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名) 原型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幻想—概念:与生活愿望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中性词)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形式:科学幻想(进步意义、可能实现),理性(与现实联系可实现),
空想(与现实违背,不能实现,需要克服)
教学中怎么培养学生想象力:(简,重)
(简选) 影响遗忘的因素—>学习材料性质; 学习材料位置:系列位置效应(开头和末尾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学习达到能背诵后在继续学)
学习程度达150%、过度学习50%学习效果最好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重要性 时间、方法、情绪和动机 遗忘的原因(理论)—>消退说:记忆痕迹逐渐衰弱至消失
机能主义心理学—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观点:研究意识的机能(作用);提出“意识流”,认为意识是持续不断、川流不息
行为主义心理学—人物:华生,《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第一势力) 观点:研究行为 方法:反对内省,实验方法 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 (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依据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简论,重)
1)复习时机得当:及时、合理分配时间、间隔复习、循环复习 2)复习方法合理:分散与集中复习结合、方法多样、多种感官参与、回忆与反复识记结合 3)复习次数适宜:内容数量适当、适当过度学习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3.想象
3.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背景:亚里士多德 《论灵魂》 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心理学独立: 1879 德国 冯特 (科学)心理学之父 (创始、奠基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西方主要心理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人物:冯特、铁钦纳 观点:主张研究意识的构成元素(感觉想象等) 方法:实验内省法
科学概念的掌握:(简,3级)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选(变式:改变事物的非本质特征,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教学方式)
思维的一般过程:
分析与综合—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分解为各部分、各属性。
社会知觉:社会刻板印象(群体特征归属每个人,无视个体差异) 晕轮效应(某人有某特征时,对其他特征相似判断;一白遮百丑) 首因效应(最初效应;第一印象) 近因效应(新近获得信息影响最大;最近效应) 投射效应(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
错觉—概念:对事物必然产生的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知觉的特殊情况。 (错误的知觉,不可克服)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简论)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人物,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准备、周密计划、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写观察报告、日记、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良好观察品质。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如灵感)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创作程度:再造性思维(常规习惯性)、创造性思维(人类思维高级形式) (5)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概念—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填) 属性:内涵(本质特征)、外延(范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所包括的外延就越小。 种类:1)根据抽象与概括程度:具体概念(外在表面)、抽象概念(内在本质) 2)根据数量及相互关系:合取(同时存在)、析取(不同标准,好孩子)、关系(相互关系) 3)根据概念形成途径:前科学概念(日常)、科学概念(教学中,定义等) 结构:名称、定义、属性、例证 概念学习:概念获得、概念运用
(3)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程度:外显记忆(主动收集经验)、內显记忆(已有经验自动表现)
(4)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陈述性记忆(what,事实事件)、程序性记忆(how)
பைடு நூலகம்
记忆过程:识记—编码;第一个基本环节;分类—>有无目的性:有意识记、无意识记 材料和方法:机械识记、意义识记(理解)
保持—存储;第二个环节; (重)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遗忘曲线: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负加速,一定程度不再遗忘
格式塔心理学—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完形心理学) 观点:研究意识的整体(Gastalt整体完形),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
精神分析心理学—人物:弗洛伊德 (第二势力) 观点:起源于精神病人研究,研究无意识(潜意识)、人的异常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第三势力) 观点:研究人格,人性本善;人都有实现自我的需要(成长和发展)
言语—概念: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属心理现象。 语言—概念:符号系统,属社会现象,如英语等。
言语种类—外部言语—>口头(对话:聊天座谈;独白:报告、演讲);书面
(单)
内部言语—>自言自语、自问自答,或不出声
思维—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选) 特点:间接性(对感官不能直接把握和不在眼前的事物的把握;第二天看到地面湿了,下过雨)
神经元—种类: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联络神经元(中间) 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四叶(额叶:动;顶叶:感;枕叶:视;颞叶:听)
大脑两半球:不对称(左:右半躯体;抽象逻辑思维、言语中枢) (右:左半躯体;形象思维、高度空间直觉)
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脊、植物神经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弧:反射的生理结构。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简)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定势是指重复操作引发的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心向。
思维—种类:(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直观动作思维(实际动作)、 具体形象思维(直观形象表象)、 抽象逻辑思维(词为中介,人类思维典型形式, 人类思维区别与动物思维的特征)
(选)
(暗适应:明到暗,30min,感受性上升,阈限下;
明适应:暗到明,5min,感受性下降,)
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先后)
感觉后效:正后像(前后一样)、负后像(前后不一样)
彩色视觉一般是负后像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
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红色热烈。。)
知觉规律(特征)—选择性:自动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
观察:人的有目的、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知觉的高级形式,思维的知觉 观察力:知觉能力
感觉种类—外部:视、听、嗅、味、肤觉 内部:机体觉(内脏)、平衡觉(姿势,晕车)、运动觉(关节肌肉)
知觉种类—物体知觉:空间、时间、运动—>真动; 似动:动景(电影、动画片、霓虹灯) 诱导(月动云静) 自主(暗室内静止的烟头光点在动) 运动后效(瀑布)
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的对后影响)、倒摄抑制(后对前) 单一抑制、双重抑制(前摄和后摄都有)
压抑说(动机):弗洛伊德,情绪压抑作用引起的主动遗忘 情绪紧张引起(考试)
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话到嘴边现象;缺乏提取线索 同化说:奥苏贝尔;记住轮廓,忘记细节;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
再现—提取;记忆的第三个环节; 再认:再度呈现(选择题时);回忆:事物不在面前重新呈现(问答题)
影响因素:(客观)刺激物绝对强度、独特性,对象背景差别性、活动性
(主观)知觉目的、已有体验,动机爱好、情绪
理解性:知识经验为基础,再加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整体性:根据知识经验,把各部分属性综合,整体把握事物;
恒常性:事物本身不变,知觉条件变化,知觉映像相对不变;
大小、形状、颜色、亮度、声音
概括性(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抽取概括;事物朱家的联系概括,得出内在联系)
品质:广阔性(思路开阔,面面俱到);深刻性(深入思考,一针见血)
独立性(不受别人影响不盲从);批判性(客观看待、评价自己和他人)
灵活性(随机应变);
敏捷性(迅速正确)
逻辑性和严谨性(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
2.记忆(1级)
记忆的品质:敏捷性(速度)、持久性(保持时间)、准确性、准备性(提取应用,前面三种综合体现) 记忆的分类:(选)
(1) 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 根据内容与对象:形象记忆(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情境记忆(亲身经历,有时空关系) 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知识类的,概念公式等) 情绪记忆(曾体验过的情绪,紧张害怕等,十年怕井绳) 动作记忆(做过的运动动作)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
(“注意”:不是心理过程,而是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内在动力)需要、信念理想
个性心理特征:(最稳定)能力、性格、气质(个性心理特征差异表现)
2.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布洛卡(选) 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结构:树突、细胞体、轴突
罗杰斯心理治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
认知心理学—人物:皮亚杰 诞生标志:1967 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观点: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心理学,加涅)
二、认知发展与教育(1级)
1.感觉和知觉
概念—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选) 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认知的起点
知觉: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对直接作用在感觉器官事物的整体属性
种类:大小、形状和方向、时间、倾斜
感觉规律—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