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损伤的康复讲解

运动损伤的康复讲解

运动创伤的康复运动创伤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的创伤。

多数运动创伤与专项运动活动有直接关系,因而具有特殊的机制和病理改变。

随着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全民健身,体育休闲的广泛开展,运动创伤越来越多见。

运动创伤中骨折,关节脱位等急性严重创伤较少,两者合计约占运动创伤的3%,大量的是韧带、肌肉、肌腱、关节囊及软骨的损伤及其他慢性软组织的微小创伤。

运动创伤发生的原因1专项运动技术的特殊要求,使运动器官局部在运动中承受异常大的应力,引起慢性或急性的损伤。

2运动器官存在解剖结构上的薄弱点,成为运动损伤的好发部位,例如结构上不适于负重的肩肘腕关节等在体操运动中被用于支撑;肘关节提携角和膝关节Q角过大,使运动应力分布不均等,增加了这些关节损伤的机会。

3运动训练计划安排和掌握不当,训练及比赛组织不当,使以上潜在的致伤因素发挥作用,导致运动创伤的发生4运动员选材不正确;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等基本素质训练不足;未能正确掌握专项运动技术;未掌握自我保护技巧;训练强度及节奏安排不当;未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练习场地设备不合要求;天气剧变时缺乏适应措施等。

运动创伤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但仍有一定的规律性。

发病性质,部位与运动项目有关:赛跑运动员易发生下肢肌肉,肌腱损伤及疲劳性骨膜炎或骨折;投掷运动员易发生肩部肌腱韧带损伤及腰部肌肉筋膜损伤;体操运动员易患腰部肌肉,筋膜损伤及肩部肌腱,肌鞘及膝部软骨损伤;篮球,足球,排球运动员易发生膝部韧带,半月板等损伤。

针对运动创伤发生的原因,其预防措施包括;1正确的选材;2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训练,包括循序渐进,个别对待,重视全面的基本运动素质的训练,掌握正确运动技术包括自我保护技术,重视准备运动和整理运动;3正确的使用各种防护工具;4提高良好的运动环境,场地设备,运动鞋子及服装等。

康复评定1疼痛评定时除了询问静息状态及一般生活活动中疼痛情况外,还要检查负荷下包括肌肉收缩时及肌腱韧带紧张时诱发疼痛的情况。

在各阶段运动训练中应避免引起疼痛的动作。

2关节活动度及肢体柔韧性用量角器测量创伤区域关节的各个方向活动度来评定各关节。

上肢柔韧性:伸膝站立弯腰测量手指渐与足趾的距离3肌肉功能测试4有氧能力测试5其他:运动的灵敏性,协调性检查等,通常由教练员根据专项运动特殊要求设计测试和评定方法,在运动场地进行。

6恢复正规运动训练及参加比赛能力的评定对运动创伤的正确处理,首先要了解创伤的基本病理过程。

组织损伤后,断裂处出血,在创伤局部形成大小不定的血肿。

随后出现炎症反应,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渗出液增加,出现组织水肿。

损伤部位成纤维细胞增生形成肉芽组织,肉芽机化最后形成瘢痕。

述病理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组织损伤及出现;2. 炎症反应及肿胀;3. 肉芽组织机化;4.瘢痕形成。

运动创伤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运动创伤的分期治疗原则:就是按照不同的病理过程进行分期处理。

急性期:肌肉、韧带损伤初期,治疗重点是止痛、止血,防止肿胀。

应用“RICE”常规(Rest、Ice、Compression、Elevation治疗。

即局部休息,冰敷,加压包扎及抬高患肢。

损伤后尽快局部外垫棉花,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然后冰敷30分钟,这样的初期处理可以止痛、止血,防止肿胀,十分重要而且有效。

对于有骨折或韧带、肌肉、肌腱断裂的患者应作适当的外固定。

早期“PRICE”常规。

①“P”保护(protection,②“R”休息(rest,③“I”冰敷(ice,④“C”加压包扎(compression,⑤“E”抬高患肢(elevation;稳定期:伤后48小时,出血停止,治疗重点是血肿及渗出液的吸收。

可使用物理治疗、按摩、中药外敷等方法促进创伤恢复。

支具保护,局部制动至创伤愈合。

恢复期:局部肿痛消失后,渐进进行损伤肢体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及协调性、柔韧性的训练。

辅以物理治疗,促进疤痕软化,防止瘢痕挛缩。

二.常见运动创伤的康复(一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康复前交叉韧带损伤在运动创伤中较多见。

可单独损伤,也可与侧面韧带及半月板同时损伤,后者称为联合损伤。

前交叉韧带分为前内束及后外束两束,膝关节于近伸直位内旋内收时(膝内翻可损伤其后外束,膝于90º位外展外旋(外翻时,可损伤前内束,是为部分断裂。

如果暴力过大则两束同时断裂,即为完全断裂。

1.临床表现及诊断:患者有急性膝损伤史,损伤时关节内有组织撕裂感或撕裂声,随后产生疼痛及关节不稳,不能完成正在进行的动作和走动,继而关节出血肿胀。

由于疼痛,肌肉出现保护性痉挛使膝关节固定于屈曲位。

陈旧性损伤者多有膝关节关节不稳,疼痛,肿胀。

下楼时关节错动,个别病人出现关节交锁。

有些患者可无症状。

2.体格检查:抽屉试验阳性,Lachman试验阳性。

X线拍片,如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或有骨软骨骨折有诊断意义。

MRI检查可以显示韧带是否有断裂,是部分断裂还是完全断裂,对诊断很有价值。

3.治疗:前十字韧带部分断裂:石膏外固定。

新鲜完全断裂;手术缝合,宜在2周内进行。

陈旧性断裂:目前首选关节镜下自体髌韧带(骨-韧带-骨移植术。

4.康复治疗:(1前交叉韧带部分断裂者:石膏固定3-4周,在此期间,进行踝泵训练,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

以促进血液循环,消肿,防止肌肉萎缩。

3-4周韧带愈合后拆除石膏开始膝关节ROM训练,腘绳肌肌,股四头肌抗阻训练,行走训练,静蹲练习,跨步练习,平衡及协调性训练, ADL训练。

护理: 小腿下置一枕头或专用垫抬高患肢,以利血液循环,防止患肢肿胀。

早期要注意观察石膏固定的并发症, 发现病人有局限性疼痛并逐渐加重应高度怀疑石膏的局部压疮, 应及时做减压处理。

督促病人进行康复训练,教会病人进行坐,卧的体位转换,以及站立,扶拐,脱拐行走。

(2完全断裂术后患者:术后用屈曲30°支具固定3周。

术后第一周,进行踝泵训练。

股四头肌,腘绳肌等长收缩,扶双拐开始站立训练,术后第七天开始逐渐负重行走。

术后第二周,开始ROM训练,扶单拐行走,开始单腿站立训练。

术后第三周,加强ROM训练,开始腘绳肌等长抗阻训练,室内脱拐行走。

术后第四周,加强主动ROM训练,开始腘绳肌等张抗阻训练。

逐渐开始静蹲练习,跨步练习,功能自行车训练。

加强关节本体感觉,平衡及协助调性训练。

至12周应达到正常ROM,ADL。

术后半年若患肢肌肉力量>健则80%,腘绳肌力量与股四头肌力量之比达50-60%,可开始恢复运动。

护理: 术后抬高患肢,注意术后镇痛,如使用镇痛泵,应教会病人正确使用。

开展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的紧张及焦虑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术后第四、五天,应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及有无体温升高,防治伤口感染。

注意观察支具固定有无压疮等并发症。

鼓励并督促病人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教会病人进行坐,卧的体位转换,协助进行站立,扶拐,脱拐行走训练。

(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康复半月板是位于膝关节间的半月形软骨板,切面呈三角形。

膝关节内外侧各有一个半月板。

半月板与关节囊相连的边缘部分及前后角附着点有血液供应,其它部分营养来自关节滑液。

所以除单纯边缘损伤外多数半月板损伤难以愈合。

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最常见的运动创伤之一。

多见于足球、篮球、手球、体操、武术等活动。

在欧美内侧损伤多于外侧,而在我国外侧损伤多于内侧。

1.损伤机理:小腿固定,股骨内外旋或内外翻,再突然伸直或下蹲时,半月板与股骨髁及胫骨平台的活动不协调,造成撕裂。

如篮球运动切入投篮时跳起或落地伴有身体旋转,足球运动中疾跑转向急行转身等都是损伤的常见动作。

2.临床表现及诊断:多数病人有明确的受伤史,疼痛于膝关节间隙处。

关节积液肿胀,弹响,典型的有膝关节“绞锁”现象,即活动中突然不能屈伸,“卡住”,常伴有疼痛。

这是由破裂的半月板卡在股骨髁及胫骨平台之间引起的。

病人经扭转或推拿可解锁。

体检时可发现患侧股四头肌萎缩,关节肿胀,浮髌试验阳性,关节间隙压痛,有时可触及损伤的半月板。

摇摆试验阳性,麦氏征阳性,研磨试验阳性。

膝关节造影及MRI检查可协助诊断。

(1急性损伤:膝关节穿刺抽出积血,用石膏或棉花腿加压包扎固定2-3周。

可以减少出血,减轻疼痛,边缘性损伤有愈合的可能。

(2慢性损伤:半月板损伤大多不能自行愈合转为慢性。

若病人症状明显,经常交锁应行手术治疗。

目前的首选手术为关节镜下的手术,可以确定损伤的部位及类型,再根据这些情况决定镜下手术方式,常用的有半月板缝合术,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及半月板全切除术。

3.康复治疗:(1急性损伤:康复及护理参见前交叉韧带部分断裂的康复与护理.半月板损伤急性期过后即应行增强患肢股四头肌及腘绳肌肌力的治疗,以防止肌肉萎缩,加强关节的稳定性。

(2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手术后的康复及护理手术当日行膝关节棉花腿包扎制动,进行踝泵练习,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

术后第一天开始从坐到站转移练习,扶拐负重,直抬腿训练。

术后第二天开始关节ROM练习,行走训练。

术后第3天开始平衡练习,术后第7天靠墙半蹲练习,继续加强肌力及平衡练习,增加行走距离,练习上下楼。

固定解除后可以辅助超声波、超短波治疗。

治疗达到:患侧关节无肿胀、疼痛,全范围抗阻活动,肌肉力量≥健测80-85%,开始恢复运动。

护理: 术后棉花腿制动,抬高患肢,开展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的紧张及焦虑情绪,并注意术后镇痛。

注意观察伤口及无体温情况,防治伤口感染。

鼓励并督促病人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教会协助病人进行坐,卧的体位转换,协助进行扶拐行走及无拐行走训练。

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三、运动性关节损伤的康复治疗与术后康复康复技术应用现代运动医学和运动疗法的技术,采用积极的指导性的功能恢复训练,已经成为运动性关节损伤病人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的重要因素。

应用康复计划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关节的运动功能。

运动性关节损伤的康复包括:1、关节功能评估。

2、康复计划。

3、现代支具的应用。

功能评估表:功能评估是康复治疗疗效的标准和依据。

国内目前多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评估标准,由于经济条件、生理情况、医疗水平等的差异,有些评估标准不适用国内病人,目前有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套用国际标准的评估表,进行临床对比观察和研究。

康复计划:运动关节损伤康复治疗与术后康复国内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已初步形成以专项技术为特色的康复中心。

运动性关节损伤康复主要采用1对1的康复摸式,其主要目的为:1、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

2、恢复正常关节液循环。

3、避免关节僵直。

4、增强肌力。

5、改善全身心、肺功能和调整心理状态。

6、防止手术并发症(DVT,感染,关节退变等。

运动性关节损伤康复治疗与术后康复的主要内容:1、床旁基础康复训练(踝泵,滑板,SLR,压膝等。

2、关节活动的训练。

3、阶梯负荷训练。

4、肌力强度的训练。

5、关节平衡功能的训练。

6、专项技能,体能的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