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静安高三语文二模含答案

2019年静安高三语文二模含答案

静安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2019.05.08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子曰:“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_________。

”(《论语·述而》)(2)“天朗气清,_________________。

”既是景语又是情语。

(______________《兰亭集序》)(3)《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断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李准备在祝贺母亲生日的贺卡上题写古诗表达心意,适合选用的诗句是()。

(2分)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D.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2)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前后照应并连贯的一项是()。

(3分)总之,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__________的。

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字句暗示的意义;在字句显示的意义之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构的意义。

这种种情况从前人也都知道,所以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个话。

A.多变\意在言外\言不尽意 \求之于字里行间B.灵动\求之于字里行间\意在言外\言不尽意C.特殊\意在言外\求之于字里行间\ 言不尽意D.复杂\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求之于字里行间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

(16分)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熊月之①近代上海跟江南有什么样的关系?从地域来讲,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空间性质来说,是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一般城镇的关系;从相互关系上说,是中心与腹地的关系。

从上述三个维度来考察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联,我认为有五个方面。

②近代以前的上海地区文化,统属于江南文化。

在文化地位上,苏州、杭州、南京等地高于上海。

以上海与苏州而言,近代以前苏州为江南中心城市。

苏州物产丰盈,多富商大户,多合商儒为一体的上流阶层,多文化名人。

③近代以前的上海县,扩大而至松江府,一直笼罩在苏州文化里,仰视苏州。

苏州书画出名,上海人便模仿苏州书画。

苏州戏剧出色,上海人便争赏苏州戏。

苏州的家具、服饰、饮食,以及各类行为方式,都是上海人歆羡的对象。

明清人形容上海城市发展不错,最好的表彰语便是“小苏州...”。

民国时期学者研究上海话语素,发现苏州语系占了75%。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派文化对江南文化的继承关系。

④1860年代以后,上海经济、文化地位已超过苏州、南京、杭州。

1900年,上海人口超过100万,已是中国最大城市。

1947年,上海人口430万,南京103万,杭州61万,苏州39万,上海以外江南城市人口总和仅为309万。

集聚到上海的人口绝大多数是江南人。

1930年,江苏、浙江两省籍人占公共租界人口的88.4%,占华界人口的85.5%。

1950年1月,江苏、浙江与上海本地籍人,占上海总人口的88.9%。

近代上海人口中,江南人占了80%以上。

⑤近代外资企业,几乎全部集中在上海。

华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上海。

到1923年累计,上海有华资企业312家,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共106家。

近代中国外资银行总部全部集中在上海,华资银行总部也大部分设在上海。

太平天国战事以后,江南富户相当部分移居到上海,相应地也将财富带到了上海。

⑥密布的水网,黄浦江、苏州河两条重要的水路,沪宁、沪杭两条铁路,众多的公路,将上海与江南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上海的人才、技术、资金,以及文化、风习,都与江南各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典型就是有很多企业家,同时在上海和其他城市,一起创办企业。

荣氏兄弟既在上海设厂,也在无锡设厂,两地技术相通,人才互动。

刘国钧在常州办的大纶机器织布厂,技术人员都从上海来的。

⑦文化与社会风气方面的辐射,几如浓雾罩地,无处不在。

从照相机、留声机、自行车、电灯、电话,到西装、西餐、电影、跳舞,几乎都是先从西洋传入上海,再由上海传到江南各地。

时论认为,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等地都是“上海化”严重的地方。

无锡被人们干脆称为“小上海”。

⑧上海仿佛是一只镕化人的洪炉,一切风俗习惯,便是这洪炉中的木材煤炭,最会镕化人的。

但瞧无论那一省那一府那一县的人,到了上海不需一年,就会被上海的风俗习惯所镕化,化成了一个上海式的人,言与行两大条件,都会变成了上海式。

至于一衣一履之微,那更不用说了。

说也奇怪,不但是本国人容易上海化,连碧眼虬髯的外国人,也容易上海化,他们路远迢迢地到了上海,不多时自会变成一个上海式的外国人。

(沧海客:《上海观察谈》,《新上海》,1925年第1期)⑨1934年,有很多知识界名人讨论“上海明天”。

曾觉之预言,异质文化经过会面、交流、交融,将会产生新的文化。

上海就具有这种异质文化会面、交流、交融、化合的容受力与消化力,成为催生新文明的“洪炉”。

⑩人口规模越大,人们互动、交流机会便越多,创造与创新也越多。

产业、人口、资金高度集聚,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必然刺激分工细密、技术创新与产品卓越。

创造与创新的增长速率,通常远高于人口增长速率。

⑪城市人口异质程度越高,不同文化相互之间差异越大,相互取长补短的概率越高,创新速率越大。

⑫近代上海不光是中国特大城市,还是人口异质程度特别高的城市,在全中国所有城市当中,外国人、居住外侨比例最高的。

这两个特点,导致了近代上海城市创新能力特强。

⑬值得注意的是,集聚、创新的最突出之点,就是将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

⑭.各地来沪移民大多与移出地保持着广泛、持久而密切的联系。

这使得上海的市场,犹如全国各地人共同开办的大超市,使得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都与上海有关,使得上海人对全国各地发生的事情特别关心,极易将爱乡情怀升华为爱国主义。

⑮近代上海“一市三治”,日常生活中,租界市政建设先进,整洁卫生;华界落后肮脏,这极易刺激中国人的耻感文化。

租界众多场所禁止华人入内。

租界华人长时期只有纳税义务,没有参政权。

诸如此类,都强烈刺激华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⑯“一二八”“八一三”日军两次侵略上海,直接轰炸、破坏的都主要是华界地区,而租界则基本完好。

这种被辱、挨打、惨遭屠戮的在场效应,对于爱国情感的刺激,是任何远处的宣传都无法比拟的。

⑰总之,作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概称的海派文化,是以江南文化为底蕴,以江南人口为主体,吸纳了众多其他地域文化因素,吸收了近代西方某些元素而形成的、代表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新文化。

(《文汇报》2019年01月25日)3.第③段加点词“小苏州”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第⑨段作者用曾觉之的预言来证明自己观点,你认为论据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以下事实分析不符合文中“爱乡观念升华为爱国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3分)A. 移民来沪,始终与移出地保持着联系,这种联系使上海人特别关注外地。

B. 上海分治,华界落后肮脏而租界整洁,这种对比刺激了耻感文化。

C. 外敌入侵,华界惨遭涂炭而租界完好,这种对比刺激了爱国主义情感。

D.风俗习惯,很快改变移民言行,这种改变使新移民很快成为上海人。

6.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A. 海派文化的形成是继承、集聚、扩散、融合、创新的结果。

B. 海派文化比江南文化更先进,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西方元素。

C. 海派文化通过扩散融合的方式,使江南文化逐步提升为中华文化。

D. 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主旨区别是爱乡观念升华爱国主义的情感。

7. 评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史铁生①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②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

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

也许还因为他穷吧,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

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

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

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

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

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

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

天快黑的时候,进山寻野菜的孩子们也都回村了,大的拉着小的,小的扯着更小的,每人的臂弯里都挎着个小篮儿,装的苦菜、苋菜或者小蒜、蘑菇……孩子们跟在牛群后面,“叽叽嘎嘎”地吵,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去。

③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

农民们不看嘴,看手。

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

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平地,两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

清平河水整日价“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

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

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扑通扑通”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又嚷,闹翻了天。

破老汉坐在饲养场前面的窑顶上看着,一袋接一袋地抽烟。

“‘心儿’家(小孩子)不晓得愁,”他说,然后就哑着个嗓子唱起来:“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破老汉是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到清平湾,就住下了。

绥德出打短工的,出石匠,出说书的,那地方更穷。

④小时候就知道陕北民歌。

到清平湾不久,干活歇下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乡唱,大伙都说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

“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

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

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

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