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梅县水车村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水车镇水车村陈屋坝,老家附近村落也蛮多的,现在网上查到老家那边在册户数287户,人口1316人;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0亩。
在老家那边,水车村也不大,小小的,去年将大路整修了,回家过年的路也好走了些。
家里可能是因为植被多吧,在村里会比凉爽,晚上睡觉有时会觉得太冷,家乡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在老家空气超赞的,怎么说呢,晚上能看到满天星,现在跟爸妈在城里住是很难看到有些许星光的。
主要农产品:绿豆芽、橘子、杏子、黄豆、通菜、透明包菜
村内资源:铝土矿、方铅石、脆硫锑铅矿、磁铁矿、芒硝、氟镁石
企事业单位:水车好运优质水果场
虽说我住在陈屋坝,但我姓黄,我一直好奇的是,那个地方陈姓的人家也不多,为什么就叫这个名儿呢?不过听老人说在老家,陈姓和朱姓是大姓(可能是因为在老家这两户人家人多一些吧)在我还读初中之前时,家乡那边有时过年这两家大姓会在吃完晚饭不久后,便慢慢的开始斗烟花,看谁能放的烟花时间久,一般他们都会放到凌晨两三点以上,总之前些年过年时是不可能早睡的(也没有人会早睡,喝醉酒的除外)。
除了因为放烟花吵睡不着外,我们家乡那边在凌晨的时候是要去接财神的(一种习俗),为下一年的生意祈福,因为每每接完财神都会煮宵夜,所以我那会儿我也很兴奋的(吃货的世界)。
家乡风俗
在我家乡,上文提到的接财神也是其中一个。
在我村里,年夜饭跟其他地方一样都是在在大年三十,不过我家自从奶奶信了当地的一个教堂后,每逢有九和十的日子都不吃肉,蛋也不例外,所以我家改成提前或者延后一天过。
过年那天,大清早便要起来贴对联,年货摆盘,杀鸡鸭鱼,准备祭祀用的三鲜,按传统那天大家都会穿新衣服,不过我并不在乎这些。
家乡的三鲜要摆上一整只鸡,焯过水的猪肉,腐竹以及水果摆盘,鸡头的摆法也有一些讲究,一般用凝固的鸡血来顶在鸡脖子下以便让鸡头保持上扬的姿态。
在接完财神之后的第三天,我们家乡人便把昨天的准备好的祭祀品带上山上祭祀自己的祖辈,那个大约要花上一上午的时间,待回来后便着手午饭以及明天要去自己姓氏的祖屋厅,也就是同姓氏共同祭拜的地方。
这天也是一些在外难得回来的乡人祭祀的日子,回来祈愿,内容大都是希望今年开门红,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学业进步之类的。
祖屋厅一般会放有姓氏的族谱,我家乡那边一般会有四本,我某亲戚那儿便保管了一本,祭拜完祖屋厅后也就差不多回城里了。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这几天,是最繁忙的时候,男女老少个个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主要进行下面几项过年的后期准备工作:扫屋。
“入年界”的扫屋其实就是大扫除啦,全家动手。
经过彻底大扫除,室内室外,窗户桌子什么全都要擦干净,桌子一般会冲洗再拿出去晒。
习俗是这样说,但一般在老家的话都是能先放假修的人回老屋打扫卫生,就如像我这样的学生,会先回去将老屋卫生打扫好后,大家也差不多都回来了
磨豆腐,杀猪、鸡、鸭等。
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
农老家那边有三个鱼塘,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鱼塘放水捉鱼,用塘鱼制作菜肴。
与此同时,开始陆续杀猪。
一般人家过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猪肉,有的人家过年一户杀一头大猪,主要用途是:一、馈赠亲戚、朋友,每一户亲戚要馈赠二至三斤猪肉,特别是岳父家馈赠的肉就更多,新结婚姻亲馈赠的猪肉数目更为可观,否则会被人耻笑为“孤寒鬼”。
在家乡里,倒是有个习俗和网传的习俗是一样的,那便是在大年初三,又叫“穷鬼日”。
那一早起床,昨晚没喝酒的人动手大扫除,俗称“扫穷鬼”,扫得越干净越好,地上有一点点纸屑之类东西没扫净就会视为“穷鬼”。
总之要把一切垃圾悉数扫地出门。
打扫时还要念“穷鬼出、富贵入”。
打扫的垃圾集中起来送至远离家门的野外河边、路边点火烧掉并放炮竹。
家乡风貌
老家那边在册户数287户,人口1316人;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0亩。
和小时候一样,现在仍是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养鸡鸭,不过有变化的是近些年来已经很少人养牛了,因为有了拖拉机,除了土地要翻的时候有时会用到牛,所以养牛的意义不大了村里有一所学校叫水车镇中心小学,当时在那儿读完了幼儿园,上一年级没上完就转到城里读书了,去年回去过年的时候发现学校已经翻新重新修建了,蛮漂亮的。
家乡的房子依旧没变,还是一样,一样的感觉。
老家有几口水井,圆形的,以前人们说在水井里养红鲤鱼能带来好运,在我小时候那会儿我家那口井里养过三两条红鲤鱼,后来怎样了我也不清楚了。
老家小小的,家乡风貌也没有多少好谈的,附近是一些矮矮的山丘,就如书上所说的,梅州是丘陵地貌,我家乡便是。
生产习俗
和以前一样没有变化,村里一农耕为主,有些人家会承包鱼塘养鱼,稻田一年两次播种。
农具新增了拖拉机这一设施,其他的依旧是锄头,犁耙,手镰之类的,家乡那边不论男女都会下地干活,妇女回去山上割鲁萁,捆扎好后用扁担担回来,大家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有时累了,搭脚头,讲细事,闲暇之余或路遇小憩,“搭脚头”(干活时偷闲聊天,脚头即锄头)是女人们的最爱,讲讲油盐柴米,老公家娘和孩子的家事,也说道东家长,西家短的闲事,还有“上村打老鼠,下村打考虑”的“飞事”,更有女人之间才能讲的“细事”,无论那一类,都是生活的乐事。
饮食
一日三餐,在老家的人们都很早起来吃早餐,早餐后便去干农活了,一般会5、6点就起来了,大多会起来熬粥,配上青菜豆角之类的,有时候会有菜脯(就是萝卜晾晒之后腌制的一种食物)和炒鸡蛋,几乎很少见会有瘦肉之类的荤。
午餐也蛮早吃,11点起就开饭了,晚饭也自然早吃。
在乡下,吃饭睡觉都比城里早,也比较少吃荤,炒鸡蛋和丝瓜鸡蛋汤是我最爱吃的,炒菜有时会配上一些瘦
肉。
虽说平时不怎么吃荤,但不代表不晓得怎么弄吃的,家乡人的手艺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奶奶虽说平时少吃荤,但她会的菜多的不得了,听奶奶说以前是开饭店的,所以我也比较知道老家有什么有名的菜式。
在家乡,有一样菜是很出名的,以前过年餐桌必有的菜——水晶肉。
水晶肉是用肥肉、花生、焦糖、和一些其他配料,用肥肉包裹起来,做成一片一片的,就如茄盒一样,在用特殊手艺加工而成,一口下去,肥而不腻,味道超赞。
不过近些年渐渐少了,因为健康观念开始深入家乡人的心里,这道菜毕竟按健康的角度要少吃油,这道菜也便成了少见的菜了。
除此之外,还有独具风味的梅菜扣肉,如今吃过那么多扣肉,最好吃的还是家乡人弄得好吃。
还有一些特色小食如炸味酵粄,仙人粄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