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 国 论》 练 习 题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弊在赂 秦(lu c )思厥先祖父(ju e ) 抱薪救火(x in )B. 暴霜露(b co ) 如弃草芥(ji © 胜负之数(sh MC. 燕赵之君(y cn )洎牧以谗诛(j 1)倘与秦相较(t en g )D. 为国者(w 可 革灭殆尽(d C ) 日削月割(xu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 效也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能终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 .洎牧以谗诛°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D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六国破灭,非 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 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 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 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此言得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保全B.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士兵 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全都,一概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B.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C.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A.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B.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C. 此言得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D. 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8.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B. 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C. 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 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9.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译文:三、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继五国迁灭迁灭:灭亡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C.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等到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劫:胁迫,挟持11.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A.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D.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12.对上述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 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 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 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四、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报燕王书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

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为亚卿。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臣曰:‘夫齐,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 __________ 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

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

轻卒锐兵,长驱至国。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着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

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1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报:回复B. 今王使使者数°之罪数:数落,列举C. 不以官随其爱°爱:喜欢D. 故受命而弗辞辞:拒绝14. 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②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③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⑤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⑥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A.①④⑤B.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15.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 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 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

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 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1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

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六国论》历年高考名句默写1. 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004北京卷)?2. 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以有尺寸之地。

(2006浙江卷)?3. 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以有尺寸之地。

(2007上海卷)4.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08山东卷)?5.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_____________ 。

?(苏洵《六国论》)(2008上海卷)??6•呜呼!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苏洵《六国论》)(2011四川卷)?7. 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以趋于亡。

(2013 年浙江卷)8. 《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1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