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是指各类投资主体,包括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官方与半官方机构和居民个人等,将其拥有的货币或产业资本,经跨国界流动与配置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并通过跨国运营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2.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又称为海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拥有实际的管理、控制权的投资方式,其投资收益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浮动性较强。
3.国际间接投资:又称为海外证券投资,指投资者通过购买外国的公司的股票、公司债券、政府债券、衍生证券等金融资产,依靠股息、利息及买卖差价来实现资本增值的投资方式。
第二章1.内部化:是指厂商为降低交易成本而构建由公司内部调拨价格起作用的内部市场,使之像固定的外部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2.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新产品从上市开始依次经历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周期变化过程。
3.资本化率:是指使收益流量资本化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K=C/I,这里K为资本化率,C为资产价值,I为资产收益流量。
4.有效边界:是马科维茨证券组合可行集左上方边界的曲线,又称为效集或者有效组合,位于该边界上的证券组合与可行集内部的证券组合相比,在各种风险水平条件下,提供最大预期收益率,在各种预期收益水平下,提供最小风险。
5.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以无风险对冲概念为基础,为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商品在内的新兴衍生金融市场的各种以市价变动定价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理定价奠定了基础,它已经成为金融研究成果中对金融市场实践最有影响的理论,不仅应用于金融交易实践,还广泛用于企业债务定价和企业投资决策分析。
第三章1.跨国公司:是具有全球性经营机构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体,并将它们至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
2.价值链:是企业组织和管理与其生产、销售的产品和劳务相关的各种价值增值行为的联结总和。
3.职能一体化战略:是跨国公司对其价值链上的各项价值增值活动,即各项职能,所作的一体化战略安排。
4.跨国经营指数:(TNI)这是根据一家企业的国外资产比重,对外销售比重和国外雇员比重这几个参数所计算的算数平均值,是衡量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计算公式:TNI=(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总销售+国外雇员/雇员总数)/35.网络分布指数:是用以反映公司经营所涉及的东道国数量的指标,是公司国外分支机构所在的国家数与公司有可能建立国外分支机构的国家数之比,也是反映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6.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取消不同国家之间商品、劳务以及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并相应建立不用程度、不同地理范围的国际联系,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
第八章1.国际投资环境:是指国际投资的东道国对投资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影响的外部条件,是东带过的自然、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体。
2.硬环境:是指与投资直接相关的物质条件,如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
3.软环境:是指各种非物质邢台的社会人文方面的条件,如政策法规、教育水平、办事效率等。
4.法律公正性:是指法律执行时能公正地、无歧视性地以同一标准对待每一个诉讼主体。
5.国际投资环境评价:是国际投资者根据国际投资的具体需要对东道国投资环境所作的系统评估,它是国际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6.三菱投资环境评估法:是通过对各国的经济条件。
地理条件、劳工条件和奖励制度等四项因素的比较评估,评定各国投资环境的优劣势,并根据各因素对投资的重要性而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得出各国投资环境的有限顺序的投资环境评估方法。
7.投资环境冷热比较法:是以“冷”、“热”因素来表述环境优劣的一种评价方法,即把各个因素和资料加以分析,得出“冷”、“热”差别的评价。
8.罗氏等级评分法:是将一国投资环境的一些主要因素,按对投资者重要性大小,确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再按各种因素对投资者的利害程度,确定具体评分等级,然后将分数相加,作为对该国投资环境的总体评价,总分发高低反映其投资环境的优劣程度,便于在各国间进行投资环境的综合比较。
第九章1.技术溢出效应:是指投资主体在从事生产或其他经济行为时,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其技术,而是在其经济行为中自然输出技术与其他可引起的技术提高。
2.产业“空心化”:是指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而出现的服务产业经济化的现象,亦即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而导致国内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非工业化现象;狭义的产业“空心化”是指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生产基地向国外转移,国内制造业不断萎缩、弱化的经济现象。
3.顺贸易型投资:是指起着增加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国际毛衣作用的国际直接投资。
4.逆贸易型投资:是指起着减少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国际毛衣作用的国际直接投资。
5.税收抵免:是指为了避免双重课税,鼓励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允许纳税人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东道国对该企业已征收的税额的税收政策。
6.税收饶让:是指仅承认东道国的征税权,投资国放弃征税权的税收政策。
7.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以合法手段跨越税境,通过资金或物的流量来减少和免除纳税义务的行为。
第十二章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又称股权式合资经营企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建立的企业,是外国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同中国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的合资经营企业。
2.BOT方式:也称为公共工程特许权,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同私营机构(在中国表现为外商投资)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该项目公司承担一个基础设施或公共工程项目的筹资、建造、运营、维修及转让。
在双方协定的一个固定期限内(一般为15到20年),项目公司对其筹资建设的项目行使运营权,以便收回对该项目的投资、偿还该项目的债务并赚取利润。
协议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该项目无偿转让给东道国政府。
3.出口信贷:是指在购买大宗设备和技术上,出口国政府为了支持扩大本国出口和加强国际竞争,通过政府给予利息补贴并提供担保,鼓励本国商业银行对本国的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及银行提供贷款,以解决买方支付的需要。
4.偿债率:是指当年偿还外债本息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它是分析、衡量外债规模和一国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
5.买壳上市:是指通过收购另一家已在海外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即空壳公司在全部或部分股份,取得对上市公司的实际管理权,然后注入本国国内资产和业务,以达到海外间接上市的目的。
第十三章1.股权投资:是指以资金形式投资国外经营企业,并对企业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投资。
2.非股权投资:是指不以持有股份为主要目的的投资方式,包括技术授权、管理合同、生产合同、共同研究开发、合作销售、共同投资和共同承揽工程项目等。
简答题第一章1、简述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的波动性差异。
统计研究表明,国际直接投资的波动性要低于国际间接投资,其原因如下:(1)国际直接投资者预期收益的视界要长于国际证券投资者。
(2)国际直接投资者的投资动机更加趋于多样性。
(3)国际直接投资客体具有更强的非流动性。
2、简述国际投资的性质。
(1)国际投资是社会分工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2)国际投资是生产要素国际配置的优化。
(3)国际投资是一把影响世界经济的“双刃剑”。
(4)国际投资是生产关系国际间运动的客观载体。
(5)国际投资具有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
3、简述国际投资的发展阶段。
(1)初始形成阶段(1914年以前):这一阶段以国际借贷资本流动为主。
(2)低迷徘徊阶段(1914~1945年):由于两次世界大战,这一期间的国际投资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发展历程曲折迟缓,仍以国际间接投资为主。
(3)恢复增长阶段(1945~1979年):这一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地位形成。
(4)迅猛发展阶段(1980~1999年):这一阶段出现了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齐头并进的大发展局面,成为经济全球化至为关键的推动力。
(5)创新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多元化格局日趋明显,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投资新热点。
4、简述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区域格局的主要因素。
(1)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格局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a、经济衰退与增长的周期性因素;b、跨国公司的兼并收购战略因素;c、区域一体化政策因素。
(2)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区域格局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c、跨国公司战略因素。
5、简述国际投资学与国际金融学的联系与区别。
(1)它们的联系在于:首先,两者的研究领域中都包括货币资本的国际转移;其次,由于国际金融活动和国际投资活动相互影响,因而在学科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对方因素。
(2)它们的区别在于:首先,两者的研究领域方面各自具有独立部分;其次,即使在其相互交叉的共同领域,两者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第二章1、简述厂商垄断优势理论。
(1)厂商垄断优势论以市场不完全性作为其基本理论前提。
(2)该理论认为跨国企业拥有厂商特有优势是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条件。
(3)厂商垄断特有优势是作为垄断者或寡占者的跨国企业的垄断或寡占优势,因此,厂商垄断优势论是寡占竞争理论。
(4)厂商垄断特有优势不仅体现在物质资产上,而且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厂商所拥有的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上。
2、简述增长最大化厂商与利润最大化厂商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别。
经理控制下的增长最大化厂商与股东控制下的利润最大化厂商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各个时点上,增长最大化厂商的销售量总是大于利润最大化厂商。
(2)增长最大化厂商较早从出口转向直接投资。
(3)从出口到直接投资的转折,增长最大化厂商不像利润最大化厂商那样等到市场扩大后才转向直接投资,而是在此点之前就已先行转为直接投资。
3、简述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1)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建立在比较成本原理的基础上面采用正统国际贸易2*2模型。
(2)该理论以日本厂商对外直接投资情况为背景,其基本观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趋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是对方国家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该理论注重的是一种区位特征,属于宏观理论。
(3)该理论依据比较成本动态变化所做出的解释,特别适合于说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4、简述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适用性理论。
以厂商垄断优势或内部化优势为核心的主流优势理论难以解释中小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行为,由此发展了若干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适用性理论,主要有:(1)防御型理论。
该理论解释了中国台湾小企业为适应岛内经营环境变化而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2)依附理论。
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大三角”国家跨国公司从复合一体化战略向网络战略转变过程中,带动中小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