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课程标准工程测量专业

工程地质课程标准工程测量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标准(2016年修订稿)课程名称:《工程地质》教学对象:适用工程测量专业,学制三年学时:总学时85,(实践学时50、理论学时35)课程性质(必修/选修/限选):必修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发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质地貌学》是测量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一门引入专业学习的课程。

该课程重点地介绍了地球基本特性、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形成及特征,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过程及相应的沉积物和地貌、地质与地貌学和农业生产、环境的关系。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1.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质地貌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结合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为学生对环境地质、环境保护等专业课和实际工作中利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事土木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基础(二)分类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主要大地构造学说(2)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2.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目标⑴在野外能够识别主要的矿物、岩石⑵在野外能够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⑶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3.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序号课程模块(学习情境)课程内容及要求考核要点参考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总课时1 地球的宇宙环境了解地球大小、形状、磁场、温度及其地质意义;理解地球内部、外部圈层构造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分类1.地球内部、外部圈层构造;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分类。

2.四大圈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影响;地壳运动是内力地质作用的主导因素2 2 42 地壳的组成物质理解矿物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矿物的分类;掌握矿物的认识方法及常见矿物的典型特征;理解三大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了解岩石的分类;掌握岩石的认识方法及常见岩石的典型特征。

1.矿物的认识方法及常见矿物的典型特征;三大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岩石的认识方法及常见岩石的典型特征。

2.矿物的晶体构造及其对矿物性质的影响;三大岩石的结构与构造特征;岩浆岩的生成环境与结构构造的关系。

2 573 地质构造了解地壳运动的一般特征;了解地质年代确定方法;理解地层含义及地质年代;掌握地壳运动及其对我国地质地貌产生的影响;理解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掌握各种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地貌;学会分析构造现象及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的关系1.地壳运动及其对我国地质地貌产生的影响;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各种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地貌。

2.各种构造现象的分析;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的关系。

4 9 134 风化作用了解风化作用及影响因素;理解风化作用阶段1.风化作用阶段性及元素迁移顺序;风化8 816性及元素迁移顺序;掌握风化壳的层次性;矿物岩石在风化作用中的变化;风化作用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壳的层次性。

矿物岩石在风化.作用中的变化;风化作用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5 重力地貌理解崩塌、滑坡、错落及蠕动的含义;掌握坡地重力地貌发育过程及防治措施1.坡地重力地貌发育过程及防治措施。

2.坡地重力地貌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2 686 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貌了解流水地质作用分类;理解各类流水地质作用水文特征;掌握各种流水地质作用的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及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掌握各类流水作用的沉积物特征及堆积地貌1.各种流水地质作用的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及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各类流水作用的沉积物特征及堆积地貌。

2.各种流水地貌的演化。

2 5 77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了解岩溶作用含义;理解地下水地质作用的特点;掌握各种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

各种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2 3 58风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了解风的吹扬和磨蚀作用;认识风蚀地貌的形成及风蚀的危害;掌握风沙防治措施;了解黄土的特性;理解流水侵蚀与黄土地貌形成与演化;掌握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措施。

1.流水侵蚀与黄土地貌形成与演化;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措施。

2.荒漠化的防治3 479 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了解冰川类型;理解冰蚀作用及侵蚀地貌、沉1.冰川研究的古地理、古气候意义。

2.2 02积作用及冰碛物特性;掌握冰川研究的古地理、古气候意义第四纪冰期与全球气候波动10冻土地貌的形成及特征了解冻土的形成;理解冻融作用及冻土地貌;掌握冻土研究的古地理、古气候意义1.冻土研究的古地理、古气候意义。

2.冻土地貌与生产建设的关系。

1 0111 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了解海岸及湖岸地貌形成的动力;认识海岸及湖泊的侵蚀地貌;把握湖泊及沼泽沉积物分布规律湖泊及沼泽沉积物分布规律1 0 112自然旅游地学资源了解科学旅游;了解旅游地学资源及其主要类型;理解自然旅游地学资源的成景机制1.自然旅游地学资源的成景机制。

2.难点:科学旅游的发展趋势。

1 1213土壤的形成与特征了解土壤的形成;理解土壤的水理性质;掌握土壤的分布特点及类型;掌握土壤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分析土壤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1.土壤的水理性质;土壤的分布特点及类型;土壤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2.土壤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

1 1214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了解植被的含义;理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的影响;掌握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活动对植物的影响;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2.植被的分布特征、植被与环境的关系2 3 515 环境地质问题了解环境地质问题;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掌握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防治1.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防治。

2.保护地质环境、防灾、减灾。

1 3416 “数字地球”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应用示范了解数字地球和信息时代;理解数字地球的应用;掌握数字地球技术的应用1.数字地球技术的应用。

2.数字地球的应用及意义1 01四、教学实施(一)教学策略本课程是学习后续各专业课必备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环境保护等专业课程打好一定的地学基础,同时也是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能否具备全面、良好的专业素质。

在教学中,运用传统的“启发式、参与式、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通过积累长期教学经验,探索并实践了“旅游式”教学法。

旅游是人类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的需要。

特殊的地质地貌构成了旅游资源。

运用旅游式教学,学生在学习中“旅游”,在“旅游”中学习,实现“双赢”。

由课堂授课、室内实验、野外实习及网络浏览“四位”构成教学体系,实现了室内外教学及网络教学的统一。

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矿物、岩石、构造标本及野外地貌的直观认识,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该课程包含了大量的课堂实验、校外实习,巩固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

(二)实践教学条件配置要求(三)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一)教材:左建主编,《地质地貌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宋春青,邱维理,张振春主编,《地质学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杨景春,李有利,《地貌学原理》(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二)教学参考书:1、《工程地质学原理》,韩晓雷,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年2、《工程地质学与水文地质》,李辉、杨振宏,陕西科技出版社, 2001 年3、史如平等:《土木工程地质学》,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五、考核与评价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结合实际的工程地质问题,利用多媒体启发式教学,强调互动性和问题实质的理解。

每位同学的成绩由四部分综合构成,即:(1)期末考试成绩(50%);(2)课堂讨论及考勤(20%);(3)作业成绩(30%);注:1.课堂讨论成绩视同学对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精彩程度、参与的积极程度给予1~5分记分;2. 作业强调独立完成,做错不扣分,抄袭0分,迟交扣50%;3.实验成绩由实验考勤、操作情况和实验报告三部分组成;4.鼓励学生对就近建筑工地进行见习实习,并结合课程知识编写专题报告,视对课程知识的运用能力给予1~10分记分;5.上述记分在期末考试成绩的基础上直接累加作为最终课程成绩六、实训设备六、其他说明对该大纲各项内容的实施需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方面,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大对重点学科、专业和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在巩固现有学科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扎实开展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工作,加强多学科结合,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覆盖面宽、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

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完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条件。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加大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力度,适当缩减专业课时,提高修读跨学科门类课程的学分要求,进一步加深专业培养计划的“复合度”。

进一步做好工程设计与训练工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在实际工程技术项目和施工真实环境中更有效地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

继续探索主辅修制,加大学分制改革力度,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