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

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

从木兰之美看林语堂的完美女性观系部:中文与新闻传播系专业:涉外文秘班级:09涉外文秘一班学号:2009064130姓名:彭清2010年11月15日摘要作为中国新旧交替时代下的一名典型文人,林语堂的思想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融合,既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处世哲学和生存智慧,又受到了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的影响。

这种兼容并蓄的思想使林语堂对现代中国完美女性应有的品格有着独特的见解。

这种完美女性观在其代表作《京华烟云》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扛鼎之作,堪称中国三十年代的红楼,他在书中塑造了一位奇女子——姚木兰,一个融宝钗、黛玉、湘云为一体的完美结合体。

本文从姚木兰儒道兼容、中西互补的性格特点入手,具体解析林语堂笔下这位理想女子的美,并从中感悟出林雨堂先生的完美女性观。

本文通过对《京华烟云》中主人公姚木兰的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以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作为内心坚守,并拥有现代思想中自由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以道家自然逍遥的思想关注内心,利用儒家的道德操守和生存智慧面对生活,这就是林语堂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定义。

而姚木兰正是林语堂这种中体西用、儒道合一的女性观的集大成者,是作者心中女性的完人,而且对于理想中国人的品格塑造也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完美女性;中体西用;儒道结合目录摘要 (1)引言 (3)一、完美的化身——姚木兰 (3)(一)外在美 (3)1、容颜之美 (3)(二)内在美 (4)1、学识之美 (4)2、传统之美 (5)3、现代之美 (6)二、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概括——中体西用,儒道合一 (6)1.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完美女性观 (6)2.“西学东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 (7)3.林语堂完美女性观的内涵 (7)三、结论与启示 (7)参考文献 (8)引言自从《京华烟云》问世以来,就有很多人对姚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过研究,《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底蕴》一文的作者认为姚木兰身上体现了浓厚的宿命论情结,而朱红丹的《评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形象》一文中,则是从姚木兰性格世界中体现的世俗性、情性与母性、灵性入手,分析了姚木兰与众不同的性格与独一无二的人生,指出正是由于世俗性、情性与母性、灵性的相互影响、制约和调和,才造就了姚木兰美满、完满、丰满的一生。

而现在,我决定通过研究姚木兰的这一完美形象,来更深入的探知林语堂先生的完美女性观。

《京华烟云》这部作品写了曾、姚、牛,京城三大望族从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之乱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和兴衰沉浮。

全书的人物设置以女性为主,全书将近九十个人物中,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形象,在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之中,作者塑造得最生动传神、最得意、最喜欢的莫过于三大望族之一的姚家的大小姐姚木兰了,可以说在她身上能看到众多红楼人物的影子,作者在这个宝钗、黛玉、湘云的统一体姚木兰的身上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品德,她拥有儒家的传统美德,又不缺乏道家的旷达洒脱与随缘任运,再加上她受过新式教育,所以她能够很快地接受西方的新思想新事物,这种种的种种几乎使她成为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可以说姚木兰这一形象是林语堂先生心中的理想女性的化身,而在她身上又可以看到作者自身的思想、人生观以及他的完美女性观,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也是作者理想的一种化身,怪不得林语堂先生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笔者认为,姚木兰在塑造上深受红楼影响,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宝钗、黛玉以及湘云的各种品德在她身上的投射,她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而且她身上体现了三种思想的融合和渗透,那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以及西方思想,因此,木兰既具有传统女人的“德、言、容、工”的美德,又具有道家的那种浑圆天成、顺应性情和天道、随缘任运、快乐自由、不嗟不叹的品质,还不乏西方的那种解放思想。

一、完美的化身——姚木兰(一)、外在美姚木兰是京城的奇女子。

她姿容秀雅,举止潇洒,两眼迷人,声调婉转娇弱,有一种神仙般的姿态。

可以说,她是林语堂心中完美的女子。

大概,也是很多男人心中完美的女子吧。

1、容颜之美。

小说中对木兰的美的描写是随着年龄、人生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的。

前三章描写了木兰小时候的美:“小时侯木兰还是一个身段儿单薄的孩子,以十岁论,长的不算大,眼睛发亮,头发乌黑,梳成一个辫子,垂在肩膀上,薄薄的夏季衣裳越发使她显得瘦小。

”“……桂姐见到木兰说:“这就是姚小姐呀?这孩子长得真漂亮。

无怪乎老爷急疯了似的找你,简直三天三夜没睡觉。

“”老太太见到了则说:“这么个漂亮孩子,真是眉清目秀,给我们曾家做个儿媳妇就好了!”在久别之后,曼娘见到木兰时:木兰变得太多,曼娘几乎认不出来,因为现在不但长了好多,而且比在山东时穿得华丽得多。

在曾府这种富贵之家,木兰显得庄严华贵,她的口音那么自然悦耳,态度那么从容愉快,正是北京的大家闺秀的样子。

而对木兰的容貌之美用浓墨重彩的极力渲染的则在于对婚礼上的木兰的描写。

“……新娘,为万众注目的中心,美如满月,以前没见过她的男男女女,见其美貌,都为之结舌。

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身段儿窈窕,令人目迷心荡。

正如我们形容美女的所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

’喜爱身材高一点儿的,觉得她够高,喜爱身材矮一点儿的,觉得她够矮,喜爱体型丰满一点儿的,觉得她够丰满,喜爱身体瘦削点儿的,觉得她够苗条。

身体各部分的配合比例均匀完美,竟至于此极。

”通过立夫的眼睛又刻画了木兰作为少妇之美,成熟,又不减少女时候的美丽。

这就是木兰,从小到大,甚至少妇,甚至到老,都是那么的美丽,独特,出众。

这几段的描写,将姚木兰的的整体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是极广泛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描写突出了木兰的眉目之美。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木兰的眼睛充满神采,透射出她性格中的活泼包容,更突出了她的才气和智慧。

(二)、内在美姚木兰出生于富商之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惠兰质心。

首先,严厉的母亲给了她世俗智慧,使她具有女人主要的美德: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而又善理家事。

同时受到了父亲的熏陶,继承了父亲豁达豪放、爱好自然的性格,成为一个有着儒家文化底蕴,有着庄周哲学思想,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新派的女孩”。

是一个儒道文化的集合体。

文章第六章中这样说道:“……若是把父母对木兰的影响分个界限的话,母亲给了她世俗的智慧,父亲给了她知识。

”其实,她父亲不仅仅给她知识,最重要的是给了她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

文中的姚木兰样样精通,谈吐诙谐,生活潇洒,随性,有着各种各样奇思妙想。

她的妙想就来自于她这样的家庭教育。

小说中的姚木兰,不仅是文化思想的幻想组合,而且也是中西文化思想的辩证统一。

1、学识之美木兰之美,不单是外表之美,更重要的是她的内在美。

木兰才华横溢,英气逼人。

身为道家女儿的姚木兰自然才学极高。

她识甲骨,通古玩,善诗书画,懂中医药,而且从小就敢于的同大人交流,自然的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书中第一章,姚家去避难需要一张公文时,年仅十岁的木兰忍不住建议去找正在得势的义和团保护。

得到了全家的肯定。

在书中第十八章为了劝导体仁时,木兰建议按照明人的小品尺牍,或是清人小简的风格写,要求摆脱答套,单刀直入,一针见血,不超过一百个字,木兰的一封是:“妹木兰鞠躬,承允自葡萄牙国寄下书信,今事如何?是否葡萄牙将易为香江牙?但不论葡萄牙,香江牙,甚至黑豆牙,但幸务易牙过于频数。

收到象牙纽扣,敬致谢意。

但独无一物孝敬慈亲,何故?连雨多日,天气转凉。

如能共此笔墨,乐何如之。

”短短数十言,幽默,精悍,而又一针见血。

小说中还有许多描写都反映了木兰的知识之广,才学之高的。

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夫。

”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

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

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使夫妻取得了一致。

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医药学方面也有广博的知识,从小就看许多医药书籍。

在曼娘说出平亚吃的药,木兰立刻能够推测出病症。

连如何将做花生汤的诀窍也来自医药书籍,足见其医药知识的不同一般。

2、传统之美就中国传统的文化而言,木兰也兼备了数千年来对国人影响最大的儒道两家的思想。

道家超然物外、洒脱逍遥的思想提升了木兰心灵上的修为和优雅的气度;而儒家对于女性道德的恪守和世俗的生存智慧使她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游刃有余,从容不迫。

木兰出生在清朝末年,有着姣好的面容,母亲可以说是典型的旧式女人,因此木兰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的儒家对女子的教育及女子应有的“四德”。

她(姚母)教给木兰女人主要的美德: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善理家事,以及育婴、烹饪、裁剪、缝纫等。

从小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成长,木兰就自然而然的拥有了传统女人所必有的美德:因小时候逃难与家人走失获曾家夫妇救助,她一直感恩,因此木兰向曾大官人、曾太太叫“爸爸”“妈妈”,叫曾家的儿子“大哥”,这就说明她知礼;她的绣花儿、绘的图样得到桂姐的当众赞美,她绣的花甚至连曼娘都不及;木兰做的花生汤连曾家老太太都赞不绝口;虽然心中对立夫有着隐约的爱恋却仍然听从父母之命嫁给荪亚……一切的一切,都是木兰性格中儒家思想的表现。

以至于后来嫁到曾家,这更是一个讲求儒家传统的家庭,严格遵守儒家传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生活,在她身上有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关于传统之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接受命运,接受男性心理的妻妾共存的思想。

林语堂不反对纳妾,所以木兰也被塑造成纳妾的支撑者,甚至支撑丈夫纳妾:“在她看来,一个做妻子的若没有一个妾,斯文而精美,事事辅助本身,就如同皇太子缺乏一个觊觎王位的人在旁,一样乏味,若是有一个…副妻子‟,就如同总统职位之外有一个副总统,这个总统的职位就听来更好听,也越发值得去做了。

”但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她的想法改变了,而这也许只是她的一时之念,但在当时那种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木兰的这种想法是很符合男性的审美观的,因此也可以将其归入木兰的传统之美里。

木兰还具备包容和大度的胸襟。

在得知荪亚喜欢上了女学生曹丽华时,她并没有发怒,而是冷静的分析自己所处的境地,根据情形来妥善的处理问题。

她全面地分析现状,并为婚姻,为迎合丈夫在自己的形象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变。

她也向自己的父亲寻求帮助,主动面对曹丽华,把婚姻从触礁的危险中顺利拉了出来。

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木兰既考虑了自身的因素,也充分考虑了曹丽华的心理、处境。

通过木兰的巧妙处理方式,最终化解了这场婚姻危机。

最后木兰的传统之美中是她的情性和母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