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比较。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其实:它实际数量。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 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多到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所:所……的+名词 则:那么 欲:想要。 患:担心。 固:本来。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亏:亏损。 道:道理,原因。
译: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 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或:有人。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 耶:吗。 译: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 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以:因为。 丧:灭亡。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 完:形作动,保全。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 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至于:由上文引出下文结果,以致,以至于
颠覆:灭亡。 以:用。 理:按道理,名作状语。 事:名作动,侍奉。 得:得当,适宜 固:本来。 宜:应当,应该。 译文:以至于灭亡的结局,按道理本来应当这样。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 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对了。
巩固第三段原文与解释
第三段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主 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 ①秦之所得与战胜所得, 比 诸侯所亡与战败而亡; 论 证 ②祖父创业之难与子孙毁业之易;
③六国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本段除了对比论证,还用了哪种论证手法?
以地事秦, 比喻形象生动 犹抱薪救火, 引用论证 薪不尽 火不灭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 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割:割让。 然后:这样之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 样之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 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弥、愈:更加。 判:确定,决定。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 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 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 谁弱谁胜谁负已经决定了。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 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 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 232年秦攻 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破灭:灭亡 兵:武器 弊:弊端 利:锋利 赂:(割地)贿赂
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 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 继:随着、跟随 与:结交,亲附。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 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 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Fra bibliotek,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既:已经。 始:开始,起初。 免:幸免。 义:坚持正义。名词作 动词。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与。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再:两次。 却:使……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 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 赵国,李牧连续击退了它。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 终也。
洎:等到。 以:因为。 为:成为。
名人故事
“姜尚渭水钓鱼” “秦琼长安卖马” “苏武北海牧羊” “张飞蜀都卖肉 ” “关羽荆州卖豆腐” “孔明隆中种菜”
嬴政并吞六国
六 国 论
苏 洵
时代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 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 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 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 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 “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 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3、第一、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提起 下文议论。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以:用、凭借。 则:就。 攻:攻战。 邑:小城镇。 取:取得。 城:大城池。 小、大:小的贿赂。
译文:秦国凭借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 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 的就获得城池。
译文: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 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也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 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思:回想。 以:才。 视:看待。 厥:其,他们的。 举:拿。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 以:来,表目的。 敬称。 芥:小草。 祖父:祖辈和父辈。 暴霜露:曝(于)霜露,译为,冒着霜露。 译文: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 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 爱惜,拿它来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数量上
程度上 ( 过 渡 ) ( 分 总 )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清弊
道理上
(并 列)
( 全在总
(第五段)(引古)
(递 进)
文赂分
)
)
齐亡之事实
结秦 构
不 赂 (总分) 燕亡之教训 者 以 赂 (第四段) 者 赵亡之悲剧 丧
勿从六国 破亡之故事
(第六段)(讽今)
任务: 1、背诵全文; 2、掌握重点实虚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等; 3、能够流利翻译全文。
译: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如能够与秦国 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巩固第四段原文与解释
第四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以不 赂赂 以荆卿为 者者 燕 计始速祸焉 丧
牧以谗诛, 赵 用武而不终
与嬴而不 齐 助五国也
勿附于秦
概括起 来就是:
刺客不行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良将犹在
为2:被。
译文:土地一天天地被削减,一月月地 被分割,以致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 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巩固第五段原文与解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夫:句首发语词。 而:却。
势:势力,力量。
于:比。
犹:还。
可以:可以凭借。
译: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 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 胜它的优势。
辛读青寒思并发方年当 勤书丝窗究同奋知已年 为从根多圣儿读需二苏 第不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解
题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以 议论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析理透彻。“六国论”在这里是 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 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 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译文: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 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 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 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巩固前两段原文与解释
1、全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从几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
A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假设论证)
1、找出前两段中与本段观点相吻合的一句话?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试比较燕赵两国做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军事策略)
相同点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天下形势) 以荆卿为计
不同点 ——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也。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 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 之不得下咽也。 以:用。 礼:礼遇。名词为动词。 封:封赏。 并力:合力。 事:侍奉。 译: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 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 才,六国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 秦国人连吃饭也不能顺利咽下去。
而:却,连词,表 转折关系。 终:坚持到底,副作动。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 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 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且:况且。 殆:几乎,差不多。 革灭:消灭。 智力:智谋和国力。 诚:实在。
译: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 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 国力孤单,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译: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 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 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 而不贿赂秦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是故:因此,所以。 斯:这。 效:效果,结果。 以:用。 为:作为。 始:才。 速:招致。
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是 用武力对抗的结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 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
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
一是封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二是礼奇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 用的是假设论证。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 “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 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 很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