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周测题

七年级语文周测题

七年级语文周测题
一、默写填空。

(20分)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的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
是:,
!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诗句
是,。

2、杜甫登临泰山抒发了
“,”的豪情壮志,而王安石在飞来峰上不禁感慨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既描绘了农村明媚秀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又蕴含哲理的诗句
是,。

4、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用来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

5、杜甫的《望岳》中写泰山神奇秀丽、遮天蔽日的高峻形象的诗句是
,。

6、陆游的《游山西村》中表现山西村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诗句是
,。

7、荡胸生曾云,。

8、浩荡离愁白日斜,。

9、从今若许闲乘
月,。

10、,衣冠简朴古风存。

二、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独怆/然而/涕下
B.阴阳/割/昏晓
C.自缘/身在/最高层
D.浩荡/离愁/白日斜
三、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登飞来峰》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B.《望岳》展现了泰山的高大磅礴,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

C.《游山西村》主要是通过对沿途所见所闻的描写,表现出山村环境优雅、农家殷勤好客、风俗古朴的特色,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D.《己亥杂诗》中诗人借落花表现了自己不惧挫折,誓为国家献身的精神。

四、下列作品的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朝代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
B.《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
C.《游山西村》范仲淹北宋
D.《己亥杂诗》龚自珍清
五、河中石兽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词含义,默写最后一句话。

(20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
外。

,,
,?
2、翻译句子(12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沛,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众服为确论。

(6)翻译上一题中默写的句子。

3、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2分)
答:
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分)
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