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生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郭艳超【摘 要】:民生问题历来为我们党和政府所重视,其关系着人民的生存发展、国家政权的稳固及社会秩序的稳定。
民生问题属于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民生的社会保证的主要承担者是作为公共组织核心的政府组织,而民生社会服务内容则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收入差距也随之加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因此,本文着重从政府在保障民生的职能出发,在教育、就业、养老、医疗、购房及收入分配等六个关系人民基本生活的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对策,力求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会民生;政府组织;公共产品;对策研究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支撑。
各级政府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促发展与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
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改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民生的相关概念1.民生的内涵和其他领域一样,对民生定义的研究难以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观点。
学者何士青认为,民生就是指公民的生计、生存、生活,它以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为根本要求,以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安全等为构成要件—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安全是民生之盾。
学者陈成文、高小枚认为,“民生”是与“国计”(即国家发展)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
顾名思义,它是指人民的生活问题,具体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和享受权。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民生”概念细化为教育、就业等六大领域,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收入分配、住房、产品质量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方面,同时也是作为公共组织核心的政府的基本职能。
综合来看,本文中的民生比较倾向于关系人民生计、生存、生活的几个方面,如教育、就业、医疗、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方面。
2.民生涉及的基本内容学者崔青青认为民生问题,通俗地说,就是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学者刘勇认为,民生问题主要是老百姓的生活生存问题,就是有关国民的生机与生活问题, 表现为具体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的不和谐。
由此看出,各学者对民生基本内容的定义大同小异,即关系人民基本生活的利益方面成为摆在人民面前的难题。
如果这些基本的方面都得不到保障,人民的幸福又能从何谈起,中国人的“小康梦”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现阶段主要民生现状及问题1.我国的民生现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今年政府工作提出建议: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他强调,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强社会建设。
这是对我们政府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同时也折射出当前民生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瞻目的成就,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但是,中国现在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很不正常。
全国居民低收入者以及中低收入者约占全部居民的80%多,中等收入者只占全部居民的10%~15%,出现了不到20%的人掌握着社会80%多的财富的局面,贫富差距悬殊。
这样的社会结构不是健康的结构,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安全的社会局面。
因此,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橄榄型的结构。
此外,还采取了诸多措施来保障和改善民生,如: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以及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然而,相对于我国GDP年年大幅增长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言,相对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始终滞后于通胀导致的消费增长而言,相对于由于收入分配不公而造成的贫富差距过大而言,我国的民生现状仍不容乐观。
2.我国的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增多,与人民基本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不断涌现,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上学难”。
上学难主要表现在: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不能在父母工作当地就学而引起的上学难;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城市中、小学优质资源学校少,竞争激烈而引起的上学难。
这不仅危害到公民的个人利益,而且危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的实现。
(2)“就业难”。
就业难主要是大学生的就业难。
由于我国实行大众教育,大学生的人数剧增,而用人单位可提供的职位又极其有限,于是社会上出现一种学历“高消费”现象,这使得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大学生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群体,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出现了。
同时这也催生了社会上“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现象。
(3)“看病难”。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有限,加之分配不均,看病难尤为突出。
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极不健全,城市社区医院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这更加剧了看病难现象。
(4)“养老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而社会保障体系却还不健全,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有待完善,下一代担负着上一代的养老金,“寅吃卯粮”情况严重,亏空越来越大,这对我国养老体系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5)“购房难”。
房地产市场之所以供不应求,是因为许多房产被一些有权势的人或是有钱的人所占用,投机房产,图谋不轨。
还有房价居高不下,很大原因是因为开发商买地皮时成本很高,因此,政府靠卖地而增加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抬高房价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使得普通百姓购房相当困难,“购房难”成为百姓的有一强烈呼声。
(6)收入分配不均。
改革开放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然而却没能达到先富帮后富的目标,贫富差距日益悬殊,两级分化趋势加重,这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初衷相违背。
如果不采取措施来遏制这一趋势,势必会对我们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上学难”、“就业难”、“养老难”、“看病难”、“购房难”、收入分配不均等民生呼声不绝于耳,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极不合拍。
要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民生问题。
分析上述问题的存在原因主要是各级政府在保障民生问题上的行为缺位,存在GDP是发展的硬指标,社会民生是软指标的现象;政府预算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失衡,比例过小,导致在财政投入上民生投入欠账较多,财政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民生建设;同时也存在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原因。
三、保障民生建设的对策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国家性质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从而有效保障民众有尊严的生存。
政府要在民生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保障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上,通过保障充分的就业,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继续发展的权利。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其核心地位。
首先,要在注重GDP硬指标发展的同时,将社会民生的发展也提到同等高度,让社会民生这个软指标跟上脚步,不能出现发展“短板”。
其次,加大政府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并由专门的监督部门保证其款项落实到位,真正兑现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承诺。
最后,优化政府职能和权力配置。
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效能,彻底改变政府不作为现象;要建设阳光型政府,合理配置权力,明确职责,做到权责一致,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民生责任落到实处。
2.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均匀分配教育资源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努力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让他们的子女不再因户籍原因,而没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是他们不再心寒,安心为社会主义建设、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只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者。
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鼓励民间办学,增加教育资源。
同时,注重各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均匀分配,减少权力的集中,从而减少腐败滋生的“温床”。
3.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坚持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战略,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并不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其知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乃致富之根本,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工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而不是“一步登天”。
4.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建立健全城乡医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加大对城乡社区医院的投入,完善其设备设施,让小病和康复工作在社区医院解决,从而减轻医院的负担。
同时,提高公民的医保标准,建立重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积极开展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财政收入弥补亏空继续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加强各项制度的完善和衔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
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由国家财政收入弥补亏空,切实改变当前“寅吃卯粮”的局面,还民众一个安全放心的养老保障。
6.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坚决抑制投机房产行为,控制房价上涨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增加住房供给量,让老百姓住上放心房、满意房。
打击利益集团的买断行为,抑制投机行为,保证老百姓平等购买住房的机会。
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完善法律体系,规范政府售地行为,避免地方政府为地方私利,而做出有损民众利益的行为。
7.完善政府补助体系,通过税收调节收入,逐步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通过税收,将富人的钱征收上来,再以补助补贴的形式分配给低收入者,从而达到先富帮后富的目标,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同时,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提高再分配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尽可能做到平均分配。
8.加强法治,明确责任主体,使各方面都依法进行民生对法治存在着依赖关系,法治通过保障民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