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之地壳运动规律
聚焦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其 中沉积岩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保存生物化 石。三类岩石及岩浆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要想正确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必须 理清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的方向: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 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 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 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例 3 : (2014·湖北八市高三三月联考 ) 图 2 是我国某 石灰岩分布广泛地区的等高线图,图 2 中 A 河流被称 为“白水河”,人们发现这条河流的底部呈乳白色; 而B河流被称为“黑水河”,人们发现这条河流的底 部沉积了大量黑色的淤泥。图1是图2中M处天然形成 的碳酸钙沉积作用形成的水池,并且还在不断地增 多和长大,科学术语被称为“钙化池”,钙化池光 滑平整,水平如镜,清澈见底。据此回答 (1) ~ (3) 题。
典型地区
以冰川的侵蚀、沉积作用为 高寒区 青藏高原 主,物理风化强盛 陆地河流与海浪相互作用, 滨海区 珠江三角洲 海浪侵蚀和沉积为主
地势高 以侵蚀作用为主 地势低 以堆积作用为主 黄土高原、云 贵高原 华北平原
分析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形成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 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 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 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2.关于图示地区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分析,正 确的是( B ) A.褶皱的形成晚于断层的形成 B.水平岩层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 C.沉积物的形成早于喷出岩的形成 D.岩浆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的形成
解析:褶皱的形成早于断层的形成,后来地壳下 降,在上面又有新的沉积物,形成沉积岩,因而 水平岩层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沉积物的 形成晚于喷出岩的形成;岩浆岩的形成晚于沉积 岩的形成。
(3)雅鲁藏布江谷地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的分界线,珠穆朗玛峰位于印度洋板块。 (4)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 界上,是两个板块彼此分离形成的,其面积会越 来越大;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 边界上,面积会越来越小。
聚焦点三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它们每时每刻都在雕塑着地表。 其相互关系如图示:
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外力 类型
影响因素 分析
干燥地区以物理风化为主;潮 风化 温度、水、生物等 湿地区以化学风化为主;植被 茂密的地区以生物风化为主 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外力 外力、物质(地表岩石 侵蚀 (强度、持续时间);被侵蚀物 及其风化物)等 质(质地、有无植被保护等) 外力、物质(风化或侵 外力大于被搬运物质的重量, 搬运 蚀作用的产物)、地形 由高到低的地形有利于物质搬 等 运 外力小于被搬运物质的重量, 沉积 外力、物质、地形等 低洼地区有利于物质沉积
(2013·浙江卷,5)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 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题。
例 1 : (2014·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高三二模 ) 位 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 (下图左),是一块 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 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 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1)~(2)题。
(1)上面右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 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 (3) 题,依据题意,黄色的泥土主要来 自于流水所经的山地,降水越多,流水所带来的黄 色泥土越多,黄色沉积就厚,白色碳酸钙沉积就薄; 黄土的颗粒越大,说明降水强度越大,白色与黄色 相间分布,厚薄不一,说明这里降水不均匀,而西 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均匀出现厚薄不一现象 可能性小。
【技巧点拨】分析外力作用塑造地貌的思路方法
【技巧点拨】六大板块图的常考区域 (1)属于亚欧大陆的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却属于 印度洋板块。与阿拉伯半岛相邻的非洲板块朝北运动, 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形成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 (2)南极洲板块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最北几乎达 到了北回归线,这意味着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 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而安第斯山脉则是南极 洲板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 岗岩体被侵蚀形成的。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形成花 岗岩,然后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和侵蚀。
(2013·上海卷,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 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 一种形态。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 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思路点拨】第 (1) 题,此问注意审题,“砾石 滩”,河滩不会在河流的源头,入海口流速慢,堆 积主要是颗粒细小的沉积物,颗粒大的砾石堆积也 不会在入海口,根据河流在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 原理,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凸岸。第(2)题,图中使 砾石变圆是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石笋是流水堆积, 冰斗是冰川侵蚀搬运,风蚀蘑菇是风力的侵蚀,花 岗岩风化球属于风化地貌。
(3) 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 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 其中能反应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D )
【思路点拨】第 (3)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砾石有 大有小,且直径在 9cm左右的砾石较多,所占比重最 大,而比其直径大一倍左右即直径在 17cm 以上的砾 石所占比重很小。
(1)图中M处钙化池形成的碳酸钙来源于( A ) A.A河流 B.B河流 C.C山脊 D.D河流
【解析】第 (1) 题,黑水河的河床多属岩浆岩类的 玄武岩,呈青黑色,白水河的河床、台地都由沉积 岩类的石灰石碎块组成,呈灰白色,清泉从石上流 过,也呈现出白色,于是被人们称作“白水河”, 石灰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因此图中 M 处钙化池形 成的碳酸钙来源于A河。
B (1)巴基斯坦多地震,这是因为当地位于( A.地壳较薄的地区 B.地壳比较薄弱的地区 C.地形崎岖多山地的地区 D.板块张裂地区
)
【解析】第 (1) 题,巴基斯坦位于地中海—喜马拉 雅山地震带上,从地理构造来说处于印度洋板块和 亚欧板块交界的挤压地带,地壳比较薄弱 ( 不能说 地壳较薄 ) ,造成地震多发;地形崎岖多山与多地 震没有必然联系。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各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①处岩石与②处岩石相接触,使②处岩石变质 B.②处岩石因高温高压而形成 C.③处岩石埋藏较浅,易变质 D.④处岩石具有气孔构造 解析:①处岩石与②处岩石相接触,②处是地球 内部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使①处岩石变质; ②处岩石因温度降低,冷却凝固而形成;③处是 后来形成的沉积岩,温度低,不易变质;④处岩 石是岩浆喷出地表迅速冷却而形成的火山岩,岩 浆中气体跑出,因而形成的岩石具有气孔构造。
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特定时间、 特定区域则是以某种作用为主;而且在不同的自然环 境下,主导的外力作用不同。 地区 主要的外力作用 典型地区
以物理风化和风的侵蚀、搬 准噶尔盆地的 干旱区 运、沉积作用为主 风蚀城堡 湿润区 以化学风化和流水的侵蚀、 成都平原 搬运、沉积作用为主
地区
主要的外力作用
2 .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 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析 第 1 题,大理岩一种变质岩,因在云南省 大理县盛产这种岩石而得名,它是在高温高压条 件下由石灰岩变质形成的。第 2 题,洋中脊处新 的洋壳是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的新的岩浆岩。 答案 1.C 2.C
地 质 构 造 与 构 造 地 貌
例2:(2014·湖南省湘潭市高三一模)据中国地震台网 测定, 2013 年 9 月 24 日 19 时 29 分在巴基斯坦发生 7.8 级 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为27.5°N,65.6°E。地 震发生时,在震中西南约500千米的瓜达尔地区海岸外 约600米的阿拉伯海中出现一个盾状小岛。据推测,这 座小岛会在一个星期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消失。根据材 料回答(1)~(2)题。
(2)从钙化池的形成中,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B ) ①池的外边缘流速较池内小 ②池的外边缘较池内流速大 ③池内沉积作用快于池的边缘 ④池的边缘沉积作用快于池内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 (2) 题,池的外边缘为凸起部分层,流 水流速加快,水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降解并逸出,在 凸起处发生碳酸钙沉积,形成边坝,所以池的边缘 比池内流速大,沉积快。
【技巧点拨】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复习中要重点掌握岩层新老的判断:(1)沉积
岩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越接近地表的岩层年 龄越新;(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 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 于其所在的岩层;(3)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 浆岩;(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 的地质年龄越小。
(2) 此次地震发生时,出现了“盾状小岛”,这表 明( A ) A.此次地震中地球内能释放带呈东北—西南走向 B.该岛是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而形成 C.该岛是火山喷发、岩浆冷凝形成 D.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很小
【解析】第(2)题,据题可知凭空出现的该岛位于地 震震中的西南方向,震中在其东北,所以此次内能 释放呈东北—西南走向。由于该岛与地震震中相隔 数百公里,所以小岛不可能是由海床 ( 或岩层 ) 抬升 或沉降引起的;有可能就是泥浆与岩屑随意被困在 海底沉积岩层下的甲烷散逸喷射堆积而成;小岛的 出现说明地震对地表形态影响很大。
大陆、洋盆、山脉、 构造 明显反映地质构造的 大盆地、大平原、 地貌 地貌 山脊、裂谷、陡崖、 块状山
对以上概念需把握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1.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动力; 2.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形式;(过程) 3.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成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 动的结果; 4.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的反映。(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