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练习:第一部分+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练习:第一部分+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四)P119]
(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广西桂林检测)下左图为澳大利亚某著名花岗岩景观图(岩石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脱落),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完成1~2题。

1.左图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
A.甲B.乙
C.丙D.丁
2.右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1.B 2.B[第1题,左图中的岩石呈球状风化,球状风化是花岗岩的特征。

图中
岩浆火山喷发形成的丁是喷出岩,D错。

乙没有喷出地表,是侵入岩,即花岗岩,B对。

甲是沉积物堆积形成的,是沉积岩,A错。

丙是变质岩,C错。

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的岩石类型,形成丙岩石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数字②,B对。

①是外力作用,③是固结成岩作用,④是冷却凝固作用,A、C、D错。

]
(2019·试题调研)“泥火山”指泥浆和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堆积而成的锥形丘或盆穴丘,丘的尖端常有凹陷,并由此间断地喷出泥浆与气体,在新疆天山北麓分布着众多“泥火山”,喷发出的黏稠泥浆温度比当地气温低,略带油气味,不时冒出几个气泡。

图1为新疆天山北麓“泥火山”分布图,图2为“泥火山”景观图,据此完成3~5题。

3.新疆天山北麓“泥火山”众多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交界处
B.冰川侵蚀强烈
C.背斜和断裂构造发育
D.流水侵蚀强烈
4.“泥火山”喷出的气体源自()
A.沉积岩层B.变质岩层
C.侵入岩层D.喷出岩层
5.独山子附近“泥火山”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A.冰川侵蚀—岩层外露—岩层断裂—泥浆喷出—冰川堆积
B.地壳挤压—地层凹陷—岩层断裂—泥浆喷出—流水堆积
C.地壳抬升—岩层断裂—地层隆起—泥浆喷出—冰川堆积
D.地壳挤压—地层隆起—岩层断裂—泥浆喷出—流水堆积
解析:3.C 4.A 5.D[第3题,天山位于亚欧板块内部,A错;冰川、流水侵蚀强烈可以形成谷地,属于侵蚀地貌,而“泥火山”是泥浆堆积而成的锥形丘或盆穴丘,属于堆积地貌,B、D错;“泥火山”喷发出的黏稠泥浆来自地下深处,因为背斜顶部和断层处岩层破碎,地下的泥浆和气体极易沿着这些岩层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C对。

第4题,“泥火山”喷发出的黏稠泥浆略带油气味,而油气资源一般形成并分布于沉积岩中;变质岩和岩浆岩形成过程中不会产生油气。

选A。

第5题,结合上面两题分析,天山北麓“泥火山”是黏稠泥浆沿着背斜顶部和断层的薄弱处涌出形成的,“泥火山”形成的地质过程应是先形成背斜和断层,后出现泥浆涌出,泥浆中含有大量的水,在流水作用下,泥浆堆积形成“泥火山”。

背斜和断层的形成过程是地壳挤压—地层隆起—岩层断裂。

选D。

]
(2019·安徽合肥二模)蛇曲是在河流作用下形成的像蛇一样弯曲的地貌景观,它通常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

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西省延川县也有规模宏大的蛇曲群。

该地有多条东西向断裂发育,河流南北两侧植被差异明显。

下图示意延川县附近黄河某段蛇曲群。

据此完成6~8题。

6.伏义河村是图示区域为数不多的村庄之一,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冬暖夏凉,气温适宜
B.降水稀少,光照充足
C.港阔水深,航运便利
D.地势较缓,水源丰富
解析:D[图示村庄位于等高线较稀疏处,地势较缓,同时接近河流而水源丰富。

]
7.延川县黄河蛇曲群的形成过程是()
①岩层东西向断裂发育②河流沿裂隙侵蚀形成河湾③地壳受内力作用抬升④河流下切侵蚀使河床下降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D.③④①②
解析:A[依据“通常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可判断应先在黄土高原表面形成河流,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而形成;注意图中信息“有多条东西向断裂发育”,则河流是在断裂处发育而成;故形成过程为①②③④。

]
8.图中甲地比河对岸植被茂密,因为甲地()
A.水源丰富B.光照充足
C.蒸发较少D.土层较厚
解析:C[该地位于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植被长势受水分影响较大。

由等高线可知,甲位于背阴坡而蒸发较少,而河对岸位于向阳坡而蒸发强。

]
(2019·赣湘粤三省六校4月联考)河流某些特征常常受自身某些要素的改变而相应变化。

下图是某河流中游连续三个河段(河段长约50千米)测量的河床平均海拔和平均宽度在过去10万年间的变化图,箭头表示变化方向。

读图完成9~11题。

9.三个测点从上游到下游的排序是()
A.甲乙丙B.乙甲丙
C.甲丙乙D.丙甲乙
解析:D[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图中丙海拔最高、乙海拔最低,则D正确。

] 10.乙河段河床特征变化的原因是()
A.洪水泛滥导致河床变宽
B.流水下蚀导致河床变高
C.溯源侵蚀导致河段变浅
D.流水沉积导致河床变高
解析:D[乙处位于河流下游,河床海拔升高,宽度变宽,则可能是流水沉积、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即D正确。

]
11.据图可以推知,近10万年来丙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是()
A.结冰期由短到长B.径流量由大到小
C.水流的速度由快变慢D.河流含沙量由小到大
解析:C[图示丙河段海拔最高,应位于甲河段上游;图示近10万年来,丙甲段河流落差变小,则流速变慢,即C正确。

结冰期、径流量与区域气候关系密切,材料不能体现其变化;河流含沙量与区域气候、植被、土壤等相关,材料也不能体现。

]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2.(2020·福建厦门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陕西省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图Ⅰ示意该县部分地区地形分布。

县城北侧的城隍庙(图Ⅱ)建在长安河的江心洲上。

历史上,该县城及周边地区常遭洪水袭击。

1926年7月,该县大雨连绵七天七夜,老城区东城墙被冲塌数处,致使民房和良田被淹,损失惨重,而城隍庙却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高达数米。

(1)分析宁陕县城易遭洪水袭击的原因。

(6分)
(2)绘制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图Ⅱ中西河道的剖面示意图(含水位线及河床地形)。

(4分)
(3)解释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西河道东、西两侧水位差异明显的原因。

(8分)
(4)指出1926年7月洪灾发生时江心洲两侧的东、西河道中水量较小的河道,并说明判断理由。

(6分)
解析:(1)可从来水多(降水多且集中)、快(地势落差大而汇水快),以及排水慢(地势低平)的角度分析。

(2)从河流形态上看,西侧为凹岸、东侧为凸岸,则河床东浅西深;“老城区东城墙被冲塌数处”“城隍庙却安然无恙”“东、西两侧水位差异高达数米”,说明水位西侧高、东侧低。

(3)凹岸处来水补充快、多而水位高。

(4)水量与河宽、河床深度呈正相关。

答案:(1)所在区域(位于秦岭南麓),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汇水速度快;县城地势低洼,且多条河流在此交汇。

(2)
(3)降雨量大且历时长,长安河流量大,河道弯曲度大;东侧为凸岸,西侧为凹岸;与东侧相比,西侧流速较快,水位迅速上涨,明显高于东侧;
(4)东河道。

理由:东河道较窄;东河道(位于凸岸)水深较浅;城隍庙未受洪水影响,说明东河道水位较低。

13.(2020·河南新乡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板块运动引起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原或盆地,在隆起的高原上,通过流水不断侵蚀和搬运,导致河谷发育,随着流水下切、侧蚀,河谷不断加深、展宽。

下图为某河谷地形图,图中T1、T2、T3、T4是不同地质时期流水沉积的鹅卵石。

(1)说明图中鹅卵石的形成过程。

(8分)
(2)推测河流T4以上剖面没有鹅卵石分布可能的原因。

(8分)
(3)列举该河谷“V”型剖面原先所属的岩土层消失后在河流中下游形成的地貌。

(6分)
解析:(1)其过程如下:先有较大的石块进入河流中,经流水作用变为较圆的鹅卵石形状,最后河流流速慢,鹅卵石堆积下来。

(2)可从没有鹅卵石这种物质而无法堆积,或堆积后被侵蚀破坏的角度分析。

(3)本问题含义是该处岩层被侵蚀后,物质被河水搬运到河流中下游,能形成什么地貌。

河流中下游因流速变慢而形成河流堆积地貌。

答案:(1)河流上游两侧山坡的岩石风化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石块;石块随流水进入河流;石块在流水搬运途中相互摩擦并受流水长期的磨蚀,棱角逐渐消失形成鹅卵石:当流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时,鹅卵石便沉积下来。

(2)有两种可能性:在图中的河谷形成之前,该地区为非沉积区,没有鹅卵石沉积;在图中的河谷形成之前,该地区的沉积物中没有鹅卵石;该山谷的河流以侧蚀、下蚀为主,随着河流侧蚀,上部的河谷展宽,原有的鹅卵石沉积区被侵蚀而不复存在。

(3)冲积扇、河流沿岸平原、沙洲、河漫滩、河口三角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