水平。
ses 共有10个项目,第1、2、4、6、7等5个项目采用正向计分,第3、5、8、9、10等5个项目采用反向记分。
为使回答选项更加精确,笔者将原来的4点评分改成5点评分:①非常不符合;②不符合;
③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④符合;⑤非常符合。
分别予以1一5分,得的总分越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自尊的性别差异
基于本研究,大学生自尊平均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p0.05),从事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大一与大二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大一与大三、大二与大三之间均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水平(p0.05)。
这和徐琳琳(2008)[10]的结论是不一致的。
2.4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
基于对本研究数据的统计,笔者得出结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
自身自尊的影响不是很大。
3. 结果分析
大学生自尊性别差异显著,且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有较高的自尊。
笔者认为出现此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当今女性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并且可以在各个行业做领头人,她们认为自己不比男性差,甚至比男性更优秀;另一方面,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赋予男性更大的责任,他们比当发现生活比理想现实得多、残酷得多时,他们的心理会产生更大的压力,从而降低其自尊体验;再者,本研究的大学生被试全部选自师范学校,而师范学校女生占多数,她们总体也表现较好,这无形中就会给那些数量相对较少、又没特别突出表现的男生施加心理压力,从而较女生有低的自尊感。
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年级差异不显著,这和张奇(2007)[8]研究的结果一致。
在对年级差异的事后检验中发现,大学生的平均自尊水平三年级最高,二年级次之,一年级最低,并且三年级学生的自尊显著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
究其原因可能是,一年级新生刚刚完成学生角色的转变,对新的环境、新的教学模式以及新的人群交际一时难以适应,他们会因此而感到困惑和矛盾,导致自尊水平较低;二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对新环境基本适应,新的同伴支持也基本建立起来,但是面对人际关系如何进一步深入、专业水平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会感到压力重重,因此自尊值仅比一年级学生稍高;三年级学生已经完全适应大学生活,他们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
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够用比较成熟的心态去面对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自尊水平最高。
大学生无论是来自城镇还是来自农村,对他们的自尊水平影响不是很大,其原因可能与现阶段农村的发展有关。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我国农村各方面都发展很快,与城市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村孩子不如城市孩子的自卑心理也在逐渐减少;另外,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更能吃苦耐劳,他们从小亲身经历的事情多,在应对外来各种压力时往往显得比城镇大学生更有经验和游刃有余,城镇大学生的先天优越感有所消减,总体反映在自尊水平上,两者就表现出差异不显著。
独生子女的自尊得分虽然略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得分,但是二者的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笔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虽然拥有比非独生子女更多的物质资源,但他们可能因为家庭的原因,更容易形成高傲、虚荣、不合群等不招人喜欢的个性,并且独生子女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往往不如非独生子女有经验,他们的优越感随之在一定程度上被消减,而与非独生子女的自尊差异就不显著;另外本研究的被试大多数是非独生子女,可能对研究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4. 研究结论
(1)大学生自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自尊高于男生自尊;(2)大学生自尊在年级、生源、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
(作
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宋芳.大学生自尊及其与归因方式的关系[j].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2]张向葵、吴晓义.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j].教育研究,2003,276(1):53-57.
[3]张向葵,丛晓波.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j].教育研究,2006(6):15-20.
[4]马前锋,蒋华明.自尊研究的进展与意义[j].心理科学,2002,25(2):242-243.
[5]常伟苹.普通大学生与聋哑大学生自尊及其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