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招教 课程知识点总结

招教 课程知识点总结


必修
选修(以学生为本、国家课程的补充)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第六节 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 主要模式
泰勒目标模式、斯腾豪斯过程模式 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注重目标的重要性
二 课程实施
课程的开发是连续不断 的研究课程
1 课程表的安排原则----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性 2 三种取向
一 课程概述
二 课程分类
1 固有属性: 学科课程---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 六艺:礼、御、乐、射、书、数 活动课程---杜威,经验课程 2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必修,关心荣誉(相关---、核心---核心问题、学科、融合---内在、 广域---相邻) 3 学生选课的自主性: 必修:共性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选修:个性,校本,来源于 1922 年壬戌学制 4 管理层次: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5 课程任务 基础性,拓展性,研究型 基础性:三基:读写算,2 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拓展课程:拓展知识与能力 研究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能力 6 表现形式: 显性,隐性 隐性:物管治理(物质性隐性课程--建筑,环境,观念性隐性----校风,制度性
-1-
--规章,制度,心理性--人际关系) 三、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学生中心---杜威----经验中心(主动作业,经验论,心理顺序论) 学科中心---结构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 社会中心课程论
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 概述 二 教育目的---总体的、高概括性的、不具体 课程目标---具体的、可以付诸实现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 的 3 标,陪客叫) 三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生、社会、知识 四 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
二 课程标准
1 概念---没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教学、编书直接依据。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2 设计原则---达到最基本的要求,不是最高要求 3 课程标准的功能---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三 教材
1 内容---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 形式----印刷品/音响制品 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忠实取向----设计好不能改变 ----相互调适取向---可以变动 ----创生取向---共同创生新的教育经验
第七节 课程评价
1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起点,又是终点。 -5-
课程本身+学生学业 2 主要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评价之父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利文-关注预期和非预期结果 ---CIPP 评价模式---背书过程--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 成果评价 ---CSE 评价过程---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总结性 3 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征 淡化甄别+选拔 重视个体差异 强调质性,定性+定量 互动,自评+他评 终结性+形成性
加以区分,2 个依据不一样 教材是教师进行上课的基本依据。 2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课时(科适)理综(理纵)裸脚) a 科学性+思想性
-3-
b 内容的基础性+适用性 c 知识逻辑+教学法统一 d 理论+实践统一 e 编排有利于学习 f 纵+横
第四节 课程结构
2 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九年一贯制---小学---综合课程为主
第八节 课程资源
一 内涵
1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 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 2 校内资源/校外资源
----素材性资源----知识,技能,经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条件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场地,设备等。 a 课程标准+科书是课程资源的基本特殊的资源。
-6-
b 最重要的是教师资源。 c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 d 学生即是资源的消费者,又是开发者。
----初中---分科+综合为主 -----高中----分科为主---分学制管理 -----小学至高中----都有综合实践课程,高中以分科为主,并不代 表没有。必修课 综合实践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 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4-
第五节 课程管理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第三节 课程内容
我国中小学课程内容构成---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教材----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一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 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课程计划构成---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 年编制、学周安排、考试考查制度、实施要求(标红为基本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