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主题练五 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doc

主题练五 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doc

主题练(五)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1.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B.强调理性思考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D.反对贵族专权解析据题干材料“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注重个人的主体地位,故选A项;古希腊哲学家强调理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的道德理念而非维护等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修养而非贵族专权,排除D项。

答案 A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平籴法”,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

这一措施()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导致了商品经济的停滞D.抑制了生产热情的提高解析题干中“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有利于确保农户的稳定,故A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平价收购、平价出售粮食,不会加重国家负担,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国家反对商业,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国家要防止农户破产,防止谷贱伤农,故D项错误。

答案 A3.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C.政府主导手段增多D.分类精准成效显著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从周代到宋代的各种救济方式,体现了政府的手段多样化,故选C项;材料中只是涉及周代、汉代及宋代,并不能历代延续,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不同地区不同的扶贫策略,排除B项;材料仅仅说明的是政府的救助方式并未说明其效果,排除D项。

答案 C4.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

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

这主要体现了()A.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说明历代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故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铸铁器、煮盐者”手工业者,没有涉及富商大贾与小农,故C项错误。

答案 D5.口分田是唐代均田制下的一种份地,下表为唐代某时期有关口分田的法令。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均田制加剧了贫富差距B.口分田的推行具有灵活性C.政府立法鼓励土地兼并D.口分田打击了地主利益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政府清楚地罗列了不同情况下口分田的处理方法,这表明口分田在推行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B项正确。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B6.黄宗羲认为要使民富必须“崇本抑末”。

所谓“崇本”,即“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所谓“抑末”,即“凡为佛、为巫、为优倡及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

这说明他主张()A.格物致知,提倡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C.限制君权,提倡君臣平等D.儒礼民本,反对鬼神享乐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即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凡为佛、为巫、为优倡及淫巧等不切于民用而货者”,应“一概痛绝之”,意思即反对鬼神享乐,故选D项;格物致知,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经世致用,指到实践中求真知,与材料表达意思不符,排除A项;题干无从体现手工业和商业的信息,排除B项;黄宗羲的确主张限制君权,提倡君臣平等,但与本题题意不符,排除C项。

答案 D7.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又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

这三大保险法旨在()A.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B.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C.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D.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解析解读题干可知,三大保险法的通过是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故选B项;现代保险制度建立于二战结束后,排除A项;保险制度的建立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项;保险法的颁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不能推动科技创新,排除D项。

答案 B8.20世纪30年代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向公众提出了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

罗斯福提出这一自由,意味着摆脱贫穷不再是个人的行为,这说明罗斯福()A.主张创新自由制度以活跃经济B.意在鼓励民众摆脱贫穷C.强调政府应承担社会保障责任D.唤醒人们自信推进改革解析通过题干中“摆脱贫穷不再是个人的行为”,可知罗斯福主张政府应该承担民众的社会保障责任,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述及创新自由制度问题,故A 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没有涉及摆脱贫穷的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述及的是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责,而不是民众的自信,故D项错误。

答案 C9.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

这些做法()A.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B.推动了福利制度建设C.体现了以工代赈思想D.证明了新政的可行性解析由材料“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可知政府出资鼓励人民参加各类工作,体现了以工代赈的思想,故选C项;“实现了充分就业”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社会救济而非社会福利,排除B项;材料强调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而非新政的可行性,排除D项。

答案 C10.罗斯福指出:1936年有1.5%的家庭的收入相当于全国47%的家庭的全部收入,少数人积聚了大量财富,而多数人处于依附和贫穷的状态,这样,国家的民主和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

为应对这一问题,罗斯福()A.注重推动社会保障立法B.致力于和外国进行关税战C.极力提高工人的工资D.重视社会养老制度的建立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认为贫富悬殊易导致社会不安全,为应对这一问题,要推动社会保障立法,维护社会稳定,故A项正确。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也属于社会保障体系,故排除。

答案 A11.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

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

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

为此,这些国家()A.完善社会福利制度B.开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D.发展知识经济增加社会财富解析材料强调“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因此要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故A项正确;B项是罗斯福新政,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缩小贫富差距无关,故C项错误;发展知识经济与缩小贫富差距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12.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

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

这反映出赫鲁晓夫的改革()A.重视物质利益原则B.注意扩大企业自主权C.试图消除城乡差别D.强调工农业协调发展解析据题干中“要整顿劳动报酬制度,使工作人员从个人收入出发去关心生产。

要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工人和职员的月工资提高30%,把集体农庄庄员的收入至少提高40%”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关注工人、职员、农民收入,故A项正确。

答案 A13.扶贫帮困、改善民生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追求。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进行分类定级,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

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

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票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古人在注重临时性救助的同时,也注重系统性扶持。

仍以宋代为例,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如每逢冬春时节,政府一般会向贫民赐钱、赐衣及赈粜,助其过冬和春耕;对于无力抚养子女的贫民,政府向其发放生育补贴;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政府也会免除其部分劳役。

——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在贫困及消除贫困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消除贫困问题的坚定领导力量,全体中国人民尤其农民群众是反贫困的主导力量;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实现反贫困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化是反贫困的基本战略。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开始指引中国农民的合作化建设,指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

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共同富裕”理念……后,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具体目标:即在几年内“使现在还存在的农村中一小部分缺粮户不再缺粮,除了专门经营经济作物的某些农户以外,统统变为余粮户或者自给户,使农村中没有了贫农,使全体农民达到中农和中农以上的生活水平”。

——黄承伟、刘欣《新中国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思想并分析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的反贫困思想的特点。

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今扶贫思想的现实价值。

答案(1)思想:综合考察与分类定级;政府救助为主,民间互助为辅;扶贫手段与方式多样化;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

原因: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农民容易贫困;受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2)特点: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的主导;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明确共同富裕的目标。

现实价值:精准扶贫,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扶贫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举,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贫困;注重调动民间力量,实行多样化扶贫;建立长效扶贫机制,防止贫困现象反复。

(任答三点)14.小人物的人生经历也可以反映社会大历史的变化,小人物历史的研究逐渐成为近几年历史学界研究的新方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从1958年始每天不落的记账,20多本家庭账册以平民角度记录下国家历史的巨变。

下表数据是从贺星允老人20多本家庭账册整理出来的。

——摘编自2018年12月28日《扬子晚报》根据材料找出相互关联的数据自拟题目进行历史的解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