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广西南宁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第I卷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

然而管仲却提岀"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

(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

”)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

(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 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

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

郭氏认为:“他是肯立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而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

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而。

因而在生产方而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

”(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

富者靡之,贫者为之”。

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

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一一“雕卵然后浦之,雕橈然后継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

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一一“英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

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

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

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英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

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

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左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的美国、徳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疋出低谷。

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有这样的智葱,确实是让人惊叹的。

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

(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管仲的经济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1999年国务院决泄增加公民的假期时间,'‘五一”"十一”长假的岀现大大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B.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四万亿元,大搞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设,纾解了四千万失业者的洪流,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泄。

C.近些年,一些富二代在网络微博中比拼自己拥有的奢侈品,如爼牌包、限量版跑车等,更有甚者以百元钞票卷烟,这些现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D.2014年,苹果公司iphone6, iphoneG plus两款手机首日预左达400万部,为其代工的富士康公司100条生产线加班加点,出货量仍供不应求。

2.下列关于管仲提倡箸侈享乐的理解和分析,番令黒实啟禺的一项是(3分)()A.管仲提倡奢侈是故意迷惑人们,他的实际意图是:富裕的人不断消费,这样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做:人人不消费,会使商品流通减少,妨碍生产营利活动。

B.管仲反对节.约,提倡奢侈享受,他是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奢侈堪比国君。

据孔子及古籍的说法, 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

C.郭沫若的《侈靡篇的研究》较中肯地评价了管仲崇尚奢侈的观点:肯左了他以大量消费来促进大量生产的独到,也指出他忽视指导生产、改进技术的缺点。

D.管仲是成熟的政.治家。

他认为在灾荒年头,•人民无业可作,国家大兴上木,尤其是雇用赤贫者,主要是为促进人民就业,平衡经济,并不仅仅是为了享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巫斤帥.勺二现是(3分)()A.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说明奢侈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节俭是长期短缺经济的产物,当今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

B.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而管仲所认为的“俭则伤事”也有一圧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实际效用评判事物。

C.为了推行奢侈消费的观点,管仲甚至建议煮蛋前要先雕绘,烧柴前要先雕刻。

这个观点虽与传统道徳不符,但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值得后人广泛推广。

D.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美国和徳国采用了相似政策,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使经济走出了低谷。

二. 古代诗文阅读(49分)(一)课内文言文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火,何哉?与麻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 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 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火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务爱苴地,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夫六国与 秦皆诸侯,苴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又在六国下矣。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 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 哉!及仇讎已火,天下已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岀,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息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 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 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函:用木匝子装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6•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B.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7.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扎"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均有突岀贡献的八位作家的合称,他们分别是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B.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 析,很有气势。

他的政论文代表作《六国论》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原:原来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C.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先例 D.函梁君臣之首A.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系燕父子以组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而皆自于人欤?C.与嵐而不助五国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D.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苟以天下之大 A.赵尝五战于秦C.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代表。

他的散文《醉翁亭记》格调淸丽,意境优美,表现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二)课外文言文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

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

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

和献所俘旧港酋长。

帝大悦,爵赏有差。

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

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和大败苴众,擒祖义,献俘, 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

国王亚烈苦奈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

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

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

九年六月献俘于朝。

帝赦不诛,释归国。

是时,交耻已破火,郡县英地,诸邦益震酱,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

英前伪王子苏干刺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

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

帝大喜,费诸将七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遣使朝贡,辞还。

复命和等偕往,赐英君长。

十七年七月还。

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

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

比还,而成祖已晏驾。

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

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宣徳五年六月,帝以践陆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讣,而中国耗废亦不费。

自宣徳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

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踪迹:追踪探访B.多赍金币• •金币:钱币财物C・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 •邀劫:•邀人抢劫D.帝以践陆岁久践昨:登上帝位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英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颯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 因给赐英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