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一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参考(doc 8页)

小学一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参考(doc 8页)

小学一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参考(doc 8页)
小学信息技术一年级上册教学参考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
【本模块教学总目标】
1.在认知学习领域,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传播信息;了解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感受信息技术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

2.在技能学习领域,让学生初步建立对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设备的感性认识。

3.在情感学习领域,初步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第1课信息的传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传播信息。

2、让学生初步体验将信息传播给他人。

3、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信息传播的不同方式,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

【教学建议】
本课是小学一年级的开篇入门课,不宜堆积一串文字来讲述信息和信息传播这些概念,重在引导培养小学生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兴趣,感受信息传播的不同方式。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可结合大量表现信息传播的图片教学,课堂可以组织活动让学生把自己想表达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方式告诉给别的同学。

【相关概念】
算机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从现实讲,真正能体现“电脑成为整个社会象征”,应从21世纪开始,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信息时代的开始。

第2课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感受信息技术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

2.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解现代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技术设备。

3.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是认识信息技术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教师可先借助配套光盘,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一个感知。

教师在本课教学中,可展示部分常见信息技术设备,让学生实际体验信息技术的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Windows基础知识
本模块包括“我们的朋友”(第3课)、“正确使用计算机”(第4课)、“认识窗口”(第11课)和“窗口的改变”(第12课)。

为了教学内容安排更加合理,同时,也更有利于教学,在本模块的中间还安排了另一个模块“鼠标知识与操作(益智游戏)模块”的教学内容(包括第5课至第10课)。

【本模块教学总目标】
本模块是《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模块。

本模块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都将对以后各模块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应当使学生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本模块教学的总目标是:
1.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2.会正确启动和关闭计算机。

3.会选定窗口和改变窗口的位置和大小。

第3课我们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认识和记住计算机的主要组成。

2.了解与计算机的其他相关设备,并能说出1种以上计算机的其他相关设备。

3.通过对计算机的观察,激励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理解计算机由哪些主要设备构成,说出计算机的其他相关设备。

【教学建议】
1.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感受计算机主要组成设备的实物。

2.在本课教学之前,老师一定要收集一些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素材(包括实物、图片、影像等)。

3.本课是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第1课,因此,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补充一些适合本年龄段学生特点的有关计算机发展的小故事,或播放一些有关计算机的相关影像资料,或展示一些有关计算机的图片资料,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信息
技术的兴趣。

4.本课的教学适宜采用活动课的形式,由老师带领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和相关设备进行探索。

5.计算机的键盘和鼠标是整个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对计算机硬件教学的重点,因此,老师应当特别重视,但本课中老师应当主要抓住键盘和鼠标的形状来教学,而不必讲它们的工作原理。

【相关概念】
1.鼠标:形状如小老鼠,连线就是老鼠的尾巴。

2.键盘:由多个按钮组成。

第4课正确使用计算机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使用规范。

2.会正确启动计算机。

3.了解Windows桌面的构成元素。

【重难点分析】
了解计算机的使用规范,会正确启动计算机。

【教学建议】
1.本课最好是在计算机室里上,这样可以让学生操作。

2.在对“学一学”中的计算机使用规范内容教学时,一定要联系本班所在学校计算机室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教学。

3.在对“说一说”和“探一探”教学时,要注意师生互动,老师要引导学生来说。

4.本课最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打开计算机,并且,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Windows桌面。

第11课认识窗口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窗口及窗口右上角的各种按钮,并会在窗口的三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

2.会使用鼠标的双击操作。

【重难点分析】
用双击方式打开窗口,在窗口的三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

【教学建议】
1.本课通过学生实践操作掌握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和还原三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

2.“学一学”中的“用双击的方式打开窗口”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老师可以采取一边讲,一边练,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多次练习窗口的打开和关闭。

3.对“窗口”的认识主要应当放在窗口的右上角的按钮组上,而不必须讲授窗口的其他组成,而这一组按钮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三个按钮,但它实际上包含的四个按钮,其中“最大化”按钮和“还原”按钮是交替出现的两个按钮。

4.要注意“学一学”中窗口右上角按钮组中“最大化”按钮和“还原”按钮的区别和出现的规律,它们在出现时,窗口所处的状态应当与这个位置按钮的名称相反,即当出现“还原”按钮时,窗口应当处于“最大化”状态;当出现“最大化”按钮时,窗口应当处于“还原”状态。

5.对“记一记”的教学,千万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在掌握了窗口的“最大化”、“最小化”和“还原”这三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和规律基础上来记忆。

【相关概念】
窗口:屏幕上显示打开的程序或文件夹或磁盘内容的矩形部分。

同时可打开多个窗口。

第12课窗口的改变
【教学目标】
1.认识窗口的组成,能指出窗口的“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和“工作区”。

2.会操作窗口的选定。

3.会调整窗口的位置和大小。

【重难点分析】
调整窗口的位置和大小(鼠标拖动操作)。

【教学建议】
1.老师在讲授“窗口的组成”时,应当让学生接触到窗口,并且老师可以把上节课中窗口右上角的按钮组作为这里讲授的引入知识点。

2.在讲授“窗口的选定”时,老师应当讲清楚三点,首先,教材中所讲的两种选定方法有同样的效果,尤其是“单击任务上的窗口按钮”这种方法总是可行的。

其次,每一次只能选定一个窗口(这个窗口常常被称作“活动窗口”或“当前窗口”),而被选定的窗口的显示颜色比其他窗口的显示颜色更深。

第三,如果要对哪个窗口操作,一般必须先选定那个窗口。

3.在讲授“改变窗口的位置”时,老师应当讲清楚四点,第一,只有当窗口处于“还原”状态时(窗口右上角不出现还原按钮时)才能改变窗口的位置。

其次,只有在窗口的标题栏处才能用鼠标拖动窗口,从而改变窗口的位置。

第三,改变窗口的位置,常常可以更好地观察窗口。

第四,经过拖动后的窗口一定是被选定的窗口(“活动窗口”或“当前窗口”)。

4.在讲授“改变窗口的大小”时,老师应当注意三点,第一,可以在窗口边沿的任何地方用拖动鼠标的方式改变窗口的大小(只要窗口本身允许改变其大小),但窗口大小改变的变化过程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一点,老师可以演示给学生观看)。

第二,如果要用拖动鼠标的方式来改变窗口的大小,那么,窗口必须处于“还原”状态(窗口右上角不出现还原按钮时)。

第三,前课讲授的“最大化”按钮和“最小化”按钮也可以改变窗口的大小(这一点可放在教材的“想一想”中去教学)。

5.在“探一探”的教学中老师要注意,至少可以通过下述几种方法来“看到后面一个窗口中的内容”:第一种,单击后面一个窗口在任务栏上的按钮。

第二种,单击后面一个窗口的任何部分。

第三种,将前面所有的窗口都最小化。

以上三种方法都不仅能够看到后面一个窗口,而且能使后面一个窗口成为被选定的窗口(“活动窗口”或“当前窗口”)。

除此之外,我们不可以通过拖动前面所有的窗口到适当的位置来看到后面一个窗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