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芦花荡【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2.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了解小说的特征。
3.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揣摩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4.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
【能力目标】1.紧扣小说特点,从情节、环境、人物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2.通过佳作欣赏和延伸拓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开展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情感目标】1.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
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3.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4.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1.学会分析一般小说的方法。
2.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探究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想】1.快速阅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2.教学时数:2课时◆教师准备①对作者孙犁及白洋淀的情况应有详细了解。
②复印该篇文章作者孙犁的另一名篇《荷花淀》。
◆学生准备③浏览有关白洋淀的资料,形成对该地区的基本认识。
④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课文下注词语。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白洋淀”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
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
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
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2.孙犁与“荷花淀派”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河北安平县人。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其笔调明丽流畅,文风秀雅、隽永,人物形象鲜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代表这种风格的,是作者的名篇《荷花淀》。
1945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流派被评论界称为“荷花淀派”。
其代表作家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3.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
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①人物要素: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②情节要素: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③环境要素: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主要内容: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地点:白洋淀地区;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儿——交通员(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勇敢的姐妹。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
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
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2.环境描写--《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那是一片如诗如画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月明风清的芦花荡;那是一片静谧安宁的芦花荡;那是一片斗志昂扬的芦花荡;作者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分析】A、“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B、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
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C、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种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得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着作者沉沉的情怀。
★★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②“这是冀中区的女孩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
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
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
她们长大成人了。
”(第13段)【分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
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
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③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芦苇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吧。
)④月明风轻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很轻快,很潇洒。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颇有些苏东坡的意味了。
)......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致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
俗话说“景随情移”,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总之:《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同学们以前学过课文,还有没有写水乡月色的句子。
《社戏》中描写江南水乡夜景的句子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映入平羌江水流。
”★★穿插: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曾在《黄鹂》一文中这样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
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因此,他不是正面地描写刀光剑影,而是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漫天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的蒲苇,清香四溢的荷花,点染白洋淀人民新生活的欢乐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
文笔清新自然,婉约韵致。
抗日战争是如此残酷,为什么要把如此残酷的战争置于这种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来描写呢?这跟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哲学是分不开的。
“人生在世,有幸福,有欢乐,也有孤独,有彷徨,有无奈,但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是一味的宣泄,还是含蓄的倾吐?是悲愤的控诉,还是从容的讲叙?是沉溺于旧时的伤痛,还是乐观的面对新生?我想,孙犁,选择的是后者。
老师希望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日子里,也应当用这种“笑谈从容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风雨变幻”。
3.感知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的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这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手法是——人物的对话描写。
(外貌、动作、心理)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核心是自信自尊。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战争的人民性问题)老头子实际上成千上万的抗日军民的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义在于表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三、分角色朗读,品味人物对话。
孙犁先生十分推崇《水浒》和《红楼梦》这两部小说,说这两小说的人物对话读起来“叫人就像看见了说话人的神情,听见了说话人的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