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2007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所作工作报告摘要三大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入境旅游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特别是外国人市场呈现较快发展势头。
国内旅游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战略推动下,以其良好的成长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消费大众化、常态化趋势更加明显。
出国(境)旅游继续快速增长,出游方式更趋灵活,目的地选择更为多样化。
预计全年入境旅游人数可达1.24亿人次,增长3.4%;入境过夜旅游人数4960万人次,增长6%,其中外国人2200万人次,增长8.5%;旅游外汇收入335亿美元,增长14%;国内旅游人数13.9亿人次,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6200亿元,增长17%;旅游总收入8850亿元人民币,增长15%。
全年出境旅游可达3400万人次,增长10%。
我国继续保持世界上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三农”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出了“中国乡村旅游年”系列活动。
制定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召开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现场会,与建设部联合召开旅游小城镇发展工作会议,与环保总局、建设部共同召开生态旅游发展现场会,与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贵州省政府共同举办乡村旅游国际研讨会,举办了“首届乡村旅游节”,推进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促进有条件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积极发展旅游业。
各省区市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有许多成功做法。
各级旅游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联合农业和农村工作相关部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发挥广大农民和农户的积极性,通过重点指导、典型塑造、市场引导等多方面措施,培育了一大批以“农家乐”、旅游型村镇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点,使乡村旅游呈现兴旺繁荣的良好局面。
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抓手,成为湖南、四川等地培育支柱产业的重要内容,成为云南、贵州等地发挥资源优势的重要手段,成为北京、上海等地促进城乡交流的重要途径,成为江苏、广东、河北等地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带动了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交流和生态环境保护。
乡村旅游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积极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和对台港澳工作发挥旅游独特优势,积极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和对台港澳工作。
按照国家总体外交的部署,2006年新开放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15个,总量达132个,其中已实施86个,为促进双边和多边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贯彻中央关于多做日本人民工作的方针,在中日关系困难的时候,以中日旅游交流年为平台举办了系列活动,有计划地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赴日旅游交流和促销,产生了良好影响。
充分利用“中日韩旅游部长会议”、中俄互办“国家年”活动、中美商贸联委会等平台,并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南太旅游组织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促进了旅游对外交流与合作。
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为契机,推进中非旅游合作。
按照中央对台工作总体部署,积极推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与公安部、国台办共同颁布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管理办法》,成立了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与台湾有关民间旅游组织就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举行了三次技术性磋商;继续举办海峡两岸旅游行业联谊会、海峡旅游博览会,邀请台湾旅游业界组团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以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名义与台湾观光协会共同举办台北旅展,组织大陆旅游业界参展,促进了两岸旅游业界的交流与合作。
按照中央部署,进一步发展了与港澳地区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与香港、澳门旅游部门定期磋商交流机制,扩大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范围至49个城市,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公共服务不断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呈现新局面公共服务不断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呈现新局面。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完善公共服务,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的要求,国家旅游局提出“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为旅游全行业服务、为地方和企业服务、为海内外旅游者服务”的工作方针,强调要加强服务、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
各级旅游部门进一步增强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加强了旅游安全、保险、紧急救援、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职能建设。
重点支持了一批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停车场、旅游厕所、安全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地方旅游部门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与外交部共同制定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国家出境旅游安全预警制度。
积极推进旅游业与保险业的合作,与中国保监会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保险工作的意见》,促进旅游险种和理赔机制的逐步完善。
各级假日旅游协调机构和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黄金周旅游实现了“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目标。
认真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颁发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与中央文明办等11个部门共同开展了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一年来,各级旅游部门按照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认真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
在全行业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与中宣部、湖南省委共同开展学习模范导游员文花枝先进事迹活动,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得到了曾庆红、李长春、刘云山、吴仪、王兆国、顾秀莲、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促进了旅游从业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按照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要求,制定了《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加强了旅游管理干部培训。
大力推进导游队伍建设,召开了全国导游大会,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导游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旅游行风建设,推进治理旅游不正当交易等商业贿赂行为,促进了旅游诚信执业、守法经营和优质服务。
2006年全国旅游工作的体会总结2006年全国旅游工作,有以下三点体会:(一)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旅游产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十一五”把“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作为产业发展的三大基本任务之首,不仅是基于旅游业关联性、带动性强的自身特点,更是全国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基本经验的总结。
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党委政府都是在研究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中,认识到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从而把发展旅游产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现阶段,我们应该更加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抓旅游产业发展,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好旅游产业功能,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产业,既是旅游产业成长期的主要经验,也是旅游产业提升期的重要保证。
“十一五”时期,中国旅游业整体上进入了战略提升期,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质上都是市场机制不成熟带来的问题。
因此我们提出“十一五”的基本任务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强调“政府主导”的重要作用。
因为这个时期的基本任务是要完善法规环境、制度环境,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旅游产业相关要素整合力度,继续优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市场机制的形成。
这些都是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在政府领导下实现。
我们要加强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职能,要依靠党委政府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要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研究和拓展。
四川省正是在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把旅游法制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实现了旅游体制机制的突破。
(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是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十一五”旅游产业所处的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在不断推进大旅游的同时,集中在行业内部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制约产业整体发展的“短板”。
实践和研究都表明,这些矛盾的成因错综复杂,既有法规、制度、体制因素导致的,也有自身发展和改革开放不够造成的。
在调查研究中,业内外的同志一致认为,中国旅游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都是改革开放的直接成果,中国旅游业曾经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列,中国旅游业也最早从事业转向产业,是较早实现自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新型产业,一代又一代的旅游工作者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决当前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思想、创新的行动,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
2007年的主要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7年要把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旅游行业要抓住“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战略机遇,自觉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2007年全国旅游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统筹协调、坚持重点推进,加强体制创新、加强宣传促销、加强法规建设、加强公共职能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推动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2007年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入境旅游人数达1.29亿人次,增长4%;入境过夜游客达5360万人次,增长8%;外国人达2400万人次,增长9%。
旅游外汇收入达370亿美元,增长10%。
国内旅游达15亿人次,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达6820亿元,增长10%。
旅游业总收入达10000亿元左右,增长10%。
出境旅游达3740万人次,增长10%。
新增旅游直接就业50万人。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进一步发挥旅游产业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国旅游行业要积极投身于这一伟大实践。
1.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各级旅游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1号文件关于特别要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要求,围绕“中国和谐城乡游”这一主题,不断推进乡村旅游深入发展。
今年将启动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即在全国推出100个特色县、1000个特色乡、10000个特色村。
各地要结合实际,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尊重农民和农户意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产品内涵,加强宣传促销,加强市场引导,加强指导和培训,使乡村旅游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