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2018年静安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上海2018年静安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静安区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卷2018.01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2),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3)西汉时的冯唐出仕时已年过古稀,后世遂常用冯唐来形容“有志难伸”,如:左思《咏史》“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2.按要求选择。

(5分)(1)在国外访学的赵教授想用古诗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以下诗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

(2分)A.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C.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D.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记梦》)(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从“文明社会”的“文化”观念来看,我们可以把《边城》中的翠翠看成是无知无识、心智未开的“自然人”:她见了有“机心”的外人,不是常常要逃入深山吗?。

A.可是,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是“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B.因此,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是“机心”,“文化”就可能走向了狭隘的境地。

C.因此,如果知识和心智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是“文化”走向狭隘的标志了。

D.可是,知识和心智如果发展出的只有“机心”,那就说明“文化”走向了狭隘境地。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文化的融合将日益重要①城市发展一方面需要移民,但是移民的确会带来很多相应的问题。

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领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

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不同的人,习惯、文化、宗教都不一样,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

如果移民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那么,促进移民在人口流入地的融合就是必需的。

未来,在公共服务逐步削弱直至消除户籍歧视之后,文化融合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于一个长期以来缺乏劳动力自由流动,且地域文化非常强的大国来说,社会心理上的排外将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那么,中国各地是不是存在社会心理意义上的排外现象呢?我们不妨从方言的角度来管窥一下文化融合的问题。

②方言能力对人的影响是农业社会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

在农业社会,人们可能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小地方,不同地方的人交流甚少。

在现代社会,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成为经济支柱后,人和土地的关系日益松散,大规模、长距离的人口流动随之出现,不同口音的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早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按理说,汉语有统一的文字,而且普通话已经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通用的交流语言,这时,一个外来移民不会本地方言,不应该成为影响工作和收入的问题。

可是,如果在某个城市中问周围的人:“你觉得说本地方言有用吗?”恐怕不少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有用。

”③人口大量流动的现代中国,会说本地方言真的重要吗?最近,我们做了一项有关方言的研究。

这项研究发现,在一个城市中,相对于来自同样方言区的外来人口,那些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外来人口更难进入本地收入更高的行业和职业,特别是需要更高语言交流能力的服务业。

而且,这种效应主要出现在与普通话差别比较大的几个方言区,包括吴语区、粤语区和闽语区。

④本地方言能力是否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是因为方言能力的确增强了经济信息的交流,还是因为方言成了一种有关身份的信号呢?由于普通话是绝大多数人共同使用的交流语言,因此,本地方言主要起的不是交流经济信息的功能。

即使一部分本地居民不会说普通话,只要外来居民能够听得懂本地方言,就不影响信息交流。

⑤于是,我们的研究团队专门做了一项针对“上海话的回报”的案例研究。

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谙熟上海话的确是有回报的。

掌握上海话可以提高外来人口进入销售行业的概率。

会说上海话显著提高了他们在建筑业、制造业和销售业的小时收入。

无论是在建筑业和制造业中做老板,还是在销售业中工作,都更需要与人打交道,说上海话的能力产生的作用是显露劳动者的身份,显得在身份和文化上与本地居民更相似,从而提高本地居民的信任感。

⑥在上海这样的移民城市,移民融入得越好,本地方言的能力越不应该成为人们身份的符号和相互信任的障碍。

对比一下其他的国际大都市,就知道中国的特大城市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截至2008年,36%的纽约人是在美国之外出生的,48%的纽约人在家里使用除了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

另外,2011年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出生在英国以外的居民占37%,外籍居民占24%。

而在伦敦的常住人口中,白种英国人比例从2001年的58%减少到45%,不到一半。

⑦我们的研究从方言入手,特别是以上海作为案例,角度虽小,却想由此引出关于大国大城的文化融合这一大问题。

随着中国的经济规模逐步成为全球第一,中国的一线城市都将成为“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的定位决定了中国一线城市的人口将由本地人、中国其他地方的新市民和全球优秀人才共同构成,而这样的城市文化也必须由传统的本地文化、中国其他地方的文化、国际上所有国家的优秀文化共同构成。

⑧移民带来互补性和和多样性,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文化和科技领域,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有益于产生重大的思想。

特大城市的真正挑战在于,如果移民的融合做得不好,多样性就可能转化为冲突。

(选自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有删改)3.作者在第①段是怎样逐层推进提出“文化融合”这一论题的?(4分)4.第②段作者认为外来移民不熟悉本地方言不应影响工作和收入;可是不少人认为“说本地方言有用”,从上下文看,该现象揭示了这一现状。

(2分)5.对第③段解说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段段首以问句开始,下文对此做了明确回答:会说本地方言的确重要。

B.非吴语方言区和吴语方言区的人到上海郊区农业找工作,难度差别不大。

C.北方方言区的人在北京找收入高且注重语言能力的工作,比在上海容易。

D.方言对职业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收入更高的行业,对低收入行业没有影响。

6.第④-⑥段写“上海话的回报”案例研究情况,联系前后文,分析作者引用该研究结果的作用。

(4分)7.根据前后文,在第⑦段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内容。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神奇感 [英]毛姆①一整天我都在沿江而下。

张骞曾追溯过这条河的源头,他行驶无数日之后,才到达一个城镇:他看见那儿有一个年轻女子在织布,一个青年正牵着一头牛到河边饮水。

他问这是什么地方,少女将手中的织梭朝他扔去,叫他拿回去问星象家严君平,便会明白到了何处。

他果然这样做了,君平立即认出那是织女的织梭,并进而声称,他在张骞手接织梭那天的同一个时辰,看见一颗星宿犯位,闯进了织女星与牵牛星之间。

于是,张骞才明白自己已经上溯到银河尽头了。

②自然,我没有行驶那么远。

整整七天,我雇的五个划桨手站在船舷边不停地划桨,此刻我的耳边还仿佛听见桨柄支在木桨架上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单调声音,船不时经过浅水河面,擦着河床的石头轧轧作响,船身也在晃动。

这时两三个桨手把毛蓝裤管直卷到膝盖,从船舷翻身下水,吆喝着把平底船掀过浅滩。

有时我们驶到激流要津,这虽然比不上长江里的惊涛骇浪,但河水湍急,需要召唤纤夫来拖这帆船。

我们一齐下船,帆船在叫喊震天的号子声中突破激流,又进入风平浪静的河面。

③现在夜深人静,我雇的船夫一齐挤在我们黄昏停泊后才收拾出来的前舱里,呼呼沉睡。

竹席搭在三根木拱上便构成了我一周来的起居室和卧室。

一端用假型板封住,木板草草拼上,板间漏出大条大条的缝隙,吹进嗖嗖的寒风。

另一端是船夫住的地方,这些健壮的粗汉,白天划桨不停,晚上呼呼大睡,掌舵人也在其中,他从早到晚站在一条当作舵的长桨旁边,穿一件褴褛的蓝布长衫,套上一件褪色的灰布棉衣,头上缠一条黑布帕。

除了床,我的舱室内无一物,一只像是盛汤用的浅钵里燃着木炭,因为天很冷;一只装着我的衣物的箱子当了我的桌子,一盏马灯悬在拱木上,随着水的晃动轻轻摇曳。

船舱顶篷很低,连我这样个头不高的人都只能勉强直起身。

(我以培根的话自慰,高人同高屋一样,顶头常遭殃。

)沉睡的人中有一个开始更加大声地打鼾,大概是吵醒了旁人。

我听见说话的声音,但很快又归于安静,打鼾的也停了,我周围又陷入一片寂静。

④这时我突然感到,我一向追求的神奇气氛就在面前,几乎逼近我的身躯。

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体验,像是艺术给人的特殊魅力,但这种离奇的感觉只可意会完全没法言传。

⑤我一生中常常遇到离奇的情境;但只在回顾之际,将它们与我认为的神奇事物相比,才会显得不同寻常。

当我和一位倾国倾城的女演员跳过舞,或穿过了挤满伦敦名流的大厅之后,我才会意识到那也许是了不起的经历。

在战斗中,当我不处于巨大的危险,我可以津津有味地观察周围的事态。

我曾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向太平洋上的珊瑚岛驶去,那景色的美妙使我心旷神怡,但只有到后来,喜悦之情才会同神奇之感携起手来。

真正使我感到神奇的境遇,别人会认为没有多少神奇可言。

我记得那是一天晚上,我在法国布列塔尼海边的一间茅屋里打纸牌,隔壁房里一个老渔夫奄奄待毙,女主人说他会随着潮退而断气。

屋外是暴风雨,狂风扑打着窗户,这位在海上饱经风霜的老斗士的最后时刻似乎与此番情景相宜。

巨浪冲向岩石,撞击出雷鸣般的轰响。

我忽然感到一阵狂喜,明白那便是神奇感。

⑥而现在,同样的狂喜攫住了我,神奇感又一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眼前。

来得如此突然,真叫我迷惑不解。

我不知道它是从马灯投在竹顶篷上的阴影里爬出来的呢,或是从船舱敞口可以瞥见的河面上飘过来的?我好奇地走到船尾,想弄明白这不可言喻的欢乐是什么造成的。

沿岸停泊着六七条木船,桅杆高耸,表明它们是上水船。

每条船里都静悄悄的。

船夫已入睡很久了。

夜并不漆黑,尽管天上有云,却是满月之夜,只不过罩上朦胧月色的河面显得有些阴森。

对岸的迷雾模糊了岸上的树木。

这的确是一幅令人销魂的夜色,但并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也不存在我所探索的东西。

我折身回舱。

等我直入竹篷舱内,造成那一切显得非凡离奇的魅力消失了。

唉,我太痴,为了探索蝴蝶的美的所在,竟然将其撕成了碎片。

不过,我仍然感到我的船舱,盛炭火的浅钵,那盏马灯,甚至包括我的行军床,都还残留着一丝儿欢愉。

我不可能以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它们了,因为我曾在一瞬之间体验到它们的神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