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
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
3、提炼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基础知识巩固】一、重要实词积累(一)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胜负之数.()(二)找出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后秦击赵者再(7)刺客不行(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日削月割理固宜然(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义不赂秦(3)不能独完惜其用武而不终也(4)李牧连却之(五)解释划线的词语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 思厥先祖父4.暴秦之欲无厌5.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6.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7.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8. 始速祸焉9.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10.洎牧以谗诛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2)暴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3)事以地事秦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犹犹抱薪救火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5)终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6)始始有远略始速祸焉(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并力西向(8)得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然后得一夕安寝二、虚词1.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4)举以予人(5)洎牧以谗诛(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7)至丹以荆卿为计(8)苟以天下之大(9)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而(1)赂秦而力亏(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4)二败而三胜(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之(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2)较秦之所得(3)苟以天下之大(4)子孙视之不甚惜4.与(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三、判断特殊句式类型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斯用兵之效也。
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⑶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
⑷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举以予人四、翻译下列句子(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五、名句默写1.六国破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奉之弥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于颠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未易量。
6.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素材积累】(一)课内素材积累(1)写作素材: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角度点拨:①换个角度思维,你将获得对事物崭新的认识;②奋力以赴方能无往不胜;③失败的路往往是自己铺就的(2)写作素材: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角度点拨:①善始还要善终;②打击人才便是自毁长城【运用示例】素材一:贪欲之害,小则害己,大则误国。
苏洵曾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被秦各个击破,赂秦可谓一大忌。
但看古之兴衰,我认为六国灭亡恰恰是因为人性的贪欲。
就如苏洵所说“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就是因为贪欲使合纵人心不齐,各国君主心怀私欲和猜忌。
也是因为贪欲,在秦的离间计前,赵国被利益蒙蔽了双眼,最终六国破灭。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素材二:权势者在某个时候是大众的主心骨,常常影响时代的发展和走向。
一个国家在权势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发展机会,甚至被他国吞并。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但要想治理好国家,当权者还要仁者爱人,为百姓谋福祉,为民族求发展,吸取历史教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假如六国能惜地爱民,哪有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素材三: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沧桑的兴亡轮回中,无数仁人志士坚守着道德和节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傲岸风骨和浩然正气。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充满了王昌龄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坚定信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洋溢着辛弃疾试手补天裂的勇毅和豪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包含着林则徐年既老而不衰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
他们无论身处何逆境,都能够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凭着这崇高的道德和气节,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在风浪里拨开云雾,继续前行。
新时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我们坚定地承担起为国为民的使命!【参考答案】一、(一)略(二)、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 通“曝”,冒着 (2) 通“倘”,倘若(3)通“餍”,满足 (4)通“勿”,不要(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4)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人物的事情(6)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1) 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从道理上说(2) 名词作动词。
礼待/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保全/坚持到最终(4)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退却(五)、解释加点的词语1.灭亡;一律,一概2.完好3.他的,他们的4.满足5. 本来;应该6.天数,命运;道理7.结交,讨好8. 招致9.两次;打退10.及,到11.将要12.越,更加13.如果;跟随(六)、一词多义(1)名词,兵器、武器;名词,军队;名词,战争 (2)动词,冒着;形容词,凶暴,残酷的(3)动词,侍奉;名词,事情 (4)动词,像,好像;副词,仍然,还 (5)副词,终于;动词,坚持到最终 (6)名词,起初;副词,才 (7)副词,假使,如果;动词,朝着,对着 (8);动词,获得;动词,适合,得当;动词,获得二、虚词1.以(1)介词,因为(2)介词,除了(3)连词,才、就(4)介词,拿(5)介词,因为(6)介词,用(7)介词,拿、用(8)介词,凭借(9)介词,用(10)相当于“而”,表顺承2、而(1) 连词,表因果。
(2) 连词,表修饰。
(3) 连词,表转折。
(4) 连词,表并列。
(5) 连词,表承接。
3、之(1) 助词,的。
(2)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定语后置的标志。
(4) 代词。
4.与(1)动词,结交(2)连词,和三、判断特殊句式类型⑴判断句⑵被动句⑶状语后置⑷省略句四、翻译略。